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爱党·学史爱国(14)—精神的力量 红旗渠精神

云梦飞扬

<b>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br><br> ——习近平</b> 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林县县委决定采取引蓄相结合的方法,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到林县。 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实施大会。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370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工地,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在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修的。<br> <p class="ql-block">  条件是艰苦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林县人民正是靠着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铸成了这条人工天河——红旗渠。</p> 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半山绝壁上,腰系绳索,抡锤打钎,奋战10年凿出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实现“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夙愿。 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font color="#333333">“<b style="">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b>”</font> <h1><b>以史为鉴,重温百年波澜壮阔史诗;以学为基,传承党内教育优良传统;向史而新,接续谱写新的时代华章。</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