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1、12日,原开县茂林公社部分知青为纪念下乡五十周年,聚会于汉丰湖畔的“玉湖盛宴”大酒店,这是2019年4月茂林知青聚会时的约定。人有情人易老,问人生有几个五十年,风雨侵染,蓦然回首,我们两鬓斑白,无限沧桑!</p> <p class="ql-block">参加本次聚会的有从北京、成都、重庆赶来以及长住开州的茂林老知青,有部分家属以及专门应邀从茂林赶来的村民代表共三十来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叫知青,这个称谓将伴随着我们走完整个人生历程,有人很好奇,怎么这群人这么喜欢聚会,哪有那么多的故事讲不完?的确,我们这代人承载了后代人无法企及的许多震撼。我们的那段岁月,叫蹉跎岁月,往事并不如烟,只要有人提起,一定会有无数的共鸣和呼应。想当年,几十里山路,打着火把,只为去看一场“样板戏”电影;我们也星夜送戏到农家院坝,为文化生活匮乏的乡民演戏。我们的悲悯情怀从哪里来,看院坝里那一群嬉戏的小孩,冬日里赤着小脚板;什么是社会最底层,看老农在牛圈里陪奄奄一息的病牛落泪,只有切身体会和感受才明白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茂林知青不乏文艺人才,吹拉弹唱,其中马际正和刘本文算高手,而今还活跃在开州业余文艺团体和舞台。</p> <p class="ql-block">陈宇光唱一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声情并茂,他不仅是茂林知青,应该是开州知青中的佼佼者,重庆作协会员,开州文联副主席,开州作协主席。他的作品多次斩获全国、省市各项大奖,为开州的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被重庆市委宣传部选拔为部门人才,被地方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p> <p class="ql-block">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难忘的歌</p> <p class="ql-block">周大姐作为村民代表应邀参加聚会,当年她可没少关照本队的知青哟。</p> <p class="ql-block">陆邦权在重庆因有事来不了,特发来他的书法作品表示祝贺。</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稍事休息,座谈会开始了,今天的主持人是马际正,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全场笑声不断,气氛格外活跃。陈宇光首先发言,他回顾了当年下乡的情景,参加宣传队演出的趣事,他认为对知青下乡的认识不应两个极端,不赞同“青春无悔”的高调,而客观上也磨炼了意志,铸就了后来的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肖福冈,这位曾经的开县农机局局长,他的发言有点特殊,他拿出一份有点残破的五十多年前的红头文件《四川省开县革命委员会文件》(开革69字第33号)通知</p><p class="ql-block">他向大家宣读了文件内容,其中主要精神是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一律停止对年满16至25周岁的初高中各届(老三届)学生的招兵招工和安排就业,对已安排的上述人员一律进行清退……</p><p class="ql-block">肖说这是当年上述人员的家长参加动员大会学习的文件,可以想象当时的家长们听到这个消息的心情是何等的难以平静。</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回顾一下那逝去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老鹳嘴,每次都要经过的地方,这里有母亲送行洒下的泪水,有弟妹盼我们归来的身影,寒来暑往,每次下行都带着离别的伤感,每次上行都带来短暂的兴奋,数不尽啊,数不尽踏过了多少梯步。</p> <p class="ql-block">1991年,我们相约回到茂林乡看望乡亲们,那时的我们年富力强,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当骨干,是不可或缺的中竖力量。当年管知青的大队曾会计盛情款待我们,他是我们知青的贴心人,他用善良和热情关怀我们,他耐心的做我们的思想工作,让我们克服困难,安心劳动,我们难以忘怀他给大家带来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2019年,我们又回到茂林乡,为乡亲们送去一台又唱又跳的节目,而乡村仅是一些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留守儿童,令人无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有很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就模糊了,能够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却不多,而当过知青的人对那段岁月却是久久的难以忘怀。因为那是我们刚刚踏入社会,开始凭自己的双手谋生的阶段,一切的路都被阻断,唯一的通道就是下乡,贫脊的山乡,巨大的社会反差,一个个衣不蔽体的乡民是我们要效仿或成为一样的榜样。举头望星空,低头思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知青已成为一代人刻在脑海中无法抹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聚会,我们回忆那段苦难年华,并不是去歌颂那段历史,而是为经历了那段岁月的人一种倾诉、回顾以及结下纯真友情的人互相问候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当知青的人都是一个故事,都有着相同又不同的花絮,每一个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特征,令人回忆,思索,给人启迪。五十年过去了,就一个人而言是多么久远,但这代人对那段经历永远不会淡漠,这也许就是知青聚会的答案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感谢郑友林为聚会摄影倾情贡献</p><p class="ql-block">感谢几位热心的组织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