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诗人的角度写项羽</p><p>西汉以往,关于评价西楚霸王的诗词不知有几何。光我浏览过的就有几十首。我觉得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三人所作的诗,颇具代表性,所以想重点介绍一下。另外再简单介绍一下其它的几首诗,以扩大视野。现在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说说前三首诗吧。</p><p> 唐末才子杜牧有一首七绝,专门评论楚霸王乌江自刎的(因为他还有其它诗也涉及到项羽),题目为《题乌江亭》:</p><p>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p><p>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p><p> 他好象在劝项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是男子汉就应该输得起。江东多的是有才有能的子弟。你如果回江东振臂一呼,卷土重来也说不定。诗是好诗。杜牧对项羽不肯回江东异常惋惜。而且宛转地批评了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错误认识,指出成败在于人为,失败时应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p><p> 杜牧这种评论,代表了历代偏袒楚霸王的人们的观点。从军事角度也能讲的通。</p><p> 北宋王安石也有一首写项羽的诗,题目叫《叠题乌江亭》:</p><p>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p><p>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p><p> 这首诗是1054年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时所写的。题目中这“叠”字就提醒我们,这是重复的。重复谁的呢?細看内容,是针对杜牧的诗而来的。我们知道王安石是改革变法的大政冶家。虽然他写这首诗时只有33岁,(他任宰相变法时为49岁)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对待项羽乌江自杀的事件。他说多年的征战已使江东子弟疲劳不堪,甚为厌战。所以当四面楚歌时,他们思乡心切,不战自溃,这是无可挽救的。所以留给项羽的只有悲伤而已。当时项羽即使返回江东,振臂一呼。江东的子弟们谁还愿意再跟着霸王卷土重来呢?!</p><p> 杜牧是以诗人的气质来评史,鼓励人们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处世(或者是他在鼓励自已也说不定)。而王安石却以政治家的立场,客观的分析了这场战争双方的人心向背,指出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我认为王安石的诗高杜牧的一筹。</p><p> 再来看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p><p>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p><p>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p><p> 关于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内容,在上篇博文中已阐述过,不赘述了。在这里我只想強调两点。一是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王的英雄气概,既表示钦佩,又极力推崇。特别是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充满正能量的诗句,正是千年难得!二是她这首诗的现实意义,敢于把矛头直指当时不思抵抗,不愿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这是要冒风险的,不象杜牧和王安石他们只是清谈而已。</p><p> 所以我认为,李清照的这首诗,立意要比其它两首高得多。</p><p> 历代议论楚霸王的诗很多,例如唐末汪遵曾写了这样一首诗,题目叫《咏乌江》:</p><p> 兵散弓残挫虎威, 单枪匹马突重围。</p><p>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p><p> 有人评论说,这是写项羽诗中扛鼎之作,我却不以为然。但诗中那种同情落难霸王项羽的情绪,却能感染大部分读者。</p><p> 早在武则天时代,有一个叫于季子的,也写了一首五绝:</p><p>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p><p>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p><p> 诗中最后两句,跟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于季孑在前,所以应该说李是受了于的启发。</p><p>两相比较,李的诗立意更高,气魄更大,直使人荡气迴肠。</p><p> 同情赞扬楚霸王的诗词还很多,我们暂且省去。特别是词,总觉得有点娘娘气。</p><p> 现在来看一首数落项羽的诗, 作者是宋代的 艾性夫:</p><p> </p><p> 《项羽庙》</p><p> 容心绝少忌心多,背楚疑增自倒戈。</p><p> 羞渡乌江依故老,竟乘乌骓泣娇娥。</p><p> 一生负气止如此,大义亏人争奈何。</p><p> 莫唱送迎山下曲,恐渠惊是汉军歌。</p><p> 把项羽说得一钱不值:绝少包容心,多的是猜忌心;不听范增关于鸿门宴的计策;失败了对不起江东的“故老”;让自己的心爱人虞姬无计而自尽等等。一句“大义亏人争奈何”全盘否定了项羽的英雄本色。特别是诗的结尾还对项羽作了辛辣的讽刺:“莫唱送迎山下曲,恐渠惊是汉军歌。”这“渠”就是“他”,这“他”就是项羽。他把项羽描写成不折不扣的胆小鬼!这个文人真的太势利了,完全是“成者为王败者冦”。好象打落水狗一样对待楚霸王,目的是讨好统治者。</p><p>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虞兮》这首诗:</p><p> 千夫辟易楚重瞳,仁敬居然百战中。</p><p> 博得美人心肯死,项王此处是英雄。</p><p> 旲伟业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作者。他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恨极恨极,所以作了《圆圆曲》,痛斥吳三桂为了陈圆圆卖国求荣。因此,他在这首诗中,也借用虞姬这“道具”,又讽刺了一下吴三桂。诗人说:能博得了美人的盼顾,即使死了也心甘情愿。项羽在这方面的确算得上英雄。诗人把矛头指向谁?凡是有点历史都肚里明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