周黎明领航工作室赴南京参加第十六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读者大会

柔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美四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遇美好</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16日-18日,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周黎明领航工作室赴南京参加第十六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读者大会。本次大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短短三天的学习历程,却是一场精神大餐的盛宴。</p> 梅子涵、朱自强、蔡皋、吴国盛、王红、祁智、徐冬梅等众多专家学者作家名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校长、家长、媒体朋友、阅读公益组织人士、童书出版界人士,围绕“从阅读出发,以母语抵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0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遇美好</div> 春天是美好的,儿童阅读是美好的。当我们选择在春天和儿童阅读相遇,便有了这场属于点灯人的聚会——第十六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读者大会。<br>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的奠基人梅子涵教授上台为本届论坛致开幕辞《谢谢美好》。 “文学是美好的。”“我们把文学捧在我们的手上,我们生命的小景象里便飘过了很多的世界的大景象。所以,我们也要把我们捧起过的文学,捧到别人的手里,文学就是这样被捧过来、捧过去,才可能捧成一个美好的生活的大景象。” 这种大景象的形成,离不开一个个点灯人的努力。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成员程娟娟老师,亲近母语培训师徐莉莉老师,儿童阅读推广人王国平女士,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中级学员付海亮老师,四位点灯人代表,依次分享了自己的点灯之路,给人以启发。 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刘颖老师作为论坛开幕式的主持人,为我们介绍了与会嘉宾,并感谢各位代表的到来。 本届论坛聚焦中文分级阅读,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2005 年度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徐冬梅老师发表主题演讲《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和应用》。 徐老师强调:“中文分级阅读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按照年级分类,也是为了大家比较好操作,比较好开展。它的最终的目标是培养独立阅读者,终身学习者,培养完整而和谐的人。” 梅子涵教授的年度演讲,在期待中如约而来。这一次,他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嗓子哑了,我还必须讲——个人故事和集体意义》,诗意而深刻。<br>  他说:“儿童的语文课堂上,很强调大声说、大声读,那是为了培养儿童母语的发音和勇气,强化一些语文的意识、语言的感觉以及其他。而在文学课堂上,要细声细语,更柔和的语气和语调轻轻地呼吸。” 如何与孩子交流一本书?整本书精读、群书阅读实践者吉忠兰老师的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她带着孩子们品读重点篇目和段落,感受《童话》文字背后美好的情感,让孩子自由交流,并用一些问题激发孩子进一步思考。 孩子需要童话,也需要阅读有丰富情感和思维深度的作品,比如古典名著。祁智老师用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为课堂上的孩子和在场的老师们打开了《三国演义》。 祁智老师告诉孩子们,可以从战争的角度读《三国演义》,可以从俗语中了解《三国演义》,可以从兵器了解《三国演义》。无论从哪里开始,最终都是指向人。祁智老师还从多个维度为我们重点解读曹操这个人物。历史事件讲解、“三国”文化脉络节点梳理、诗词吟诵、歌唱等也都贯穿其中,所有人都听得如痴如醉。<br>  这是一节令人震撼的课堂,虽然它不太像平常的阅读课,但是,教无定法,只要孩子们被深深吸引,被激发出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从而走进古典名著,足矣。 圆桌对话环节,重点探讨中文分级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对话由徐世赟老师主持,祁智老师、吉忠兰老师、《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郭晓莹教授、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舒凯老师担任对话嘉宾。<div>  吉忠兰老师觉得,读什么、怎么读就是要符合文体的特质,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祁智老师认为,阅读的本质是选择,不怕简单,不怕重复,就怕不简单,就怕不重复。什么年龄读什么,这是亲近母语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参考。郭晓莹教授说:“分级阅读是由高向低的攀登,要立足自己的班级、个人,扎根到底,再从下而上地攀登,走向更广袤的阅读世界。”舒凯老师说:“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建构自己的意义。”