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前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高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坐在家里也能游览世界,买票坐在影院看电影,已快成为被现代人所遗忘的陈年往事了,年逾古稀的我多年很少进影院看过电影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前段时间,大女儿邀请我俩与大弟夫妇、二弟夫妇一行六人去久违了的影院,看了一场贾玲自导自演,现在流行的电影 <你好 李焕英>,遗憾的是三弟两口因为忙于豆坊业务未能赴邀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电影的优劣暂且别论,此行引发了我对电影与电影院等的深切怀念与无尽遐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早的影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还是几岁时,在平遥发电厂上班的父亲,工作之余,曾经带我姊妹去平遥最早的电影院看过几次电影。那时,平遥的电影院是在城内城隍庙中北面的西北角,从一个不太大的类似民居院门进去 ( 应该是现在修复的财神庙 ),里面的座位很原始简易,一排一排的,都是用两根小木圆柱上顶着一块长条窄木板组成的长条木凳,没有靠背,更没有座号,进去了随便自行找地方坐,整场电影都是黑白的。现在已回忆不起当时电影的内容了,那时的我,看一场几分钱票价的电影后,犹如见过了大世面一样,每次都很兴奋,回去了能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好几天,多数没有看过电影的小伙伴会用求知的目光,很羡慕的问东问西,我按自己孩童时代的幼稚理解,添油加醋、绘声绘色的吹嘘一番。我讲的毫无章法、不着边际,往往是丢了冬瓜抓住芝麻。小伙伴们听的莫名其妙、浮想联翩,心中充满好奇,回到家里,自己再凭空想象加以自由发挥的告诉他们的父母,恳求、吵闹、缠绕着父母,渴望带他们也去见识一下电影院,看场电影嘚瑟、潇洒一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想来,那时候,年幼无知的我也许曾经被个别邻居叔婶当作惹事的教唆犯一样厌恶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南大街影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上小学后,大概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吧,平遥电影院已迁到古城南大街,位于古城内真君府,一个很大的大厅,估计能容纳近千人吧,是一座在当时来说比较正规的影院了,座椅上也有靠背、座号等。平遥古城南大街的电影院承载了很多平遥人对胶片电影的难忘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那时候,进影院看电影已逐步成为城里人们工作之余,一种比较时尚的文化生活。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对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电影,学校有时会给师生们包场看电影,包场的票价便宜,我记得是几分到一角钱一张票。但是,少部分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依然是消费不起的。现在想起来很温馨感动的是,小学时,我们的恩师安学谦老师,用自己微簿的生活费,曾经几次的为困难同学买票,安抚同学的幼小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1978年,我从临汾市调回平遥县人民医院工作。那时候一般家庭的奢侈品就是当时流行的三大件: 车则、手表、缝纫机,经济条件好点的家庭刚开始安置立柜、卧柜、简易沙发等。电视机等还没有出现在我们小县城,个别人身穿件当时流行“的确良”或“涤棉布”衣服,手臂上能带架瑞士或上海表,提个正在播放的半导体收音机,有点自得的在人前人后的晃来晃去,就是人们眼中较羡慕的时髦风流的“人上人”了。那时候文化生活还是比较贫乏,城里人,下班后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已是一种上档次的文化品味的享受。那时候,一张电影票好像是一角五分,拿一角五分去看电影,对平民百姓还是一种奢侈消费,人们生活中是能省则省,因为一个人三四十元的工资毕竟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呢。我们医院当时还在城内南大街安营扎寨,离电影院很近。医院与电影院又是同属文卫系统,我记得我们一些同事以认识电影院的人士,尤其是认识电影院守门人为傲,因为这是当时的一种“特权”,不仅是自己,还能够带着亲朋好友,可以不买票,直接大摇大摆的进去看电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在七十年代初几年,因为受当时的政治氛围的影响,电影品种还是比较单调,以革命样板戏为主,情感类电影很少。记得在我们平遥县城刚开始公演电影 < 红楼梦 > 时,很受人们追逐,一部红楼梦电影反复播放了很多场。当时发生的一件小趣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 一天,我下班走出医院时,看到一同从医院出来的两位中年女大夫,相随向家的反向走去,我问,张大夫,你俩连续上班二十多小时*了,很辛苦的,还不回家休息? 张大夫说,那顾得休息呢,红楼梦电影放映不了几场了,又不用花钱,我们趁值休,抓紧时间才能去多“复学”几次呢。随即,张大夫扬了扬手中的手绢对我说,看,为苦命的林黛玉抹泪的手绢,我还特地带了两块呢。确实,那几天,同事们笑谈说,张大夫她们每次从电影院出来,眼睛都是哭的红红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备注: 说明的一点: 我们在医院工作时,因为夜间也有急症病人入院,还有住院病人需要处理,大多数科室晚上必须有人值班。多年来,各科室自行安排轮流参加值班,几天一次,轮到值班人员,一般是从当天早上八点进入医院后,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能下班回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上面这个小窗口,曾经有很多人挤来挤去的买票,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都不算太夸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电影开演前,电影院周围,会有不少叫卖瓜子、花生、汽水的声音此起彼伏,夏天时还有卖二分钱一支冰棍的。