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谢》有感

talkman

<p class="ql-block">谈《致谢》有感</p><p class="ql-block"> 近几天国科大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上了热搜。一个寒门学子求学之路跃然纸上。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记得二年前与大儿子的一次交心,他执意不再读博,理由是土木工程专业不需要读博,他想找工作。我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一个多小时的开导。基辛格官至国务卿,却乐于称他为基辛格博士,说明尊重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又谈到我本人的经历,31岁上海二军大读硕士,有幸认识我的人生第一个伯乐孟建中教授。36岁回母校三军大读博又深得导师吴雄飞教授赏识与提携。读书的收获远远不仅于专业那点知识。你处的城市,你呆的学校,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你的室友无形的感染都是你提高与进步的源泉。我多次跟本科生与博士生上课吹牛,你们为什么在三医大,陆医大上学会与众不同,因为你可以听到我讲课。儿子听了似懂非懂。我又说如果是因为担心学费,我告诉你爸爸完全有能力支持你继续攻搏。儿子笑了笑,知道爸爸工作很辛苦。原来他真的是在担心学费?我话锋一转,如果是你考不上,或的确不想读书了,爸爸不逼你。小时候我奶奶挂在嘴边的话我又再提起,富要读书,穷要养猪。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真理永在。儿子如愿上了上海交大博士。依然很节俭,依然很阳光,依然很努力。甚慰,甚喜。</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鼓励我的硕士继续攻博,甚至我可以资助。今年的硕士面试有位39岁的女生,我情不自禁给打了最高分。十分之一录取比例的博士考试,今年居然我有五名考生,真是为这些年轻人喝彩。</p><p class="ql-block"> 如果博士毕业,你还是一贫如洗,还是孤芳自赏,还是默默无闻。但至少你可以悠然自得,至少可以虚怀若谷,至少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天下而后乐己矣。</p><p class="ql-block"> 知识就是力量,古有凿壁偷光之匡衡,今有国科大之黄国平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