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有九万八千余名上海知识青年在国家屯垦戍边战略的指引下,在当时风靡神州的雷鋒精神的鼓舞下,意气风发,浩浩荡荡奔赴天山南北,塔河上下,成就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筆。给这样的支疆卫边事件以应有的历史评价,给这些奉献了青春岁月的纯朴的拓荒人以必要的爱护和关怀,是构筑和谐社会,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的必要的一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事隔半个多世纪,当年激情满怀的上海知青,如今怎么样了?他们的生活如何?精神状态如何?许多有爱心的人士十分关心。在这里记者撷取其中一位有典型意义的老知青作个实录,从中也许可以感受到这个倍尝艰辛而自强不息的上海支疆知青部落的脉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先后有六万多上海支疆老知青陆续回到了故乡上海。他们身上带着大漠的风烟,心中怀着对故士的眷恋,万里来归,开始了新的生活。黄坚就是其中的一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span><u style="font-size: 22px;">坚</u><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生长在浦东一个贫困、复杂的平民家庭,因为遭遇上了一个没有担当的父亲,儿时和多病的母亲一起艰难度日,相依为命。因此1964年五月,年仅十六岁,刚刚初中毕业的他,为了减轻家中母亲的负担,毅然报名到新疆,来到了大漠蒼茫的塔里木河下游的农二师的一个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疆仅仅半年,体弱多病的母亲就不幸病故,年仅38岁。万里迢迢,不能为慈母送别,天高地远经历严酷的生活,这一切使年少的黄坚逐渐变得成熟而坚强。他克服了饥饿、寒冷、劳累、失落、孤独,迷茫等诸多困难。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上进、立志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黄坚踏实苦干,忠厚朴实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认可。1966年9月经过连队和分场领导的推荐,前往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275队,参加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第一期南疆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因为文革运动而中止),接受了中国工人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的熏陶和影响,跟着他们一起在大漠戈壁上“摸、爬、滚、打”,思想更趋成熟,养成了“真诚待人、相互关爱、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性情。他在十年动乱中没有卷入各种派性活动,坚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先后被各级领导和群众推选为连队骨干、师工宣队员、担任过连队会计。1970年开始,自学成材的黄坚经考核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只有初中毕业的他克服了文化偏低、视力较差等困难,千方百计、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育质量。从教十五年,一直担任中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他还以身作则带领师生种学农地、挖甘草、伐木、拉大锯、做课桌椅,打土块、盖校舍,为农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他教过的学生分布在新疆和全国各地,绝大部分都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有几十个还当上了师、团级干部和企业家。提起往事,他们至今不忘黄坚老师的真诚、公正、敬业的印象,几十年来师生间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好交往。</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圖为黄坚临行前与母亲最后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立志改变当时兵团农场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现状,黄坚还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知识,想方设法寻找能从根本上改变农场面貌和几代军垦人(包括知青后代在内)的生存命运的途径和方法。面对当地遍地分布、得天独厚的野生罗布麻资源,他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商业部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纺织工业部等三十几个科研单位发出了《关于综合开发利用塔里木东部三河地带野生罗布麻资源的建议》。不到三个月就接到了五六个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回信,纺织工业部顾问酆云鹤、南京药学院院长农工党主席叶橘泉、《中医杂志》编审魏鉴明等老一辈民主人士用将近三年的时间通过全国两会发出提案,引起国家经委的重视,终于得到了时任总理的立项批示。从1980年年底开始,他参与了兵团二师三十五团甘草膏厂筹备罗布麻叶提取物和纤维采集、贮存、加工的地点、资金和工艺、设备等工作。他可以称为是罗布麻产业的先行开拓者。1983年十二月,一直处于组织考察中的黄坚终于实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他已收到上海海丰农场发来的调令,即将离开塔里木。而入党的喜讯是对他多年的兵团屯垦生活的完美的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4年初因知青单顶政策,全家被调动到位于江苏大丰县境内的上海市海丰农场,经过严格挑选、考核,他重新走上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面对当时农场各大队人浮于事、思想混乱的局面,黄坚同志急国家所及、排除了各种顾虑,大胆地起草了《关于利用新疆野生罗布麻资源开办上海市海新保健饮料厂的可行性项目报告》,递交到农场场部。海丰农场和市农场局的领导对这份依据充分、有板有眼的报告十分重视,及时作了立项批复,但是强调一定要黄坚同志调离教师岗位,担任该项目的筹办负责人。就这样,黄坚同志用农场给的三万元农行贷款和桃园大队的闲置仓库和住房,开始购置仪器设备、装修车间厂房、研制产品配方工艺、探讨销售渠道方法等工作。在各级组织、领导和科研、媒体、营销等方面的支持、配合下,研制出了罗布麻系列保健产品。其中“海新牌罗布麻袋泡茶”被上海市经委评为“一九八五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填补了农场局空白。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艰苦创业、大胆开拓,先后开发了十几种保健茶、速溶茶产品,不但行销全国各地,还先后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黄坚同志克己奉公、勇于付出,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做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还审时度势、积极拓展三产,十年中累计向农场上交三百多万元利润。为农场消化了一百多名劳动力(都是新疆回沪知青),为上海的建设和稳定作出了新的贡献,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肯定和奖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坚退休回沪以后,一直以志愿者自居,自觉为需要帮助的知青服务,并利用自已的人脉和影响,大力弘扬知青文化,为原來在塔里木艰苦奋斗的战友留下了一本本丰盈的知青回忆文集。他还受上海有关部门的委托,为逝世的上海支疆知青送去了政府部门的临终关爱。他的纯扑热情和奉献担当,被广大上海支疆知青誉为“不下岗的志愿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黄坚負责开发的罗布麻飲品,不仅在国内畅銷,而且进入了国际市场。圖为黄坚在新加坡作产品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圖为在黄坚的大力推动下,在塔里木34团矗立的亡故上海支疆知青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黄坚参与写作,编辑,出版,发行的三本上海支疆知青回忆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