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濮院古镇

米子杂记

<p class="ql-block">  桐乡是嘉兴营商环境最优的县(市、区)之一,在年度考核中,已连续二年位居全市之首。今天,有幸与几个同学一起前往考察学习。在我的印象中,该市的濮院镇是嘉兴地区营商环境最优的乡镇之一。在考察之余,我突然发现濮院的小城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毛衫城变得更美了,这里的老街也正在复古,第二个乌镇已再现在禾城这块大地上,这里将成为嘉兴又一个“网红地”,点赞!</p> <p class="ql-block">  濮院古镇位于浙江桐乡市东部,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秦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宋高宗南渡,著作郎濮凤以附马都尉驾临安(今杭州),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其六世孙濮斗南援宋理宗有功升任吏部侍郎,诏赐其第濮院,镇因此得名。这里古镇修复已投资了120多亿,一期已初步完成,今年“五一”长假将实施预约开放,范围为古镇修复后的四分之区域。</p> <p class="ql-block">  自宋以来,濮院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镇民读书之风日盛,文化发达,宋元明清四朝共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民国16年《濮院志》载:“宋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外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p> <p class="ql-block">  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诗,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吕坤的《鸳鸯湖棹歌》斟酌旧闻,寓以讽喻,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媲美并传。</p> <p class="ql-block">  濮院历来重视修志,明清以来有15种之多。据濮院志书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种之多,为镇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濮院是中国·濮绸的故里。自宋代濮氏迁居本地后,农桑和丝织业不断发展,所产濮绸白净、细滑、柔韧耐洗,系绸中上品,为历代皇室官宦普遍采用,在国内享有盛誉,海外也名闻遐尔,繁荣绵延七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  《浙江通志》记载:“嘉锦之名颇著而实不称,惟濮院生产之纺绸,练丝熟净,组织 工,是以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糜至,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史称“工商巨镇”。</p> <p class="ql-block">  濮院气候温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被誉为“鱼米之乡、百花盛地”,曾以“日出万匹绸”成为“嘉禾一巨镇”。改革开放以来,因毛针织产业发展壮大而获得“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中国羊毛衫名镇”、“中国市场名镇”、“中国毛衫第一市”。</p> <p class="ql-block">  在濮院古镇上有个古桥群,位于濮院镇老镇区。濮院建镇于南宋,旧镇的规模与布局在宋元濮氏定居时已具雏形,明清时又加以扩展,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桥形制各异、保存完好,目前还完好的保存了9座,它们分别为:众安桥、女儿桥、栖凤桥、大德桥、大有桥、大积桥、定泉桥、秀桐桥及王板桥。濮院古桥群沿镇区市河分布,完整保存至今,见证了濮院的发展变迁,与濮院的建镇历史息息相关,并仍在发挥重要交通功能,是一批有着生命活力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桥名上还反映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间传说,显示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水乡文化特质。</p> <p class="ql-block">  石板老街、木构老房子、琅琅读书声……隐身于濮院镇老区的古建筑还有翔云观,静静地立于市河边。气派的山门,一色的青灰水磨砖砌,还有门楣上方的刻字砖额,记录着翔云观曾经的辉煌和荣光。 据史料记载,翔云观是公元1309年修建的一座道观。翔云观、玄妙观、乌镇修真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p> <p class="ql-block">  在老街区,这里还有一个香海寺,此为重建的寺庙,在濮院也算得上最有名最完整的寺庙了。香海寺,原名福善寺,濮院濮氏濮鉴所建。</p> <p class="ql-block">  濮鉴是濮院历史上最伟大的儒商,他创立了四大牙行这样一个全国丝绸交易中心,从此“濮绸”品牌名扬天下。而他的儿子濮允中、孙子濮彦仁则树立了古代濮院的文化品牌“聚桂文会”。</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遍布在濮院镇区及乡村的八十五座寺、院、庵、堂、庙、观,如今香海寺已移建在镇北杨家桥,而翔云观的山门在原址犹巍然屹立。南宋濮凤手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依然郁郁葱葱,这是濮院镇最悠久、最鲜明的历史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濮院老街上的老宅子很多,比较有名的有北大有桥街的章宅(北章),为省级保护民宅。其实,在古镇上像北大有桥街章宅那样的老宅子太多了,当地人估计有不下四十来家。这里朱家、沈家、夏家、闵家等几家大姓的老宅都不少于四处。祖藉安徽的朱家老宅就有大街上朱家、南横街朱家、南河头桥堍下朱家和众安桥旗杆下朱家。沈氏老宅有义路街沈家牛棚、坝底头沈家、花园弄沈家、太平巷沈家。夏家老宅有铁栏杆夏家、黄家湾(当白场)夏家、李鳌门夏家和固安桥夏家。闵家厅据说也有四处:分别是万兴街闵家厅(老绸厂底子)、集庆街闵家厅(做过工商联和供销社)、小猪汇闵家厅(老文化站)和大有桥北堍闵家(后为张家购得、解放后镇政府所在地)。此外,仲家老宅也有北横街仲家厅和石条街(今柳岸街)仲家老宅(老木器社)两处。刘氏老屋有大街上刘家、固安桥街刘家和严家汇上刘家。章家老宅也有北章与南章之分。当然他们有的是一族分多支,有的虽同姓却互不相干。此外,董、申、童、钱、鄢、柴、贝、王、宋、宣、张、蒋、杨、翁、岳、归等姓氏在濮院均拥有石库门堂或木雕门楣的老宅子,有的还是四五埭进深的长深大屋(如杏林街杨家,北横街仲家厅等)。</p> <p class="ql-block">  濮氏为原古镇第一大姓,南宋开始濮氏由山东移居濮川,曾盛极一时,但毕竞经历了元、明、清、民国及解放后八百多年,又在明朱元璋时期被分遣各地,72支只留一支在濮,所以现在基本见不到濮氏老屋的踪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