<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02</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书同行</div> 远在马来西亚的郭史光宏老师,通过连线的方式,为大家阐述主题《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意义和读法》。 读儿童故事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孩子们感到快乐就可以了。从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成员、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余惠斌老师执教的《属鼠蓝和属鼠灰》整本书交流课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孩子们越讲越开心的神情,就是答案。 著名特级教师、2017“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是《城南旧事》整本书交流课。他紧扣第一章节《冬阳·童年·骆驼队》,聚焦 “骆驼队”、“童年”“冬阳”三个关键词,用优质的问题逐步引发孩子交流、发现、再交流。<br>  这是一节包罗万象的课堂,大人和孩子世界观的区别、哲学上的思辨、文学意味的体验……尽在其中。 在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邵龙霞老师的主持下,一场精彩的圆桌对话展开。著名儿童文化学者朱自强老师、蒋军晶老师、余惠斌老师、郭史光宏老师参与对话。余老师和蒋老师分别说课之后,开放互动环节,光宏老师和朱老师参与评课。<br>对于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怎么读、怎么教这个问题,几位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br>  余老师说:“要遵循儿童故事的特点,从文本出发,从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蒋老师说:“让孩子读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时,过度强调能力训练、技能训练、语文知识,有时候会让孩子望而生畏,要讲究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光宏老师建议:“儿童故事要投入讲述、玩味故事、简单讨论。儿童小说要走进人物、关注叙述再延伸到对话生命。”朱老师说:“重视形式分析,不仅要讲文本,讨论文本,还要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对话结束后,朱老师发表简短演讲《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读法与教学》。“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对它们的写法有所了解,对我们设计阅读课很有帮助。”<br>  朱老师强调:“带孩子深入阅读整本书时,要找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洞察力。不仅要求老师有感性审美能力,还要有非常清晰严谨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很难有这样的洞察力。”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教育部督导专家王红教授也发表演讲《老师应不仅关注教,更要关注学》。“教学最高的艺术境界是教师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第一点,让学习真正发生;第二点,让学习有深度;第三,让学习有延伸。”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徐静老师、柳州市文惠小学马静老师、济南市舜耕小学张丽媛老师,讲述了自己在班级带孩子读书的故事。图画书阅读、诵读、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亲子伴读……与阅读相遇的儿童,如此幸福。 《日有所诵·英文诵读》主编王小庆老师的双语诵读课,让孩子在语言的丛林里诵读穿行。汉语有它独有的魅力,英文也有自己的特色。当有韵律的诗性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相连,与孩子的情感相连,课堂气氛是那样亲近、自然。<br>  知名诗人教师丁云老师的童诗诵读课《就我一个人的时候》,轻松愉悦。她带着孩子们诵读文本,让他们畅想就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是什么,五花八门的答案,天真有趣,令人忍俊不禁。<br>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第二实验苏琳瑜老师执教古诗诵读课《垓下歌》。她用一首歌曲,带孩子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分组赛读、读诗意,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如。<br>  余耀老师执教文言文诵读课《春夜宴桃李园序》。他先是利用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诗词,让他们感知李白的诗歌特点,进而诵读文本。文言虚词用法、书法、对联、图画鉴赏……这样的课堂很丰富,中国文化元素无处不在。<br>  如何指导儿童诵读?孔老师总结出四个字:还至本处。回归儿童本身,回归文本本身,回归声音本身。 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首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朱爱朝老师讲述自己怎样带孩子读自然这本大书。<br>  她在班级、学校实践二十四节气课程。