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四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绘制地图—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

老村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新四军军部成立初期部分领导合影,左起: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叶挺(来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为新四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绘制地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老村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4月20日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抗日协议,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战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4军(简称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投入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为保障新四军抗日作战的用图需要,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坚持开展测绘训练工作,建立健全测绘机构和测绘队伍,开展兵要地志调查、地图修测翻印和作战要图标绘等测绘保障工作,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新四军军部的地图绘制</b></p><p class="ql-block"> 全面抗战初期,根据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协议,民国政府军令部给新四军提供了少量国内已测地区的军用地图。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汉口(1938年1月移驻南昌)成立后,由于初期部队不多,活动范围也不大,从民国政府领到的地图基本可以满足需要,军部没有设立专门的测绘机构,测绘业务由学过测绘的作战参谋叶超兼管。</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军部移驻安徽岩寺后,先遣支队和第1支队由皖南东进开辟苏南根据地。为指挥部队东进和掌握其活动情况,需要苏南和芜湖地区的1︰10万地形图,而从民国政府军令部领到的地图无此比例尺图。根据军部指示,新四军教导总队组织懂测绘的人员,以民国政府提供的1︰5万地图为基础进行编绘,还对苏浙两省交界地进行了实地调查,纠正了旧图上的错误,补充了村名等要素,于1939年初印发部队。1938年8月,军部移驻安徽泾县云岭后,发现南部茂林、太平、榔桥等大片地方没有地图。为保证军部所在地和部队活动的安全,当年秋作战科科长李志高和参谋叶超,简易测绘了该地区的3幅1︰5万地形略图。</p><p class="ql-block"> 随着部队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作战行动的增多,地图绘制和标绘任务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建立专门测绘机构,这就首先需要培训测绘人员。1939年上半年,教导总队开办了测绘训练班。不久,将测绘训练班改为测绘室,一边训练一边完成测绘保障任务。6月,军部决定将该室调归参谋处作战科,正式成立新四军军部测绘室,有10余人,由测绘参谋陈加伦负责(后熊永龄负责)。从此,新四军军部有了专门的测绘机构,测绘工作得到加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1939年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自左至右)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合影(来自《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新四军军部视察,根据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与军部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据此,军部拟将第1、第2支队机关合并组成的江南指挥部移驻长江以北,改称苏北指挥部,另成立江南指挥部。为便于指挥这一战略行动,同时锻炼参谋人员熟悉军部驻地云岭至苏南根据地中心茅山的地理地形情况,副军长项英指示参谋处组织参谋旅行团进行沿线兵要地志调查。</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下旬至6月初,作战科长李志高带领由各科参谋和测绘室人员50余人组成的参谋旅行团,从云岭出发,经皖南的马头镇、杨柳铺、十字铺、郎溪和苏南的南渡、竹篑到江南指挥部驻地水西镇,行程160余公里,沿途调查了村镇、河流、地形等兵要地志情况。对此次调查情况,项英很满意,认为很适用。此时,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形势严峻。为防止突发事变,项英又指示参谋处,组织机关和驻皖南部队部分指挥员对驻地周围进行兵要地志调查。据此,侦察科副科长杜剑秋组织参谋人员,由测绘室人员作向导,对云岭为中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20公里的地域进行了兵要地志调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1939年新四军军部测绘室编绘的新四军《战斗详报》图集中的《卫岗战斗要图》(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1940年夏,为了总结战斗经验,军部参谋处组织人员对1938年初以来新四军的37个战例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编绘了《战斗详报图集》,由抗敌印刷厂印刷出版。该图集有附图55幅,由测绘室负责绘制。军部司令部在图集前言中,强调了地形和地图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平时各级干部应在驻地附近,在实地和图上经常演练战斗指挥,以便战时容易掌握情况,同时还能帮助熟悉地形”。