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1年4月21日,是中国楹联学会老会长、一代宗师马萧萧老先生百年冥辰,为此,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以及马老的家属代表马向前,为缅怀这位为中国楹联事业呕心沥血,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代宗师,于今年2月初通过微信、《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以及各大网站广泛征集,拟编辑《萧萧人生》专刊,举行网上发布活动以表达对马老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马萧萧老先生本名马振,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楹联家,生于山东安丘。1948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曾任团中央西北工委宣传科长、后调团中央书记办工作,担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美编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早年拜师司徒乔、徐悲鸿诸大师学习绘画,以写意花鸟画见长,又以画马寄情抒志。在组织实施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协联办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马萧萧老先生于1959年以发表长篇诗作《石牌坊的传说》而名扬诗坛,“文革”患难期间又酝酿创作了长诗《翠笛引》(1981年出版)。先生一生写有大量古体诗词,部分收于《马萧萧诗稿》。他将传统诗词与民歌形态完美融合,以缠绵的情韵和磅礴的气势讴歌正义、鞭笞邪恶,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叙事诗人之一。他深谙格律但弃雕琢而求自然,极富时代风情。 </p><p class="ql-block">楹联是汉字文化所独有的艺术瑰宝。马萧萧先生于1984年领导创建了中国楹联学会,并致力于楹联艺术自身学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是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特别在中国楹联学会遭遇坎坷和风浪的一些重要关头,先生始终作为引导学会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指路人和领航者,他以宽和仁爱的长者之风,深受各地楹联组织和广大联家的尊敬和爱戴。他的联作生前结集为《马萧萧联稿》一书,其楹联作品艺术个性鲜明,立意深邃而形制清新,文体通俗而格调典雅,被尊为当代联坛的旗帜和泰斗。</p><p class="ql-block">马萧萧先生诗风之醇、联品之美、书画之秀,以及博大谦和、德艺双馨的人格风范,无愧为当代中国诗联界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次征稿,尽管时间短,且大多数老联友不谙网络投稿,但仍有337人参与,共计来稿入选1298件。</span></p><p class="ql-block">来稿除自撰自书缅怀马老的诗词、对联、文章、书法作品之外,更展示了联友们各自与马老交往、怀旧的诗词、联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思源报本 感德报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写在《萧萧人生》出版之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国度。以仁德忠孝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形成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思源报本的情感源流。经以马萧萧老先生为首支持的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共议,决定在中国楹联学会一代宗师、开拓者马萧萧老先生百年冥辰之际,通过广泛征稿,出版《萧萧人生》一书,以表达对马老的敬仰、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楹联界,多年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尤其对那些团体组织的创始人、元老级和扛鼎人物,多在其大寿、寿终、冥辰之际举办多种多样的庆祝、哀悼、追思纪念活动。有些活动相当隆重。记得1996年,中国楹联学会为老会长魏传统将军举办追思会。马萧萧老先生2009年仙逝之后,中国楹联学会为之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老人家去世不久,孟繁锦会长提议举办了马萧萧诗联作品研讨会。相继,由孟繁锦领衔、王庆新执编,出版了《我与马萧萧》一书,收入全国数十位作者的悼念文章。一年之后,马老的周年冥辰之日,中国楹联学会又在天津举办了追思会。孟繁锦会长逝世之后,中国楹联学会同样把追悼会、追思会搞得庄严隆重。同时,更先后举办了“孟繁锦杯”征联,以及纪念他书展六周年等活动。出于对这种报本思源传统美德的继承,“两院”决定选在马萧萧老先生百年冥辰之际,通过广泛征集活动,充分集约广大联友、同仁的情感,编辑出版这部专辑特刊。</p><p class="ql-block">百年冥辰,对一个人来讲,应是一个大的关节。说来也巧,正在本书的征稿、汇编过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发表了关于纪念华国锋同志百年诞辰的讲话,对已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表达了敬仰、缅怀之情。这对我们的这个策划、对广大联友付予马老的感情是个有力的肯定与慰藉,说明我们在马老百年冥辰之际出版这本书是十分必要的,是十分应该的。</p><p class="ql-block">《萧萧人生》从2月初征稿以来,广大联友积极拥护与支持者计310人来稿,所征集的诗联书画各类作品计1080件。这些作品有新作、忆旧、与马老相互往来的诗联书画作品和文章等。可惜的是,由于与马萧萧相识的一些老联人大多不谙网络投稿,限制了他们的情感发挥。再加今年4月21日是马老的祭日,为赶这个时间,只好谢绝了不少联友要求延期征稿的请求,匆匆进入汇编阶段。</p><p class="ql-block">我们编辑这本书的目的,除向马老寄于个人感激之情之外,更有者三:一是切合广大联友的意愿,以真挚的情感缅怀这位开拓中国楹联事业的一代宗师,表达对马老的敬仰与怀念,让马老的形象在联友们的心目中不断升华。