这个课程让他们校园里的一花一叶、清风流云、花鸟虫鱼都成为教育的资源。春分竖蛋、清明种花、小满食苦菜……循着节气的足迹,这所校园里的孩子,与大自然建立真实的联系,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爱朝老师还呼吁:愿我们所有人,都保有对天地万物的“恭敬之心”,获得更多来自于大地的力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清华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为我们带来通识讲座《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br>  “科学的由来是什么?科学最开始根本和发展生产力没有关系,甚至跟个人智商也没有关系,它首先指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培养方式,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发展一整套的自由人性,这是希腊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起源。”“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希腊的人文。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本质就是自由的精神。”<br>  如何把科学融入小学教育?吴教授给出几点建议:语文,既要抒情,也要逻辑;数学,既要计算,也要推理;呵护原始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发现非常规的解题路线;保护天性、发展个性。 中国原创绘本的拓荒者、泰斗蔡皋先生发表重磅演讲,她的演讲题目是《画不尽的可爱民间——中国经典文学中的自我超越》。 <br>  “我所说的超越,立足于平凡的生活。当我们在生活中有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味,我们就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0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收获良多</div> 三天时间里,我们聆听、分享、感悟、反思,充实而丰盈,收获满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一种感动,叫热泪盈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感性与理性的碰撞</div> 有一种感动,叫热泪盈眶。<br> 从儿童出发,以母语抵达。阅读有一种力量,她可以感动中国。那盏灯,昏暗,却温暖人心。孤灯虽微可照一隅,万灯共明可照国。<br> 第二次南京行,依然令人感动,令人觉得无比美好,给我以心灵的触动,巨大的力量。<br> 梅子涵老师“生命背包里的美好行李”是《静静的顿河》,于我而言,是儿时捧起爸爸函授时的大学课本,是在村小操场上看电影时躺着地上睡着被村民叫醒,是高三时紧张的学习中忙里偷闲偷偷读《小王子》……<br> 于是,听着梅老师沙哑的声音,我热泪盈眶。无疑,我是个感性的人。<br> 然而,吴国胜老师关于《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让我感受到,不仅仅要有情感的的释放,还要有科学理性的精神。我想这或许是作为文科生的我所欠缺的。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的精神,并且要贯穿到我们的教育中。语文不止要重抒情,更要有逻辑:数学不止是计算,更应有推理……<br> 朱自强老师在关于《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读法与教学》中也强调:“带孩子深入阅读整本书时,要找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洞察力。不仅要求老师有感性审美能力,还要有非常清晰严谨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很难有这样的洞察力。”<br> 王红教授在《老师应不仅关注教,更要关注学》的演讲中提出:“教学最高的艺术境界是教师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有深度;让学习有延伸。”<br> 还至本处,当感性与理性的思维碰撞在一起,便可以产生耀眼的火花。这火花一旦点燃,变可成燎原之势。我想,我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感性和理性教育相结合,在教学更好的指导孩子们的思维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br> 叶嘉莹先生说:“培养小孩子的老师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没有找到办法的时候,就从阅读开始吧!阅读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自己,创造有灵魂的空间,让改变悄然发生。点燃、唤醒孩子们,一起读,让我们一起站在阅读的中央。<br> 感谢遇见,感恩美好。<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孔 辉<br></div> “问君何能尔,阅读分级别。”一路走来,对阅读,许多人是满腔热爱,但更多的是懵懂和迷惘。此次,徐冬梅老师与教师论坛成员对儿童的分级阅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们明白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阅读分级。阅读有很多可能性,推荐书目更不是一种限制和捆绑,而是一种参考和指导。这样的理念,如清风徐来,拨云见月,整个身心都接受了全新的洗礼,前行的步伐也更加的有力而坚定!林花谢了春红,只道太匆匆!三天充实的学习转眼而过,心中充盈着满满的收获,满满的感动!