电影散场时,浩浩荡荡的观众带着满足的笑容或悠意未尽的神色相继走出影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曾经的南大街电影院、原售票窗口,现已破败不堪,过去的风华已然不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乡村露天电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秋天,还在临汾工作的我,回到平遥,随刚结婚的丈夫在乡村的婆婆家里休婚假。一天晚上,恰逢村里放映电影,这是我至今几十年中唯一一次看过的露天电影,也对农村放映电影有了一些了解。那时候,只有一些集体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庄,才有能力逢村里的庙会、赶集,或重大节日时,村委 ( 当时称大队 ) 领导会花钱雇农村电影放映队,在自己村里为村民们放映一场露天电影,观看这种电影是免费不需要门票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里有戏台的,在戏台上绑着一块比较大的白色长方形屏幕,没有戏台的,就在村里找一块比较大点的场地,将白色屏幕挂在两棵树或两根木柱之间。距离幕布大约二十米左右处的地方,架着一台老式的放映机,放映机上放着事前准备好的两、三卷胶片,两旁站立着两、三个相互协作的放映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大的一个村庄,几百成千号人,天还大亮着,就早早的自带各种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的凳子,拥挤、热闹地聚集在电影放映处。村民们热情的互相打着招呼,大声闲聊着,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笑闹、追逐奔跑着。所有人都满怀着对电影的向往与好奇,盼着天黑,天黑以后电影才能开始播放。播放时,暗淡的光束投入在屏幕上,幕布上就会出现由黑白灰或彩色组成的影像…。一卷胶片演完后,暂停放映,胶卷需要人工换盘后,才能继续放映,村民静静的看着放映员的操作,耐心的等待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时会刮起风,偶尔也会下点小雨,屏幕被风吹得飘飘摇摇,整场电影也无如今震撼人心的特效,尽管如此,仍然大多数人顶着夜晚的凉风和习惯到来的睡意,坚持熬到电影的尾声。当时看场露天电影,也算得上是一件稀罕事,村民们把偶尔放映的露天电影当作一种生活中快乐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的电影院,在没有去城里电影院看过电影的村民与孩子们心中,还只是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有一个村里放露天电影,周围十里八乡的一些乡亲们得到消息,也会跋坡涉水赶来一睹为快。这些外村乡亲过来看电影,觉得自己是来沾便宜的外来之人,大多数会自觉选择在本村村民的后面或周围的边角位置 ; 胆小点的乡亲们还会如侵入别人领地一样的小心翼翼,看电影的位置会自觉的躲在远离本村村民中心的犄角旮旯 ; 而偶有个别曾与此村村民发生过不愉快的,更是掩面低头的,生怕被别人认出。实在没有可取的位置,有的干脆站在白色屏幕的后面,反向看电影,也看得津津有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D电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几年,小妹约我与她相随,去小妹在大同市工作的女儿家住了十多天,孝顺的外甥女邀请小妹与我去看了一场三D电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带着三D眼镜看电影,感觉很新奇,那感觉真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电影一开播,马上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人感到电影里面的人物、景物扑面而来,好像伸手就能触摸到,觉得电影里面的景象就在你周围,而不是在屏幕上面,电影里面的音响也隆隆的近在耳旁,那么逼真的立体场面现场感特强,使人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一个科盲,对于三D电影的原理至今基本一窍不通。只感觉三D电影的画面好像多为飞行、旋转、快速切换、穿越起伏等情景,有一定的刺激性,我看完全场出来后,有点轻微的头晕。估计看三D电影对于高龄老人、重症心脑血管病人的情绪会有一定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后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多年过去,老电影院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记得退休前值班时与同事闲聊,有同事曾说:电视机的普及,电影院估计不会再有了。 追忆电影院辉煌的过去,在对老影院抱有怀旧情感的同时,新建的高档影院突现,现在的平遥电影院主要有平遥汇锦影城,位于顺城路 ; 中国小影院,位于宇峰商业街内 ; 原柴油机厂内建有电影宫,里面有宠大的露天影院、还有设施豪华的小放映厅,是否一座比一座的档次更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电影业不仅见证着国家的沧桑巨变,更见证着电影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影世界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坐在简陋、露天电影院的布幕前,到现在坐在一排一列排列整齐的阶梯式高档电影院,无论是电影的内容,还是看电影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难想象到未来的电影又将会怎样异彩纷呈,从电影与电影院的变化中,我们感受到祖国高速发展中创造的一次次辉煌、一幕幕精彩都将通过电影永载史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