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瑜教授和文水的非遗鼓乐

绿草青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时间: </b></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七)</p><p class="ql-block"><b> 地点:</b></p><p class="ql-block"> 文水县非遗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马西乡马西村</p><p class="ql-block"> 西槽头乡闫家社村</p><p class="ql-block"><b> 人物:</b></p><p class="ql-block"> 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出版社社长</p><p class="ql-block"> 黄宗权中央音乐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王军中央音乐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高鸽运城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吕梁学院部分老师</p><p class="ql-block"> 文水非遗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文水鈲子:武济文</p><p class="ql-block"> 桥头大鼓: 孙建业</p><p class="ql-block"> 西峪口混秧歌:刘玉龙、 郭志勇</p><p class="ql-block"> 马西铙: 李富</p><p class="ql-block"> 福胜锣鼓:张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伯瑜教授等一行人来文水采风调研期间,我查了一下百度,知道张教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大教授,随行的有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个教授、运城学院的一个女教授,还有吕梁学院的六个老师。张教授等到吕梁来,一行应该有二十多人,他们前两天在吕梁学院做了音乐演出,今天大部分老师去了碛口,只有两个随他来文了解这里的非物质鼓乐。</p><p class="ql-block"> 文水县是一个文化大县。在非遗馆看到的只是被列入省市级非遗项目的鼓乐有马西铙、福胜锣鼓、岳村鈲子等等。这只是代表文水文化的很少的一部分。对这几个非遗项目,网络上和文水的非遗文化研究者已经有了很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谈点感受。</p><p class="ql-block"> 一是张教授等大家拜群众为师的精神值得学习。张教授虽说是一个大教授,如果光看穿衣打扮,实在是很随和的人,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样子,和他一起的两个教授,也像是个旅行者,都背着双肩背包,一副旅行打扮,根本看不出是从北京来的教授。人家不细介绍,我们自不便多问。</p><p class="ql-block"> 张教授一行对文水的鼓乐是非常感兴趣的,在非遗馆看的就非常仔细,县文化局、非遗馆安排了几个村的代表到馆里来表演,张教授要问到鼓乐的每一个细节,怎么敲、怎么打,节奏快慢,动作要领都要问到,通过传承人反复几次表演,直到他们自己学会动作的要领,能够自己打击出来。一个学者对学问认真推敲琢磨的样子,虚心向群众请教的样子,这是我看到的应该好好学习的东西。下午到马西和闫家社村里去,在表演现场,张教授学习的更是精细。那种向群众请教,拜民间为师的态度同样体现了大家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二是群众对艺术的追求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在表演的过程中,几个非遗传承人,不仅表演认真,而且把那些鼓乐所要表现的背景故事都讲给客人们听,那股热心劲,也是我没有想到的。文水人民纯朴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给客人的印象是非常好的。马西铙表达的祈雨的故事,村民们虔诚的样子,李富老先生讲的是声情并茂,他们表演的狗撕咬、炒鸡肺(我还理解是草鸡会),除通过他们手里的铙、锣鼓打击的节奏快慢,声音高低、强弱要表现出来外,表演者身体的蹲转跳跃、嘴巴呼喊号哈、表情的喜怒哀乐、眼神的平直盯转,都跟着铙鼓声所要表现出来的声乐境界、故事情节在动。手舞足蹈、载歌载舞,那是一个真正理解了鼓乐要领和故事背景的好乐手才能做到的事情。那种炉火纯青的动作,那种惟妙惟肖的表情,那种鼓乐传递给人们抑扬顿挫的美感,人与鼓乐的水乳交融、鼓乐之美与人的心领神会,就是文化艺术的活的灵魂。群众化的表演能达到那种水平,实在是难得。</p><p class="ql-block"> 三是艺术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大凡民间的艺术都是植根于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的。人民群众在观察生活,总结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美的源远流长的生活艺术和劳动艺术,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此。但是今天看到鼓乐之美的另一面,让我感到有一种危机的就是传承人的问题。能够表演的群众都是五十多岁以上的人,妇女居多,传承人都是六十大几,七十多,八十多岁的人了,年轻人会的或者想要学习的非常少,民间艺术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危机。总不能把民间艺术的文化的经典的东西都保留在非遗馆里吧!她应该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有她的生命力。现实中,多少乡村已经是十村九空,青壮年不是外出学习就是打工谋生,已经没有了人、没有了兴趣和精力去学习这些鼓乐了。农村已经不是哪个邻里相望,鸡犬相闻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振兴乡村,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好的愿景需要努力,文化的传承更是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济文和张伯瑜教授交流</p> <p class="ql-block">马西铙传承人李富现场表演</p> <p class="ql-block">凤城镇岳村鈲子,传承人武济文等现场表演。</p> <p class="ql-block">开栅镇西峪口村的混秧歌</p> <p class="ql-block">孝义镇桥头村的大鼓</p> <p class="ql-block">马西乡马西铙</p> <p class="ql-block">西槽头乡闫家社村福胜锣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教授一行的采风调研活动得到了吕梁市政协、文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文水县政协、宣传部以及县文化局、县非遗文化馆、马西乡、西槽头乡和非遗鼓乐所在村干部群众的全力组织配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