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我看到荆州古城中花台的时候花台已经没有花了,只是一个石灰砖墙砌成的一个约几十米直径的园形台子,砖墙外粉刷的石灰己是斑驳陆离灰不拉叽的,墙砖也残缺不全。台子杂乱的土堆上灌木丛生,砖墙也就齐大人的腰那么高吧,不过在我们小伢们眼里那也算是个高台子了。那是60年代初期。</b></p><p class="ql-block"><b> 花台这个地标为什么这么有名呢?一来是因为它位于城区的中心,到了这里往东南西北哪儿去都不远,走都不会超过十分钟。二来那儿就是个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人们物质极度匮乏、每到一个重大的节日前江陵县政府都会组织一次物资交流活动,在计划经济时代那可是个非常重要和热闹的时刻。这种活动一般举行三天,沿街到处搭满了大棚,卖镰刀斧头、箢子扁担、木桶铁桶、衣服纽扣……,总之,你生活中所需的东西应有尽有。那些有点手艺的人平时不敢出来卖东西,这个时候也冒出来了。吹糖人的、搅糖稀的、象玩魔术一样卖棉花糖的、卖卤鸡蛋的、修钢笔的、补锅的箍桶的热闹场面十分壮观,简直就是伢们心目中的天堂。我们人小也没钱买就到处看稀奇、闻便宜,看了东家看西家,闻了蛋香闻糖香。所有的那些活动都是以花台为中心展开的。</b></p><p class="ql-block"><b> 春节期间花台就更热闹了,围绕着花台全是做小买卖的。有卖木制玩具刀的、纸糊风车的,有卖鞭炮的、卖“滴动”的,卖泥娃娃的、卖年糕的,卖皇历的、卖年画的,雪枣麻糖应有尽有繁华之极。</b></p><p class="ql-block"><b> 荆州城不大、长约3.75公里、宽约1.2、面积也只4.5平方公里。别看这地方不大却也有极强的地域和等级之分,花台就是显著的地标。以花台为界南北路分,西边属于江陵县政府部门驻地、东边属于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部门驻地。由此以来家属子女的住地也都在各自范围,东边的伢上实验小学和荆州中学,西边的伢上荆州小学和江陵中学,相互往来不多。东边的人叫西边为“县里的”,自有高人一等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东边有三大机构,军分区、地委和行署,其子女的自我认同和傲娇意识也大致如此顺序。文化大革命期间地委和行署的书记、专员们的日子不好过、每天都要被当走资派被批斗,普通干部也分为“造反派”和“保皇派”,你斗我来我斗你的,最后大家一起下放到了五七干校,子女们也跟着父母一起到了农场,那是后话了。</b></p><p class="ql-block"><b>文革期间花台以东唯一还存在骄傲感的少年是军区子女,他们就象北京的军队大院子女一样的昂着头走路,好像天下就是自己打下来的一样。文革中军队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部队还基本上没乱、所以军装、军帽成了最流行的服装。军区子女就把父母压在箱底的旧军装拿出来穿在身上,越旧越有历史、越旧越值得骄傲。 没有军服的少年怎么办?抢!那时候抢军帽简直就是一种游戏,大家流行“接力抢”,就是一个人抢着后马上传给另一个人、再传……,你那一伙人来找我打架没有证据嘛。电影院、看节目前是抢帽子的高发地段。</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林彪事件的发生后,军区子女的地位一落千丈,因为他们的父亲多为林彪四野的队伍,一个个不是被调查就是被调动了,若大个得意的少年团队也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花台的南边还有个政府机构那就是一一城关镇,它隶属于江陵县,其实它才是荆州城的真正管理机关。可怜在两级领导机构重压下的小小城关镇哪里来的话语权呢?就老老实实的当个维持会吧。老大们要做什么就照办。要在城内做高楼?做吧,于是有了荆北路的建行大楼、有了高耸人云的电视塔、有了新拆新建的东门、北门和南门,有了不断扩建的三级政府。</b></p><p class="ql-block"><b> 多年以后的今天、花台这个地名还是叫花台,只是真见过花台的人不多,就连青少年时代长于荆州的我记忆都模糊了,好想看看当年花台的模样、好想再看一眼当年记忆中的盛景,也许那就是我心中的清明上河图吧。</b></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花台附近</p> <p class="ql-block">新花台聚珍园酒楼</p> <p class="ql-block">篾货生意</p> <p class="ql-block">花台今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