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云南、广西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了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经过28天的连续战斗,达成了预期的作战目的,攻克了越南北部边境6个省的24个县、市(包括3个省会城市),歼灭了越军5.7万余人(不完全统计),摧毁了战区内越南针对我国的军事设施和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越军遭此惨败之后,为了防备我军再一次对其实施惩罚,进一步加大了军队建设的力度,在“ 按照苏军一整套原则来建设”的思想指导下,宣布要在“五年内把军队建设得像苏军那样的正规化”,因而在不断扩充兵力的基础上,大量接受苏联的武器装备援助,对军队的编制装备进行了重大调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调整序列,实施集中指挥。</b>越军认为,长期游击战争导致的指挥不统一和指挥层次重叠现象,是其实现“正规化”的障碍,因而强调要简化指挥体系,加强集中指挥。把原来由内务部和总参谋部双重领导的武装公安部队改编为边防部队,作为一个兵种隶属于总参谋部,并通过各军区实行直接指挥,原边境一线的武装公安屯也相应变地改编为边防连;把原来由总参谋部、军区双重领导的陆军部队改为军区统一指挥,成为军区范围的主力部队;把原来在步兵师、团编制内的特工分队撤销编制,整编后改隶特工兵种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同时,越军大力效仿苏军,实行“一长制”,取消了各级的政治工作主官,从连队的指导员到军区、军的政治委员一律改为副职干部。如指导员改为政治付连长,团政委改为政治付团长等,从而削弱了同级政治干部的职权,强化了军事首长专断处置各种问题的权力,使各级部队的指挥权集中在军事主官一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着眼“一线取胜",重点扩编一线部队。</b>越军根据1979年作战的教训和越南北部的地形特点,从其国小力弱的情况出发,强调在浅近纵深顶住我军进攻的方针,企图实现“一线固守”和“一线取胜”,因而十分重视增强北部边境一线的防御力量,重点扩编一线部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将边境一线步兵师由3个步兵团增至4个步兵团,师属炮团由3个营增至4个营。此外,在师直属队里还增编了一个坦克营、一个防空导弹连和一个反坦克导弹连,使一线师的实力大大增加,由战前的9000余人增至1.3万余人。而且炮兵火力、反坦克火力、防空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也大为增强,提高了一线师的作战能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进一步增加炮兵编制、改善火炮装备。</b>1979年作战时,越军炮兵力量孱弱,完全无法阻挡我军的大兵团进攻。战后,越军在有计划地增编各级炮兵数量的基础上,大力更新火炮,不断用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的火炮装备部队,以求提高炮兵的数量和质量,改变其“炮兵火力不强”的弱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一线师炮团增至4个营之外,预备炮兵旅(团)和军属炮兵团也增至4个营,而且有2个营装备了BM21火箭炮12门和B72反坦克导弹135至140枚。同时,第一、第二军区直属炮兵团(旅)的105榴炮营也改装为BM13或BM14火箭炮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加强步兵侦察力量和团、营属火力分队。</b>越军在师、团两级取消特工编制后,认为在阵地攻防战斗中,步兵侦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加强了步兵的侦察力量,扩大了师、团侦察连的编制。师侦察连86(或98)人,辖8个分队;团侦察连70余人,辖5个分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加强团、营的火力分队。团增编了一个火箭炮连,原迫击炮连的火炮由82迫击炮改为120迫击炮,高射机枪连改为37高射炮连或是把12.7高射机枪改装为14.5双联高射机枪。营火力连的82迫击炮、82无坐力炮和12.7高射机枪都成倍增加,由原来的2门(挺)变为4门(挺)。加上越军步兵的轻武器已经全部自动化,所以团、营独立进行阵地攻防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重视改编装甲兵部队,在步兵师中增编坦克营。</b>越军强调由游击战向正规战过渡,重视对阵地攻防战术的研究和训练,把坦克、装甲车作为重要火力和主要突击力。战后,越军重新改编了装甲兵部队,除了加强各独立装甲旅(团)的装备外,重点是在38个步兵师中增加了坦克营的编制,主要装备适应山地作战的中、小型坦克和装甲车辆。越军坦克通常以连、排配属主要方向的步兵分队作战,并针对热带山岳丛林地的复杂地形,重视坦克与各兵种,特别是与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作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世纪80年代,越南在中国强大军事压力的威慑下,不得不扩充兵员,改善武器装备,以此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其结果就是军费开支占了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常年保持在60%左右),导致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市场供应严重不足,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整个国家完全陷入了战争的泥潭。直到1986年7月黎笋死后,新一代领导人提出革新开放的政策,才使得越南的国家命运出现了转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