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5日,中华书香迎来了本学期综合学科的第一次校级教研。本次教研陆泉伟老师(体育)和彭馨瑶老师(科学)给大家带来了两堂精彩的课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早上第一节课,由陆泉伟老师执教五(4)班校级体育课:《单摇双脚交换跳绳》。</span></p> <p class="ql-block">跳绳对发展弹跳力和提高力量、协调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学生通过五年的跳绳学习,下肢的力量和爆发力明显增强,并对其他体育项目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但跳绳练习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跳绳的育人价值的挖掘,引导学生挑战花样跳绳方法,通过自由跳、合作跳、等练习,用结构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并积极参与团队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创新思维、拼搏精神和合作意识。</p> <p class="ql-block">本单元共涉及五个内容,正常的单摇并脚(复习,巩固,竞速)、单摇单脚(竞速)、单摇交换(一节新授课,一节训练复习巩固)、勾脚点地(一节新授课,一节训练复习巩固)、双人(增加趣味)。本次校级课内容为《单摇双脚交换跳(一)》(新授课)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交换脚时候的微提膝、曲髋、手脚配合。教学目标为:1、初步掌握单摇换脚,基本明白微提膝2、提高跳绳本体感受,发展学生协调、爆发、灵敏性3、培养兴趣和认真练习的学习态度</p> <p class="ql-block">课堂开始前,陆老师选择用一分钟计时跳绳做为课前常规积累,同时把队伍的组织权下放给体育委员,让体育委员带领大家进行课前积累。</p><p class="ql-block">课堂开始后,陆老师进行了体育课的常规训练,队列队形以及关节活动操。开放式导入环节,利用跑步+跳绳+踏跳垫子接力的体能小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换脚时候的微提膝。</p> <p class="ql-block">进入核心推进过程后,陆老师见将学生分为分组,一排一组共四组,两排练习,另外两排进行观摩学习提问批评改错…陆老师先示范和分解单摇双脚交换跳绳,同时抛出第一个大问题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边想边练边思考,脚放在体前好交换还是放在体后好交换?然后下放练习。练习结束后回收资源得出脚放体前容易交换,同时对比资源,下放第二个大问题,观察评价跳得快的同学和跳得慢的同学有什么区别?通过资源的对比和引导,得出离地间隙低、微提膝等关键词。</p><p class="ql-block">紧接着问第三个大问题,跳绳的时候一般是脚的那个位置着地?回收答案得到前脚掌着地。然后详细的讲解示范单摇双脚交换跳绳,同时讲解重难点,微提膝,曲髋,离地间隙,下放任务四人一组,两人拉跳绳,两人进行快速微提膝脚背碰跳绳。</p> <p class="ql-block">在练习了微提膝后,陆老师又在次强调,前脚掌着地、微提膝、摇一次绳交换一次、曲髋、脚不往后提,要求观摩的搭档时时刻刻提醒跳的搭档,进行下放练习,并且途中给孩子们纠错以及整体水平预估。并且就典型错误,回收资源,进行典型错误的原因进行解读。最后又一次下放练习。</p><p class="ql-block">拓展延伸中,陆老师安排了行进间交换跳绳的接力练习,进一步巩固交换技术。</p> <p class="ql-block">结合陆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综合学科组进行了积极的评课,并为此堂课进行抓虫:</p><p class="ql-block">1、教师素养不足,示范讲解不够细致。</p><p class="ql-block">2、教师用语不够规范。</p><p class="ql-block">3、教学目的不强,为什么教,教了有什么作用?</p><p class="ql-block">重建思路:</p><p class="ql-block">1、教学当中加入讲授单摇双脚交换跳绳技术着重训练我们的什么能力。</p><p class="ql-block">2、把拓展延伸的行进间接力换成原地接力或者原地总个数。</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由彭馨瑶老师执教了《点亮小灯泡》,让孩子初步走进了“电路”的世界。《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四下的第二单元的第二节课,从纵向来看,学生在1-3年级对电没有真正了解过,但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是第一次真正走进“电”,对电的只是较浅的认知,横向来看,学生继“电与生活”后真正探究“电路”的课程,将引领学生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和得出结论,学⽣将使⽤电池、导线使⼩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根据课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彭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p><p class="ql-block">1、能够说出灯泡的结构组成;</p><p class="ql-block">2、通过活动一和二,学生能够知道灯泡点亮的原因。</p><p class="ql-block">3、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了解短路的危害性。</p> <p class="ql-block">围绕教学目标,彭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课前常规积累:两位同学分享有关“电”的小知识。通过科学分享,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主动阅读与科学知识相关的背景材料,对整个“电路”单元做一个长程的积累。</p> <p class="ql-block">开放式导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p><p class="ql-block">通过观察三组五颜六色的灯光,能够从图片中看出灯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便利,从中激发出对灯是怎么亮起来的本质原因的好奇,推进下一个环节;再通过画一画能够整体感知小灯泡点亮的方法,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实验探究”课型的实验步骤,把学生解决问题的记录单生成更多的基础性资源,再次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师生间的评价得出最值得探究的科学性问题,建立科学的思维,建构科学的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p> <p class="ql-block">核心推进过程:</p><p class="ql-block">环节一:从猜想假设转化成科学的实验操作,“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提高材料的实效性,给出学生材料动手操作,并且在做之前,给孩子简单的介绍了几种材料的结构组成,能够“结构-功能”相结合,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能够把日常的语言转化成科学的正确语言,在交流中更方便和严谨。</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进行交流,做出结论)收集“亮”与“不亮”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得出亮的原因是什么?能够再一次下放,大组讨论全班交流,既重视动手前先动脑,更没有忽视动手后的动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科学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p> <p class="ql-block">环节三:观看视频电源短路的危害。再一次组织学生对错误的资源有进一步的进行分析和对比,对错误的资源的分析过程中加深对正确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拓展延伸:用手按着点亮灯泡,不太方便,一松手灯泡就不亮了,那有什么方法能够让灯泡更方便控制?孩子们能够巩固已经学的知识,并使它形成后续课堂所探究的问题,为下一个整体性的教学过程有新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课后研讨时,科学组的老师给出了一定的建议:</p><p class="ql-block">1、认识小灯泡的结构可以提前下放,在课余时间让孩子观察,在课堂直接进行回收资源,使学生的基础更加牢固。</p><p class="ql-block">2、在板书方面,图片的展示不够简洁,展示的资源不够丰富。</p><p class="ql-block">经过科学组的建议和彭老师的重建思路如下:</p><p class="ql-block">1、“开放式导入”可以利用一个能点亮的手电筒和一个不会点亮的手电筒,使孩子们激发出探究的欲望,老师提前解剖并把手电筒的内部结构展现给大家看,进一步的让学生感知点亮手电筒的方法,能够使导入更开放,并且能够收集更多差异性资源,让学生带着一种挑战,走进下一个环节。</p><p class="ql-block">2、把认识小电灯泡的任务提前在课后下放,环节一直接收集资源,整个核心过程学生都能让孩子明白小灯泡的科学名称,更好的让学生把基础打牢。</p> <p class="ql-block">徐冬青教授曾说:所谓有意义的教育人生,一定是探究的人生,创造的人生,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人生,是促使精神发生和创造的人生。努力做一个“有意义”的教育者,从日常的教学做起,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每节课都立足于“结构化”、“科学化”“生活化”“情境化”,重视多向互动,提升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资源的丰富性和生成性,永远牢记:不忘初心,重在反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