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中的丑

い冉风

<p class="ql-block">丑是一种审美意象,是情景的融合,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意义、情趣。它在艺术上的形式是不和谐,但这种不和谐能够表现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杂性,给人一种满足感,从而带来一种愉悦。李斯托威尔说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丑也具有审美性</p><p class="ql-block">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在一些艺术家看来,艺术中的“丑”不仅不低于“美”,而且比“美”更能表现人生的艰难,更能表现自己胸中的勃然不可磨灭之气。</p><p class="ql-block">以丑衬美</p><p class="ql-block">▪ 以丑衬美,可以更突出美,使美更醒目、深刻,也使丑的形式和内容更加显露,使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更加珍视美的价值,对丑更加憎恶。</p><p class="ql-block">美丑转化</p><p class="ql-block">▪ 现实丑转变为艺术美</p><p class="ql-block">▪ 有的艺术作品,虽然它的题材或内内容是丑的,但却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现实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义和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案例</p><p class="ql-block">▪ 委拉斯贵支《侏儒塞巴斯提安》</p><p class="ql-block">▪ 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扶锄的男子》,刻画了一个可怜的穷人,正在田问扶锄喘息,他疲惫不堪,被劳动摧残的变了形,但却透出一种抗争的精神。这幅从自然丑到艺术美的作品当时遭到了官方的猛烈攻击。</p><p class="ql-block">▪ 《拾穗者》在沙龙展出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认为画面上三个女人丑陋不堪,是“贫民的丑陋三女神”;有人则诬画面内容揭露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有想向上层社会挑衅的意味,是有意在煽动农民情绪。米勒对此辩解道:“我将坚强地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害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们绝不做把农民模样加以美化的蠢事。如果只能无力地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从中我们看到了米勒坚定的现实主义立场以及通过平凡的人物表现崇高理想和内在精神力量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丢勒在《画家之母肖像》中,用丑的题材创造了一个美的艺术形象。丢勒的母亲风烛残年,饱经风霜的脸留下了生活的印痕,隆起的颧骨,布满皱纹的前额,鼓起的眼珠,消瘦的脸上暴起了道道青筋。这是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杰出范例。</p><p class="ql-block">▪ 条件</p><p class="ql-block">▪ 审美距离</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深刻的揭示了丑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艺术接受者正确的审美态度</p><p class="ql-block">▪ 现实美转化为艺术丑</p><p class="ql-block">▪ 毛延寿画王昭君(主观原因有意为之)</p><p class="ql-block">▪ 一些写意画,比如朱耷的鸟和鱼,白眼朝天放荡不羁,都很丑</p><p class="ql-block">• 丑的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p><p class="ql-block">▪ 雨果说过:“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最合乎人情的美。”而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苦难的或阴暗的一面,这使人震动,同时又是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p><p class="ql-block">▪ 梵高《吃土豆的人》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梵高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面上都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梁柱上,女儿把土豆递给父亲,母亲在倒黑咖啡,儿子把杯举向嘴边,他们的脸上露出对事物永恒秩序的听天由命的深情。这幅画是丑的,当时的评论家说这幅画是“非凡的丑陋”、“庄严的丑陋”,但正如梵高自己所说,这是一副“真正的农民画”、“是从农民生活的深处发掘出来的。”欧文·斯通在《梵高传》里说:“他终于捕捉到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塔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彰显个性特征</p><p class="ql-block">▪ 罗丹说过:“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他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席里柯《有赌博狂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丑有时比美更能触动人心,更强烈的心理感受</p><p class="ql-block">▪ 韩愈就常常用艰涩难读的诗句描绘灰暗、怪异、恐怖的事物,所以韩熙载说;“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p><p class="ql-block">▪ 李斯托威尔说,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