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是可乐半是酒 半是散文半是诗——初读张遐散文集《遐思》点滴印象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两个多月前,微信里读到一篇文章:《魏堤口:挥之不去的亲和痛》,才初识了文章的作者——张遐这名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章上传网络之前的题目叫《老屋》。</p> <p class="ql-block">文章浓墨重彩地叙写老屋的沧桑和破旧: </p> <p class="ql-block">“老屋,真是名副其实的老屋啊,建造的时间虽然不详,却至少在百年之上”,老屋“早已破败不成样子,土墙风化、瓦砾脱落、木板腐朽、尘埃遍布,岁月能把老屋侵蚀成什么样子,你就把老屋想像成什么样子吧” </p> <p class="ql-block">“三间的宽度,与现在农村自建的房子差不多,深度则小了许多,也顶多四五米吧,四面的墙一尺多厚,外漏的部分用砖砌,中间则是土坯,历经久远的岁月,依然挺拔而有质感,住进去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屋顶经“风吹雨打,烈日严寒,覆在上面的一片片小瓦松动了,脱落了,有多次修补过的痕迹,瓦缝间还长出了许多杂草,夏季繁衍,冬季枯萎,显得一派苍凉”</p> <p class="ql-block">“逢雨雪天,屋里会漏水的,水滴答滴答的,静寂而清脆” </p> <p class="ql-block">“许多的时光里,老屋就如一位满面沧桑的百岁老人,风烛残年而又有威仪,看时光流逝,看世道变幻,看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由诞生到消失,欲说,却张着风一般的嘴巴,发不出任何声音”......</p> <p class="ql-block">文章写道:“来势汹涌的城市化浪潮,也就几年功夫,人们就一点一点地把大堤蚕食掉了,也将紧贴着大堤外沿的老家魏堤口村,圈在了东扩北移的睢州新城区之中”,“这应该是件很好的事情啊,村民从农民变为市民,田地由裸露身躯到穿上建筑物这华丽衣服,路宽了直了,一幢幢高楼像在比赛似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魏堤口村挤压成垃圾场一般”</p> <p class="ql-block">“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家的村民竟有不领这份情的,......甚至还演绎出了沸沸扬扬的杯具门事件,让魏堤口乃至睢县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家、老屋及老家人“挥之不去的亲和痛”。</p> <p class="ql-block">读她的这篇文章,倍感亲切,所以留言:“读了两遍,感触多多。勾起儿时的记忆,撩动往日的情怀,好文笔,好文采,好文章”!也顺便指出了文章中的两处笔误,她后来回复表示谢意。</p> <p class="ql-block">我和她是名副其实的“老乡”——因为我们村与魏堤口村仅二、三百米远。</p> <p class="ql-block">  读她的这篇文章,觉得特朴素、朴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文章和文章作者给我留下特好、特深的印象,所以后来就多处打听她的情况,几次打听后才知道,她老家虽是魏堤口村,但她很少在老家住,如她所说:“我其实并没有在老家生活过,也没有在老屋居住过”,“我是魏堤口的女儿吗?我不知是还不是,村里我去的次数有限,村里相识的人也有限”。 </p> <p class="ql-block">后来还知道,她20岁前就在《奔流》发表过两篇小说,是省作协会员,多篇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并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遐思》。 </p> <p class="ql-block">因为特喜欢她的文章,所以曾经冒昧地想,如能有机会在某一天拜读到她的这本大作,该有多么的幸运啊!</p> <p class="ql-block">11月20日,县图书馆在“书香睢州”读书会活动室,举办“睢县作家协会向图书馆捐赠图书仪式”,我多天夙愿成现实,这一天,我不仅见到了我喜欢的睢县籍几位作家,而且荣幸地收到了他们的签名赠书,其中就包括才女作家张遐的签名赠书《遐思》,其喜悦心情,难于尽言。</p> <p class="ql-block">她虽然已是很有名气的作家,但待人却很平易、热情,我告诉她,我和她是住得很近的“老乡”,曾有幸拜读到她的文章《魏堤口:挥之不去的亲和痛》,并说,读她的文章,和读吴伯萧的《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一样的感觉,她微笑着和我交谈了几句,便应我之请,在她的散文集《遐思》上签了名。</p> <p class="ql-block">收到这本赠书后,我就几乎是手不释卷的一篇、一篇地仔细品读。散文集有“情感印迹”、“人生感怀”、“世相杂谈”、“过往岁月”、“小城风景”等8个“板块”、共86篇精美散文。</p> <p class="ql-block">我和她的年龄相差一代人,但读她的文章,却没有半点“代沟感”,她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刻,给人充分的回味、咀嚼、想象的空间,有时还带点含蓄的“微辣”味道。</p> <p class="ql-block">她文字谨严,尤其长、短句修辞方法应用得恰到好处,你很难相信,她文章中几处长句子竟多达二十七、八个字甚至多到38个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想,这样的长句子,能够谨严得让人无可挑剔!没有丰厚的文字功底,实在是难以为之的。 </p> <p class="ql-block">有时,她又 “惜墨如金”,简洁得不肯多写一个字,比如, 文章《水之城》就这样结尾:“算是圆了一个梦吧?算是了”。</p> <p class="ql-block">《书之殇》的结尾:“......这,是福还是祸呢?”。 </p> <p class="ql-block">  就连文章的题目,也极省简,多是用两、三个字,如《文人》、《仕道》、《闲言》、《怨妇》、《水之城》等。</p> <p class="ql-block">她的散文,文字清新隽永,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如《水之城-北湖》:“曾经是湖中的芦苇和蒲草极其繁茂,随风摇曳出荒蛮而波动的声音,历经春天萌发,夏天葱茏,秋天吐露花和种子,冬天风干直挺的躯体,一年又一年”。 </p> <p class="ql-block">“你看她如镜的容颜,除了特别严寒的冬季,会自我保护般的笼罩上厚厚的冰甲,其他季节,都是低到尘埃里的娴静和从容,看堤边,花开花落;看路上,人来人往;看人生,起伏跌宕”。 </p> <p class="ql-block">文章接着写道:“一代又一代人,总是随意的改变她的模样,征得她同意了吗?......甚至连顽皮的孩童,随手就将垃圾、瓦砾等扔进去,她却无语、无奈、无抗争”。</p> <p class="ql-block">读来如饮可乐、甘泉,但细细品味,又如陈年佳酿,余味无穷。 </p> <p class="ql-block">读她的散文,你会一边津津有味的欣赏她优美的文字,一边自由的伸展开联想的翅膀,浮想联翩。 </p> <p class="ql-block">散文《烟花的华丽与落寞》写道:“烟花,有形、有势、有色、有声,尽展万千风情;烟花,却也有时、有序、有始、有终,开得太急切,去得很迅疾,盛放的那一刹那也是淡出的一瞬间”。 </p> <p class="ql-block">“人生莫不如此,辉煌的经历都会有,但不会持续保持下去;落寞的时刻也都会体会,但谁也不会落寞一生”。</p> <p class="ql-block">多么的耐人寻味啊!</p> <p class="ql-block">在散文《雨花台》里,作者写道:“还有雕刻了国际歌词曲的整块石壁,想想刚刚记事时,每天广播结束时都要播放这首歌,刚上学,老师教我们的第一首诗歌也是它,经历了大红大紫、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国际歌,如今呈现给我的是一种恍如隔世般的轮回感觉”。 </p> <p class="ql-block">“......随着苏联的宣告解体、东西柏林墙的倒塌,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改变了制度。中国,还算得上比较执着的,但还是在给制度下定义时,加上了中国特色四个字。我们看到,国企,改制了;土地,承包了;商品,市场化了;贫富,悬殊了。许许多多以前否定的东西,现在又肯定了,以前肯定的,现在又否定了......”。</p> <p class="ql-block">她的散文,多是这样的让你回想、回味,给你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深思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感叹有加的是文章《老街》。</p> <p class="ql-block">文章写道:“睢州城最早的框架是一横一纵两条大街,自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一条叫解放路,一条叫民主路,但是,单看字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的,以前的呢?会不会很有别的 味道呢?......” </p> <p class="ql-block">“这两条街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按地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说法,是靠上、靠右了,交汇处以北,犹如丁字路冒出了一小截,也想伸展身躯,却被北湖挡住了去路,只好向南走。东西路像右手臂过长的十字架,明显向东偏斜、延绵,然而,与世无争的大地总是这样平静地任由人摆布,看不出丝毫的不满”。 </p> <p class="ql-block">每个街口铺设的早餐摊点,“自作主张地让热腾腾的胡辣汤冒出生动的炊烟,炸油条的香味四下飘散”</p> <p class="ql-block">小城的老街,“卖服装的、饰品的、零食的、水果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老街想不红火都不中”! </p> <p class="ql-block">形象、诗意,一副小城生活画面,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张遐博览群书,爱好广泛,喜好旅游、摄影,虽才人到中年,却阅历深广,眼界开阔,见解独到。</p> <p class="ql-block">她的散文,涉及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公交车上的年轻人》,写每天急切切奔波的年轻上班一族和慢条斯理、优哉游哉的老年人的磕磕碰碰;</p> <p class="ql-block">《港澳的形式与内容》,《横店掠影》,《杭州印象》,《老去的西湖》等,都写出了独到的新意,她说,“在繁华都市,高楼大厦固然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志,但是仅有高楼林立的城市,永远只是一个美丽的花瓶,缺乏沧桑古朴的内涵”; </p> <p class="ql-block">《港澳的形式与内容》中,她写道:港澳“土地虽寸土寸金,一幢幢低矮的民居还占据一席之地,未被拆迁、未被改造,与内地举国上下大肆开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p> <p class="ql-block">“我还是颠覆了最初的印象:港澳,并非形式大于内容,而是内容大于形式,遍及这两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毛孔的平和、秩序、自由、规范,以及由此组成的丰富翔实内容,有着无尽的文明和积淀”、内涵与魅力”。 </p> <p class="ql-block">她写“梁祝”、“白娘子”、“花木兰”,“潘金莲”,也都写出了新意和独到见解;</p> <p class="ql-block">写小城南岸形形色色的算命先生、沦落在美容美发厅、洗脚城、会所的风尘女,写“文人”、“美女”、“怨妇”、“赌徒”,都很生活、逼真,剖析透彻,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在文章《懒得离婚》中,她写道:“没有任何不幸比婚姻不幸更不幸,没有任何幸福能够比得上婚姻的幸福”,“给孩子一个破碎的家要比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罪过更大”。 </p> <p class="ql-block">愿天下父母以此为警醒!</p> <p class="ql-block">读了张遐文章,就想写一点点印象、感怀什么的,但一动笔,又觉力不从心,甚至觉“不自量力”,她的散文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分量,有深度,立意新颖,见地独到,所以上面啰嗦的许多话,也许是很不着谱的“乱弹琴”,就请作者、读者海量、宽容、包涵。</p> <p class="ql-block">(初稿:2016年12月5日 再稿:2021年4月20日 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