当今的教育,阅读的推广,应该有大家们博大的情怀,心系孩童,情倾悦读;应该有大家们的格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更应该有实际的行动与担当,真实纯粹做起来,实实在在读起来,扎扎实实阅读引领,并由广度向深度推进,迎来悦读绚烂的春天。<br>  牵起孩子的手,撑一叶小舟,恣意向阅读深处漫溯吧!我想,那儿会有天空的斑斓,会有满船的星辉,更有馨香的如歌童年,如花生命!<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常媛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阅读扎根 向上生长</div><div> 对于中国的儿童阅读,提出批评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有教育担当、做出具体实施意见的人却很少。但亲近母语担起了这个责任,且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他们也没有停下扎根的脚步,为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在阳光下生长。<br> 这样高水平的开放式的论坛理念丰富。不仅能分享成功的经验,还能让在座的每个人正视自己,一起讨论当下儿童阅读的症结。这是开放的、真实的论坛。<br> 这场思想的碰撞,启迪着我们个人。每次来亲近母语,都会有莫名的感动,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为他们专注多年做一件事情的激情而惊羡。<br> 上海师范大学的梅子涵教授为这次论坛致开幕辞:“文学真是美好,创造了文学的人类生命之中的那份天性的灵感和诗意真是美好,这样的美好的文学的世代延续,是不是正是艰难的人类生命总能生机勃勃延续着的大秘密、大基因之一呢?”是的,正如梅教授所言,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总是离不了文学。因为它天性的离不开,于是便有着无数的美好创作者,美好的文学绵延不绝,美好了我们生活。<br> 这次大会的中心词是“中文分级阅读标准”,我们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对于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的研究是比较少的,也是比较期待的。<br> 中文阅读分级标准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小学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需要培养的阅读素养是有区别、有梯度的。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可以统一到全阅读语文素养方面来的,这不仅包括文学阅读,我们还倡导全学科阅读。正如论坛中各位书香校园的领跑者们所讲:虚构类文学的童话、小说、诗歌等需要读;也要关注到非虚构类文本阅读,例如科学、自然、地理、数学、哲学、艺术、天文地质等话题的大量阅读。并且,可用多样的形式来展现:可以是昆虫展、探究性日记、绘本讲述,也可以是创意写作、诗词整理、知识讲堂等。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整理提取信息、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可以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大家团结协作,从“种子”做起,让阅读生根发芽。<br> 梅子涵教授在年度演讲《个人故事和集体》中也就有这样的阐述:在儿童的记忆中,应该有基本的政治信息,全阅读养育需要更开阔的社会事业和神经嗅觉。优秀的文学书很难被定义,不要认为只有一次课,就能读懂一本书;不能强迫儿童去读去读,接受美学渐渐的提高文学修养。儿童的母语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大声的读、大声的回答;而文学的课堂是细声细语的、清清的语调,不应该受到批评,这一点对于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也是如此,各种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很重要固然重要,但是静静阅读的陶冶之情也是喧嚣的辩论无法替代的。<br>无独有偶,同样是静静的阅读,祁智老师(国家中青年贡献专家、作家)也澄清了这个时代阅读的真实写照。阅读的成本不是买书,是找书,读书的时间成本。一、二年级提倡亲子共读,简单的读,简单的读书也是一种考验,而我们往往对简单的信息不自信,其实简单、单纯也是美。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吃什么,未来就是怎样的。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希望我们的阅读都是选择有温度,有深度的书。<br> 同时,祁智老师执教的鉴赏课非常值得我们思考。<br> 与一般的大赛的课堂并不一样,它是一种鉴赏的课程,如果是拿到教学大赛上,也许获不到奖。因为这是一种阅读的鉴赏课,如果不足够了解历史文化修养不那么高的话,在这种百科式的上课方式是无法进行的。我想在阅读课上,我们不仅要追求阅读的量,还要追求阅读的深度。好的阅读不是快、多,而是最可贵的思考的过程,慢下来去感受人物的情怀,这个过程就是陶冶。这节特殊的鉴赏课是通过教师大部分时间的讲述,让学生自己建构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意义,他用文化魅力的储备来讲给孩子们听,我想这也是一种特殊的魅力。内蒙古的牛宇老师,在去年上《山海经》阅读鉴赏课的时候也是如此。看来,每节课的背后都有一个人的风格,学识和修养。<br> 听着论坛我在思考,梅子涵老师的一句话“文学一回事,学语文是另外一回事”。那什么样的阅读才是学生喜欢的呢?我们要不要去问问学生喜欢什么?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小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呢?