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西安之行选择从山西入境主要目的就是看王之焕笔下的[鹤雀楼]、寻千年古渡[蒲津浮桥]、探访神奇的[黄河大铁牛]、游元代著名杂曲作家王实甫笔下的《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爱情发生地[普敉寺]。</p> <p class="ql-block"> 2021.03.20日下午16时左右终于来到了寻古探秘的[蒲津渡遗址]。</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以西约13公里处,为唐朝至明朝时期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曾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之一。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曾经以铁索链连舟固定式浮桥的遗迹。为九曲黄河第一桥载入史册。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尊和石堤50米。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彰显了灿烂的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历史。同时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科研价质。</p> <p class="ql-block"> 进入[蒲津渡遗址]公园,只见一块书写着[蒲津渡遗址]的大石碑。</p><p class="ql-block"> 史上所传的"铁链锁舟″的黄河第一浮桥,因历史上黄河水泛滥,河道几经改道,早己全无踪影只能望河兴叹。</p> <p class="ql-block"> 幸好经过考古工作者于1988年3月至1989年8月的辛苦发掘,出土了唐开元大铁牛等铁器群,又于1991年3月至6月,山西省组建了省、地、县联合考古队,再度对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并揭示了蒲津渡遗址的基本面貌及明、清时期遗址地层和出土的铁质文物与蒲津桥的关系。同时于1999年9月至2000年4月,山西省考古所对铁牛实施“顶升保护”,该工程是原址、原位垂直顶升12.2米。历时6年,于2005年元月竣工。2268平方米的遗址复原平台展示当年古渡口的历史风貌。除铁牛、铁人、铁柱等铁质文物外,还有明代堤坝及蒲洲部分城墙等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黄河大铁牛的出土展示了古人在征服黄河,让黄河服务于人类的活动中,彰显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黄河上修建各式各样的桥,变天险为通途。</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浮桥]桥始建于战国时期秦襄王五十年,至唐代开元年间,[蒲津渡浮桥]的作用达到鼎盛,成为长安城通向河东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沟通晋商来长安城做生意的捷径,对全国的经济、商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当时的蒲州城,因为长安城的繁荣而被带动起来,一度成为唐代的著名城市。</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浮桥]关系到大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因此,如何让这座桥更加稳固,永世长存,不会轻易被发怒的黄河水冲走,成为摆在唐代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当代顶级建筑师和能工巧匠实地勘察,反复斟酌 ,最终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增加铁链的负重及铸造锚住铁链的大铁牛抗击黄河洪水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唐玄宗时期是公元725年,四尊铁牛和四个铁人,以及两座铁山和一组铁柱被铸造出来。</p><p class="ql-block"> 大铁牛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长、宽、高分别为3米、1.3米、1.9米,比真牛要大出不少。每尊铁牛单重达到40吨以上,再加上底座,总重量超过50吨,四尊总重超过200吨。铁人单个高度超过2.2米,重量超过5吨,加上其它装饰物,每个铁人的重量达到6——10吨,总重量超过30吨。四尊铁牛和四个铁人的总重超过230吨,再加上铁山和铁柱,铸造这些物件,所消耗的铁料非常多,这对唐代当时的国力来说,是一项十分庞大的支出。</p><p class="ql-block"> 据《唐书》记载,建造铁牛和铁人的当年,总共消耗唐代全年产铁量的百分之八十,可见当时人们为了保护[蒲津渡浮桥],为了勾通黄河两岸的交通,也是为了大唐的 繁荣昌盛 ,也算是豁出去啦 。</p><p class="ql-block"> 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这些铁牛铁人及共它咐件又是如何做出来的呢?原来它们都是在原地做模子、烧铁水,直接浇灌出来的,从而解决了重达几百吨的运输难题,而且不论是铁牛还是铁人,做工都相当精致,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符合唐代人“以胖为美”的审美特征,对一些细节精益求精,身上的线条刚健、柔韧,勾勒出活灵活现的肌肉组织,展现出唐代人极高的制造水平和审美水准。</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浮桥]从唐代开元年间,一直到元代末年,以顽强的姿态,横跨在黄河之上,为黄河两岸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吋也见证了黄河两岸600年的兴衰史。最终为元兵所焚而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 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这张黄河大铁牛画像就是以下图为原型刽造的。</p> <p class="ql-block"> 存放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铁牛画象就是以这尊黄河大铁牛为原型而画的。</p> <p class="ql-block">考观完[蒲津渡遗址]不得不感叹唐朝时期的人们就有如此先进的技术,而且能完成这么大的工程,不得赞叹我们伟大的祖先的元穷智慧。他们留下的这组铁牛群沮,也让我们领略了大唐的光辉,看到了当时唐朝的强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04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