9~10月,测绘室以1︰5万地图为基础编绘了华中广大地区的1︰50万战役指挥用图,供军部机关指挥“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行动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来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1年1月6~14日,国民党顽固派调集7个多师约8万人的兵力,围攻在皖南地区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率部队9000余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突围战斗中,测绘室测绘参谋陈加伦牺牲,其他人员失散。1月20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江苏盐城重建,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副军长为张云逸。新四军军部重建时,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测绘班扩编为新四军军部测绘室,近30人,朱培荣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皖南事变后,日军加紧了对新四军的进攻,而国民党顽固派继续执行将新四军或将新四军驱逐到黄河以北的计划,新四军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为解决部队作战用图急需问题,军部测绘室夜以继日突击翻印苏中、苏北地区1︰5万地形图;1941年10月后,为八路军第115师翻印了鲁中南、鲁西南和胶东地区1︰5万地形图,为军部编印了华中地区1︰20万、1︰50万指挥用图。1942年7月,又突击翻印了淮北、皖中地区1︰5万地形图,提供新四军第4、第7师部队使用。</p><p class="ql-block"> 1942年末,部队反“扫荡”作战频繁,环境恶劣,新四军军部精简,测绘室撤销,除留两人在参谋处从事测绘工作外,其余人员调往部队或转入地方。1944年12月,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新四军作战范围扩大,对地图需求迅速增加。为此,军部从苏中公学参加整风学习的学员中,选调20余人进行制图业务训练,承担测绘任务。1945年1月,军部测绘室建制恢复,即抓紧翻印安徽淮南津浦铁路两侧的1︰5万地形图。日本宣布投降后,测绘室又为部队北上赶印了苏北、鲁南、皖北及鲁中地区的1︰5万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韦岗战斗要图(来自《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新四军部队的地图绘制</b></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4个支队,逐步发展为坚持华中抗战的生力军。改编初期,新四军部队不多,活动范围不大,从民国政府军令部领到的地图虽然数量不多,但基本可满足需要。1939年后,为执行中央军委“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队伍规模和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测绘工作逐步得到加强。</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为打开皖东抗战局面,新四军在安徽省庐江县东汤池成立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总指挥),并在参谋处编设10余人的测绘班。江北指挥部成立后,即部署部队东进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两侧地区,创建淮北抗日根据地,急需该地区的地图。张云逸命令参谋处,组织测绘班突击翻印整个淮北地区的地形图。由于测绘班成立不久,人员普遍缺乏翻印地图的经验,便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边培训边作业,最终按时完成地图翻印任务,保障了部队用图急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3支队进行繁昌保卫战后,新四军军部测绘室绘制的《繁昌战役要图(一)》(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随着新四军苏南部队的迅速扩大,为统一协调指挥,新四军第1、第2支队机关在江苏溧阳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并在参谋处编设4人测绘班。江南指挥部部队分布在以茅山为中心的南京、镇江、句容、广德、芜湖之间的广大地区,民国政府军令部发给的地图越来越不够用。为此,测绘班成立后,粟裕令翻印上述地区的1︰5万地形图。测绘班夜以继日突击作业,到1940年5月完成任务,每幅翻印百余幅,发至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1940年7月底,陈毅(骑马前者)、粟裕(骑马后者)率部向黄桥开进(来自《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与在江北活动的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会合,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测绘班改称为苏北指挥部测绘班。北渡长江前,测绘班在敌情严重、据点林立情况下,预先对北上经过的孟河、魏村、运河镇等地的1︰5万地形图进行了调绘、修测,保障了部队顺利北渡。苏北指挥部成立后,部队东进泰兴县黄桥地区,创建苏中根据地。10月,为做好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准备,参谋处从部队急调测绘员、文书等数十人,经过简单培训,日夜翻印了部队急需的如皋、海安、南通、海门等地区1︰5万地形图。接着,又突击翻印了苏北地区1︰5万地形图,还简易测绘了姜堰、黄桥、海安等镇1︰5000地形图。</p><p class="ql-block"> 1940年11月,为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进驻江苏盐城,苏北指挥部测绘班改编为总指挥部测绘班。</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将陇海铁路以南、长江南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又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华中地区的抗战。此时,国民党政府不再给新四军供应地图,为解决地图现势性差、空白区多和数量不足等问题,各师先后设立测绘机构(室、所、股、班、组),积极开展地图修测和地图翻印等工作,保障部队作战用图需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来自《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 第1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部队组成。师长粟裕对测绘工作极为重视,师部成立时即设测绘班。粟裕任江南指挥部副指挥时,1940年4月16日给参加集中整训的主力部队指挥员讲课时,就强调:“侦察和熟悉地形,对于军事行动、作战胜负关系极大。