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 共成长——龚健梅名师工作室婺源之行

荏苒

<p>  在这草长莺飞、充满希望的春天,龚健梅名师工作室的全部导师和部分学员继续前行,来到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我们相约最美乡村,参加教育新视野·第十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一、课堂应成为多声对话的世界。</p><p> 学数学,看着看着、读着读着、想着想着,或许就有了发现。要敢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放手,课堂中多种想法交流、对比、比较,才更有利于学生找到想法的共通之处,让学习更加深入。贲友林老师的《找规律》一课,首先让学生同桌交流,交流两个要点: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贲老师用抽学号的方式请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把学生的分享记录在黑板上,学生会有一种得到重视的感觉,就更愿意把想法表达出来了。贲老师说:面对学生的想法,多回头看一眼,每一种想法都有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老师不一定能正确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想法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化。</p> <p>  二、生问课堂,让数学绽放魅力。</p><p> 提问一定要有材料的刺激,提问才能在点子上。顾志能老师的《年、月、日》以复习导入,学习了时、分、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学习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对于年、月、日,你有什么了解?把学生的了解板书在黑板上(简洁明了的方式),这些就是让学生提问的材料,看到这些,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围绕黑板上的问题提问,不会偏离太多。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会归纳总结再处理提炼,充分围绕课的重难点进行探究。只有充分暴露学情,才能基于学情,利用学情,让学生提问题,以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探究老师每个探究点的设计,要尽量多地蕴含数与思维的元素。</p> <p>  三、“润物细无声”,让学习悄然发生。</p><p> 徐斌老师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徐老师首先出示了2朵蓝花,再出示8朵红花,红花是蓝花的4倍,然后进行变化,变成正方形、长方形、长条、线段。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变与不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因为给了材料刺激,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好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比屏幕上的文字和黑板上的线段图,发现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更加直观。解决问题后带领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渗透其中的方法与策略。巩固练习的环节,循序渐进,看线段图列式计算,看线段图编应用题,尝试在心中画图。徐老师整堂课力求通过无痕的教育达到有痕的结果。</p> <p>  四、让数学学习融于真实的情境中。</p><p> 真实的数据,才能营造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许卫东老师的《用数据来“说话”——平均数》让数据说话就是搜集—整理—描述—应用数据的过程,这节课许老师让学生完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收集了学生20秒口算答对的题目数量的数据,有了这些真实的数据当材料,就能解决问题了。单个数据、总数,平均数,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据来分析问题,求平均数有两种方法:以多补少,计算法。带领学生分析什么时候用平均数合适。跳绳比赛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下水会不会有危险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数据分析能解决数学问题,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有可能会出现意外等特殊情况,学习知识要活学活用,不能一成不变。</p> <p>  五、整体结构教学,让学习环环相扣。</p><p> 许卫东老师和顾亚龙老师都有提到整体结构教学。教学不能像盲人摸象,片段式的教学容易断层,碎片教学无法承担单元知识之重。整体结构教学需要老师充分把握教材,以有结构地教促进有目标、有结构、有关联地学。种子埋的越早才能为后面的生长续更多的力。</p> <p>  两天的时间虽然很短,收获却很多,需要慢慢消化。思维从未停止,学习从未止步,累并快乐着,龚建梅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们在导师手拉手的带领下,共同成长,拥抱更好得自己。</p>

学生

老师

线段

想法

解决问题

教学

问题

平均数

学习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