二是通过怀念,进一步学习效法马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党性坚定、是非分明、公忠诚恳的崇高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对人宽厚、友善同仁、热忱敬业、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三是通过缅怀活动,让马老的精神、品德不断发扬光大,使后辈人以马老为楷模,为楹联事业的发展作出努力,并将马老的精神、、品质、德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楹联界形成一种良好的敬老氛围和良性循环机制。</p><p class="ql-block">本书是在仓促中编辑,感谢联友们的大力支持。由于成书时间短,其中的讹误定不会少,更有诸多联友因未赶上汇稿的末班车而感到遗憾。对此,特表歉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二〇二一年三月十六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寄语《萧萧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span></p><p class="ql-block">曾想筹办一个“马萧萧诗联书画展”,以纪念父亲百年诞辰,岂料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阻于海外10个月,酝酿已久的愿望陷于无望……</p><p class="ql-block">去年10月中旬,几经辗转回到北京家中,而疫情解除却依然无期。如果聚集性纪念活动仍无可能,又能为父亲做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刘太品先生整理、编辑成书的《马萧萧联稿》,收有父亲联作近千件,想必其中有大量墨迹存世;如能征集、精选并汇编成《马萧萧联墨》,应为上佳之选。然而,父亲联作自题自存极少,流散四方甚多,短时内搜寻绝非易事,又不免茫然。</p><p class="ql-block">正踌躇无奈间,王庆新先生和刘太品先生相继来电,分别表达了为纪念马老百年尽心意的愿望,令人闻之动容!</p><p class="ql-block">《萧萧人生》一书从策划、征稿到编辑成书,短短数月,凝结了庆新老师和太品君的满腔热诚与心血,汇聚了父亲众多老友故交和诗联界艺术家及专家学者的深情厚义和精艺才情,让父亲在天之灵深得慰藉,也令家人倍感蒙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span></p><p class="ql-block">父亲本名马振,1921年4月生于山东安丘, 20世纪50年代后渐以笔名马萧萧知名于中国文坛画界。他一生钟爱诗文书画,青年时代拜名师苦习文史,又先后师从绘画大师司徒乔、徐悲鸿、赵望云学绘画。民族危亡之时,他投笔从戎,饱经战乱颠沛流离,而文艺情志未泯。受《歌谣》周刊影响,抗敌途中,始终着意于各地民歌民谣及民俗文化的搜集和研究,从云南调子到西北花儿、信天游……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艺沃土孕育和滋养了他的艺术生命,深植了他文学创作的根基。其成名作——长篇叙事诗《石牌坊的传说》(1959年)和后来的《翠笛引》(1981年),正是将古典诗词厚蕴与民歌清风交织融通的创作实践。</p><p class="ql-block">父亲很看重曾授命参与并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阅历,为普查、搜集、抢救和整理中国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倾注大量心血,为三套集成的最终完成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提议并亲自推动民间文学县卷本,大大扩展和丰富了中国民间文艺资料宝库,成为文化部十大文化集成书系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特别嘉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span></p><p class="ql-block">很多人以为,诗文书画构成了马萧萧的艺术生命,可我总觉得,参与并领导创建中国楹联学会,更是父亲极其重要的人生成就。</p><p class="ql-block">在我早年四载中文学历中,未曾遇一位导师专题讲授楹联,无非在诗词(古汉赋、骈俪文、格律诗)教程中有所涉猎。可见,关于楹联艺术的知识与研究,在文化分类和学术界定中,长久以来被归为诗歌体系的从属门类。</p><p class="ql-block">试想,地球上国以百计族以千分,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诗歌?而楹联则独存于汉字文化,在世界文明遗产中绝无仅有。楹联文化在中国,上至帝王公侯,下及黎民百姓,广现于殿宇厅堂大街小巷,泛形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即成雅事又入俗风……虽与古典诗赋有所交集,却自成一体而绝非从属。</p><p class="ql-block">评价父亲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论其诗文书画,并非无人比肩;而建立中国楹联学会、开辟楹联文化学术体系,实为前无古人之创举,当以一代先行者载入中国文化史册!</p><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前,时有几位访客与父亲挑灯促膝于斗室,那段时日,亲睹父亲上下奔波左右协调,力促一个崭新学术团体的诞生——那就是中国楹联学会!从那一刻,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艺术门类,开始了构建自身学术体系的历程。经三十年发展,这一体系已日臻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创作及学术群体愈发壮大。古往今来,有关楹联的学术著述屈指能数,到父亲辞世,他的遗物中,楹联门类的学术专著和各类图书已排满两大书柜……</p><p class="ql-block">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学会领军者后继有人,楹联艺术欣欣向荣遍及华夏,联家学者人才济济青胜于蓝……</p><p class="ql-block">天国回望,父亲该有何等欣慰!</p><p class="ql-block">谨此以全体家人名义,合掌叩谢组织编纂《萧萧人生》的王庆新、刘太品两位先生,并向为本书热情供稿的众多可敬的艺林同道深躬感恩!诸君的真切情感和优雅文墨足以把温暖与和谐之美带给动荡不定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22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两院”代表王庆新、刘太品、马老的儿子马向前对艺友的热忱参与,特致以崇高敬意,并向广大来稿者、支持者表示真挚的感谢!</p><p class="ql-block">近日,马老的长子马向前将向广大参与者寄赠《萧萧人生》专刊,请留意查收。</p><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