我们一定要把我军活动地区的地形弄得很熟,要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做到不看地图也能熟记山川、河流、道路、桥梁情况,并明白这些地形对敌我双方的价值”。因此,他率部队每到新的活动区域,都要求部队千方百计收集地图,并尽可能把地图搞准确。1941年2月,第1师进驻江苏东台县三仓地区后,粟裕发现沿海地区的地图与实地不符,即令测绘参谋秦叔瑾带领测绘班,将从沿海垦牧公司收集到的垦区图放大或缩小为1︰5万图,实地调绘了堤埂、道路、河流、桥梁等要素,到1942年4月修测1︰5万地形图30余幅。1941年9月,为保障部队开辟浙东沿海根据地用图需要,参谋处从新四军军部借调有制印经验的几名测绘员,由作战参谋毛瑞洧带领,隐蔽在一个小村庄,突击翻印了苏南和浙东地区1︰5万地形图。1943年1~10月,参谋处组织测绘班修测了南通、海门、启东和如皋沿海地区的1︰5万地形图,编绘了苏浙地区1︰20万、1︰10万地图,还测绘了部分集镇的1︰5000地形图。1944年3月,修测了建阳湖垛地区的1︰5万地形图。6月,第1师以测绘班为基础成立测绘室,由测绘参谋秦叔瑾负责。到10月,测绘室人数增加至40余人,为保障开辟苏浙皖边根据地用图需要,突击1个月翻印了该地区1︰5万地形图。12月,测绘参谋率测绘室19人(余下人员成立苏中军区测绘室)携带印好的地图,随粟裕南下。1945年2月,南下部队组建苏浙军区,随行测绘人员编为司令部测绘室。4~5月,根据司令员粟裕的指示,测绘室修测了皖浙交界地区的部分1︰5万地形图。</p><p class="ql-block"> 第2师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组成,张云逸兼任师长。师部成立时,即在参谋处编设测绘班,褚世友为班长。1941年5月,为提高参谋人员的测绘素质,师部举办参谋集训队,测绘参谋熊永龄任队长,参谋人员及测绘班全体人员共50人参加,学习识图用图、简易测绘、兵要地志调查等测绘知识。1944年10月,师部又举办1期测绘训练队,由熊永龄负责。训练期间,学员测绘了周家岗地形及敌军的碉堡、工事,绘制了全镇鸟瞰图、工事构筑平面图、剖面图等,保障了第2师收复周家岗作战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1941年夏秋新四军第3师在苏北反“扫荡”作战后标绘的《苏北反扫荡要图》(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第3师由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师部成立时,设有10余人测绘股,侦察参谋王文澜兼股长。1941年10月,第3师击退国民党军韩德勤部进攻后,由盐城北进阜宁休整,师参谋长洪学智发现地图与实地不符,即令测绘股修测。在侦察员的配合和掩护下,测绘股以旧1︰5万地形图为基础,采取实地调绘方法,补充地物地貌等要素,历时10个多月完成任务。1942年12月,日军又对苏北大“扫荡”,第3师巧妙利用地形跳出包围,转移到阜东八滩以南。为防止日军反扑,黄克诚令测绘股尽快测制八滩以东地区1︰1万地图。测绘股将1︰5万图放大至1︰1万,然后采用平板仪测绘方法,突击5个月完成任务。1943年4月,部队发展迅速,机动作战范围不断扩大,原有地图不够用,黄克诚又令翻印江苏省1︰5万地形图。为此,师部搜寻印刷设备,选调人员充实测绘股,成立了小石印厂。测绘股新老人员团结协作,边学边干,突击1年半完成任务。接着,又开始翻印安徽省1︰5万地形图。为加快翻印进度,测绘股开办了30余人测绘训练班,培养制图和印刷人员。原定学期8个月,后因抗战胜利在即,学员提前毕业到部队任测绘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1944年8月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左3)、参谋长张震(左2)等利用沙盘指挥作战(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第4师由八路军第4纵队改编,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师部成立时,即在司令部侦察科设测绘组(1942年调整为测绘股),张学诗为组长。1942年,根据师参谋长张震指示,测绘股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放大编绘了淮北部分地区1︰2.5万地形图。</p><p class="ql-block"> 第5师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成,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41年6月至1944年底,为加强测绘保障力量,第5师在参谋训练队开办4期测绘训练班,培训学员约150人。1942年11月,师部参谋处成立30余人的测绘所,王玉瑾为所长。自测绘所成立至抗日战争胜利,先后翻印了湖北全省和河南桐柏、信阳,以及安徽金寨、霍山等地区1︰5万地形图,以保障部队作战需要。</p><p class="ql-block"> 第6师由在苏南的新四军新第2、新第3支队组成,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师部成立时,参谋处编有6人测绘组,俞咏铁为组长,主要为师部标绘作战要图、绘制战斗详报图、行军路线图、宿营图等。1942年,为保障部队反“扫荡”作战需要,突击翻印了江苏江阴、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区1︰5万地形图。</p><p class="ql-block"> 第7师由新四军无为游击纵队、第3支队挺进团及由皖南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师部成立时未设测绘机构,1942年8月开办了1期有20余名学员的测绘训练班。年底毕业时,6名学员留师部成立了测绘班,其他到部队任测绘员。师部测绘班成立后,开始翻印皖中、皖南地区1︰5万地形图,由于反“扫荡”作战时断时续,直到1944年夏完成翻印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新四军全面反攻图(来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测绘人员在极其复杂和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积极开展兵要地志调查、地图修测翻印、作战要图标绘等工作,保障了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需要,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参考并引用《中国测绘史》第2卷(测绘出版社,200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及回忆录《春在云岭—记皖南新四军军部测绘室》(熊永龄)、《新四军第1师的测绘工作》(秦叔瑾)、《新四军第2师的测绘工作》(熊永龄)、《新四军第3师的测绘工作》(郭溥泉)、《新四军第5师的测绘工作》(范中文)等文献资料编撰而成。版权归作者老村长所有,如转发须联系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