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北京史家胡同

李宏达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夏天,黎明的曙光刚刚露出一丝丝光亮,一声啼哭,呱呱坠地,我在北京史家胡同出生了。</p><p class="ql-block">北京史家胡同陪伴我度过短暂而又漫长的童年。1966年文革开始了,那年我八岁多,随家人搬出了史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我和两个哥哥都就读于北京史家小学,文革前大哥在史家胡同读完小学,考上了北京育才中学。而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搬家离开了史家小学。</p><p class="ql-block">小孩子8岁,已经有了记忆。在我现在的记忆里对北京史家胡同还保留着一些迷迷糊糊、或深或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史家小学有一个很大的地下室,里边放着几台乒乓球球桌,我经常去那里打球,有一次不小心踩坏了一个乒乓球,老师请来家长赔了一个。</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街上小轿车不是很多,在小区胡同里更是少见,可是在北京史家胡同里,小轿车经常驶出、驶入。</p><p class="ql-block">我家院门口,胡同对面是一个车库,里边有几辆小轿车,当大门打开时我经常去那里玩,几个司机叔叔都很喜欢我,不但不撵我走,还经常逗着我玩。</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胡同口有一个公私合营理发馆,它虽然不大,只有两个理发座位,但是生意很好,门口外面凳子上经常坐满了排队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今年60多岁了,正在步入老年队伍,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玩玩。</p><p class="ql-block">上个月和太太说好,带她回史家胡同来看看,看看我出生的地方,看看我儿时生活的胡同。</p><p class="ql-block">她当时问我:你还找得到你们家原来住的那个院吗?</p><p class="ql-block">我说:当然能找到。我虽然对门牌号码没有印象,但是院门的位置(院门到胡同口的距离)和院门的轮廓及形状已牢牢储存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我家的院门是一个大大的门房,有一间房屋那么大,大概有十七八平米。门房有两扇又高又厚的大门,门房走到头左侧有一个小门,由此进院。虽然两扇大门的颜色记不清了,但是那每每关大门时发出“吱扭、吱扭”的尖叫声,还在我的耳边回荡。</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门房里玩耍,记得我们拿买来的活螃蟹在这里玩比赛,看谁的螃蟹🦀️爬的快。</p><p class="ql-block">人生短暂,一晃儿离开这里已经五十六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来到史家胡同东口时,发现这里变化很大,记忆中的理发馆已不复存在。胡同口南侧几家院落被一座新盖大楼所取代。</p><p class="ql-block">面对这座大楼,当时我想是什么人这么牛,能做到拆院盖楼呢?正好楼门口有一个工作人员在此,就指着楼向他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个单位,我说连牌子都不挂,是保密单位吧?那位工作人员说,现在这里正在装修。我想我一个小草民就不要再问了。</p><p class="ql-block">但此时此刻我心里发虚了,是否真的能找到我心中熟悉的那个院门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胡同东口进去往西走,当感觉已经走到门口位置时,却没有看到那熟悉的大门。继续往前走,当确定确实已经走过时,又回过头来往回找,还是没有找到。</p><p class="ql-block">太太对我说:找不着就别找了,咱们参观一下这条传说中的胡同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p><p class="ql-block">北京史家胡同是条很有名气的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它有名气,是因为这条胡同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在明代的36坊中,史家胡同属皇华坊,清朝为镶白旗属地。</p><p class="ql-block">整条胡同道路宽敞,绿树成荫,部局规整,宅院相连,大大小小的四合宅院约有80多个,其中两进院、甚至三进院的深宅大院就有30个左右。整条胡同到处是青砖灰瓦、如意雕窗,亭台阁榭、古色游廊,楹联彩画、精美砖雕,朱漆大门、石刻照壁,还有广亮门、金柱门、如意门、垂花门,是老北京四合院经典建筑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它有名气,是因为这条胡同文化气息浓厚。</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史可法祠堂旧址(现史家胡同59号)建起了“左翼宗学”,当时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p><p class="ql-block">1905年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又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1939年第二中学校迁移至史家胡同北侧的内务部街,史家胡同59号又建了史家胡同小学。至今,京城里赫赫有名的两所学校,即北京二中已有285年历史,史家胡同小学也有70年校史。 不仅如此,清末专门培养派赴美国等国留学生的留美培训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教务处以及考场,也在史家胡同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它有名气,是因为这条胡同曾有众多名人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远的不说,咱就说近的,有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前水利部长傅作义、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先生、前统战部长李维汉、开国元帅徐向前、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前国家主席华国锋等。</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臧克家,赵树理、严文井、萧乾、光未然、刘白羽、蔡元培、林巧稚、沈从文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经过70余年的发展,跻身北京市乃至全国名校行列。史家小学获得全国教育创新百所名校、全国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最具影响力的学校、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示范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奖等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胡同内51号院为章士钊先生故居。</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3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相传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一处外宅,现在为好园宾馆。这个四合院建于清后期,曾居住过许多名人。</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130个院落微缩复原,还能听到“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史家胡同博物馆》,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条胡同,映出大半个中国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两天我们兄弟相聚,我同大哥说起这次带太太回史家胡同没有找到原来住家大门,大哥告诉我,随着北京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地房管局把那个大门房的两扇大门拆掉,用砖砌成了墙,门房改成了居民住房,解决了一户人家住房问题,在旁边另开了一个不到一米宽的小门入院。</p><p class="ql-block">难怪那天没有找到我记忆中的那大大的两扇大门。</p><p class="ql-block">大哥对我说:不要失望,找一天咱们兄弟约好了一起回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听大哥这么一说,我很高兴,同时心中对这次回去产生了一种期待。</p><p class="ql-block">就像史家胡同东口墙上写的那样,“等待是一种信仰,远行是为了回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END</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