难道只有那些字斟句酌,每句话、每个字都需要推敲很多遍,试上之后而确定下来的吗?我想未必尽然。在真实的上阅读课中,我想并没有那么多充分的时间去预设、去精确到每句话,而更多的是教师对于教材、对阅读作品,那些真实的、合乎儿童认知有趣味的课堂。<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付广云</div></div> 春天是美好的,儿童阅读是美好的。我们在春天和儿童阅读相遇。只为让阅读发挥更大的价值,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br>  每一位点灯人的分享,都给我以启发。每一位专家教授的发言都给我一震颤。每一堂课都让我反思自己的差距,并思考这堂课的实践意义。每一次对话,都让我对儿童阅读有更深的思考。<br>  读儿童故事的意义是什么?从俞惠斌老师执教的《属鼠蓝和属鼠灰》整本书交流课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孩子们感到快乐就可以了。最近在为班里的孩子读《小猪唏哩呼噜》这本书。孩子们越听越开心,越听越入迷的神情,给了我充分的肯定和继续阅读的动力。<br>  儿童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三天时间,我们聆听,感悟,反思,充实而丰盈,收获满满。有幸,成为点灯人。让我们回到教室,回到儿童身边,点亮每一个孩子的阅读心灯!<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周晶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阅读之名,向光而行</div> 遇见,是一场花开的盛宴。邂逅,赴一场美丽阅读之约。<br> 最美四月,醉美的季节,我们与点灯人在美丽的金陵共赴一场花开的盛宴——第十六届儿童阅读交流会坛如期举行。<br> 会上,大家用心倾听,探寻阅读的真谛,了解如何阅读,读什么……梅教授幽默睿智的谈吐引来阵阵掌声,他以浅显的语言引领大家如何爱上阅读,引领我们感悟:阅读时,脑海会生出想象得翅膀,记录时,指尖在美妙的歌唱——阅读如此曼妙。<br> 祁智,一位江苏省作家,分析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中年级阅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读的就是合适的阅读。接着他又别开生面的为我们上了一节高年级阅读研讨课《三国演义》。最吸引我们的是他浑厚洪亮的男高音,他的朗读如黄河波涛,汹涌澎湃。一首《短歌行》,引领学生认识了多才的曹操。也启动了学生爱读《三国》的热情和兴趣。接着一曲明代杨慎的《临江仙》,震撼全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要具有教育情怀,还要惊人的综合素养,才能吸引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热爱生活。<br> 蒋军晶老师的中年级阅读研讨课《城南旧事》,为我们引领学生整本书阅读打开一扇窗:首先,我们要读透学生读的书,同时研究作者的历史背景,接着找到故事的情感主线和事件线索。“熟能生巧”方能“驾轻就熟”、“行云流水”。<br> 听了诸位老师的阅读分级演讲,我们对自己阅读教学有了一点新的感悟:分级、分层、多维。分级: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阅读水平,可以分级阅读;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阅读水平,也可以分级阅读;分层:同班学生根据不同阅读水平,可以分层阅读,大致可以分三层:多维:阅读形式可以不同:例如做阅读笔记摘抄、思维导图、课题探究等。<br> 同一本书,可以进行不同梯度的阅读。如阅读《西游记》:以“最美《西游》——探究语言艺术之美”<br> 第一遍:整体感知。以“语言节奏美”为契合点进入文本,结合阅读摘抄,进入整体感知文本。第二遍:细品感悟。利用假期让学生对文本中最感兴趣的点细细探究,进行课题小研究,从而深入了解最美西游的语言美。第三遍:深入阅读。经典文学,需要细品慢读,反复阅读方能发现的它的文学价值,所以,可以让学生以画个性独特的“思维导图”作为兴趣点,进行再次深入阅读。<br> 阅读,最好与文本依托而行。如:最美《西游》是因为四下的第三单元——现代诗,而延伸的最美言语阅读。<br> 金陵之行,不负此行,最美相约,收获多多。以阅读之名,向光而行,引领学生学生爱上阅读,热爱生活。愿每个学生在阅读的王国体验最曼妙的感受,愿阅读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神奇的床,吸引他们去探寻更美妙的世界。<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冯延芝</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间四月天正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花柳絮随风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负春光,莫负韶华。</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心怀灿烂,心怀美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用阅读的心灯照亮远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我们回到教室,回到儿童身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阅读出发,以母语抵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都是点灯人。</p><p class="ql-block"><br></p> 未完待续…… <br><br>

阅读

老师

儿童

孩子

母语

我们

美好

学生

文学

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