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和庄老姑峪-南坪山石城

莱芜老绵

<p class="ql-block">  在“博山区政协”网站见到一篇关于南坪山石城的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南沙井大山寨的来历,转来给大家分享一下。</p> <p class="ql-block"> 解密南坪山石城</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14, 231, 249);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1, 43, 65);">作者:&nbsp;李军勇&nbsp;尹祯章</span></p><p class="ql-block"> 在博山南沙井村南坪山的群山环抱之中,隐藏着一座神秘的古石城,当地村民称之为“大寨”。石城南北长约1000余米,宽约500余米,有大小房屋100余间,四周有城墙,有的地方仍保留着完整的垛口。历经沧桑后的石城,虽仅剩残垣断壁,但气势恢弘,风骨犹存,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围绕着石城的年代和用途,产生了种种的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金牛山大观》记载,石城城门上原有“南天门”三字,可惜近年却不见踪迹。判断石城建造年代的唯一文字依据,便只能依靠石城东侧一取水处的落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城东侧,山势陡峭,沿小路逶迤而下约500米,有一取水处,系用石头和青砖发碹而成,上嵌石碑一块,有“仙海”二字,落款时间为同治二年,即1863年。大碹内尚有一小碹,经测量其所用的青砖,厚度与大碹所用青砖厚度不同,怀疑为不同年代所建。取水处地处偏僻,无其他建筑。仅发碹一项,就是一项不大不小的工程。且离村庄较远,不可能是附近村民日常取水之处。如果是用来浇地或饮牲畜,大可不必多此一举。因此可以推断,取水处是为石城的居住者提供饮水的地方,石城的建立时间应在同治二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  博山许多类似的山寨和城郭,其建立时间多为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为什么这一时期的此类建筑如此之多呢?这与当时的刘德培起义与捻军活动频繁有关。 </p> <p class="ql-block">  捻军在博山活动的时间大致为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六年。据《续修博山县志》“建置志.公共建筑”记载:“邑自咸丰辛酉捻匪之乱,各区乡村,多修筑围墙以自卫,如黑山……盆泉……等处均筑石围”。“筑石围、修山寨者,四、五、七区为多”。沙井村当时就属于第四区。</p> <p class="ql-block">  据《续修博山县志》记载,捻军在博山的主要活动时间如下:</p><p class="ql-block"> 咸丰十一年辛酉二月十二日,捻匪入境。邑宰樊公文达率众城守,势甚危。幸大兵尾其后,城得无恙。八月,又至,幸事前邑人修筑青石关防御,甚固,不得入,飏去。”</p><p class="ql-block"> 同治元年九月,刘德培邀南捻数万众来。</p><p class="ql-block"> 同治二年癸亥三月十三日,清兵追捻匪六万余人自莱芜长峪道猝至。</p><p class="ql-block"> 同治五年丙寅三月,捻匪由夏庄过境。</p><p class="ql-block"> 同治六年丁卯,捻匪自蒙沂来,由汉王寨北去。</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捻军在博山的活动频繁。特别是同治二年,到博山的捻军达六万之巨。六万人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当时博山的总人口也就十余万人。捻军是由没落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起义军,纪律相对松散,在打击清朝统治者的同时,难免对百姓进行劫掠。六万捻军来到博山,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对于博山这样一个区区十余万人的山区县来说,面对数量如此之大的捻军,恐怕除了躲避之外,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而且,捻军虽然数量众多,但战斗力并不十分强大,其武器装备中甚至大量使用竹子做成的梭镖,只要有躲避的地方也就可以了。这可能就是石城的围墙为什么并不高大坚固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类似南坪石城等山寨建筑,工程浩大,若非统治者的倡导,恐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从时任博山县令樊文达的一段经历中,我们似乎可以进一步印证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樊文达曾两次任博山县令(咸丰九年—同治四年,同治六年—同治八年)。关于他与起义军的正面接触,《续修博山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方刘德培之初起事也,邑东八陡庄翟雷与通事泄,西河团总翟在田捕其家属,送县正法。雷怒,围攻之。邑令樊公文达適在围中,时马游击率众至,交绥团长武生王保清死焉。雷党亦退。十八日,樊公回城,雷众踵至,急攻。翟在田、陈星焕见事急,走兖州,告急于抚台,行营蒙派谢游击统兵至,雷众遁。自是,刘德培遣其众攻博城,几无虚日。”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樊文达被围西河,可谓时身临其境,九死一生,几乎丧命,必然对刘德培起义军及其“友军”捻军心有余悸,恨之入骨。这便发生了以后的兴办团练,大修防御工事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续修博山县志》“兵防志.团练”中记载:“清咸丰末年,捻匪之乱,邑侯樊公文达筹办团练。”而整个团练一章,有一总纲“此清咸丰末年捻匪乱时团练情形”。说明当时因为形势确实严峻,因此而大兴团练。内有“西沙井团长魏景南、黄在朝(兼管北沙井、老姑峪)”等记载。可见,当时的沙井村一带,有团练武装的存在,由团练组织当地群众建立山寨以防御捻军,应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南坪石城,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寨。而在石城的东北方向约几千米,有一独角山,即为小寨。小寨形为崮,四周皆为悬崖峭壁,孤兀的耸立于群山之中。从山之东南,有一小径,可攀爬而上。山顶地势平坦,面积约为一百平方米,有四五间与南坪石城类似的房屋建筑,皆已坍塌,淹没于荒草之中。关于小寨的建筑,《续修博山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独角山,县南四十五里,俗名小寨子,周围峭壁,山顶平圆,昔人避捻匪乱筑屋于此,遗迹尚存。”这更进一步印证了南坪石城为防范捻军的避难所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规模如此之小的小寨在地方志中都有记载,为什么规模比它大得多的南坪石城却没有文字记载呢?合理的推断应该为,南坪山地处博山莱芜交界之处,距离石城最近的是莱芜的老姑峪村。古代修志者将石城误以为在莱芜境内,也或有可能。而更加令人疑惑的是,在南坪石城的一百多间房屋中,没有发现任何人类活动的痕迹,哪怕是陶器的残片,也难寻踪迹。而在小寨的房屋遗址中,却发现有瓮和陶罐的残片,经专家认定,约为清末民初的民间日用陶器碎片。对于这一点,从南坪石城中南部的大片残墙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南坪石城或许就是一个“半拉子”工程,虽经民众历年兴建,但只作临时避难使用,捻军起义失败后,也就废弃了。</p> <p class="ql-block">  整理此稿时,恰逢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济南长清石城的节目《神秘的古山寨》。节目中对与南坪石城类似的长清石城定论为防范捻军的山寨,回想关于南坪石城的种种争论,心中不觉释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