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辈子摸爬滚打到现在,碰上过挨饿、经历过浩劫、偶遇过战争、恰逢过晚婚、勒令过计生;也避开了插队、赶上了高考,后来又躲过了下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管怎么样,与同龄人相比,总体讲还是属于造化眷顾的那一部分。该谢天谢地了! </span></p><p><b style="font-size: 18px;"> —— 摘自 本文随感 </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b></p> <p> </p><p> 国家恢复高考,77级、78级走进校园己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p><p> 作为“老三届”兼“新三届”,跌宕起伏的入学之路,是一代人的永生记忆。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潮难平。</p><p> </p><p> 我的中学生涯曲折又漫长,从1960年9月一直延续到1968年2月。</p><p> 可惜的是,百味杂陈的八年寒窗,走出校园的时候,我们“六六届”甚至连颁发《毕业证》的说法都没有。 —— 因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降临。</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你去不去 ?</b></p><p><br></p><p> 1965年暑假,我参加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比赛回来升入高中三年级。</p><p> 年底的时候,教练员和指导少年队的一位体委教练专门找到我。征询我对体育的看法。那时已经开始忙碌着准备高考,体育活动自然地明显减少。我不知其用意,所答非所问。</p><p> 后来,他们直接挑明:立志为“三大球翻身”贡献力量的同学,合乎要求可以保送体育学院,并让我考虑考虑。</p><p> (大概见我一直迷糊,甚至给了我详细指导:注意要练练脚,不要生疏了;还会有面试的环节,要有奔跑速度要求;一旦通过,高考可以简单许多;…… 等等)。</p><p> 当时,热衷于培养广泛的兴趣,我也只把足球当作诸多爱好之一,并未设计为终身职业。回家后告诉过父母,他们不大同意,但也不强烈反对,“大主意自己拿”。</p><p> 那个时代,讲究“服从组织分配”,若有“不服从”行为,那是天大的事。好歹是前期的征求意见性质,但我仍为此很是纠结着,没有及时回话。(那时的人都是单纯实在,不懂得搞个“备胎”,尽管后来会证明,无论什么“胎”均为无用,完全是白“备”的。)</p><p><br></p><p> 那知转年后诸事增多,情形急转直下。从上层建筑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步步着呼啸而来。学“体育”的事就一风横扫,无声无息了。(其实,当年即便爽快答应下来,也是无效动作。)</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都不得去!</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1966年5月底,我如期高中毕业,开始准备高考。</p><p> 此前几年,高考分三类填报志愿:一类理工,二类医农(记得要考生物),三类文史。到我们这一届早己将理工和医农合并。</p><p> 在填写油印的预报志願表时,很想接上个工程技术的班,因此填的是理工类院校。</p><p> 出于对同学们的不同情况,学校还设有一个综合平衡、具体指导的程序。正式的铅印《报考志願表》下发前,班主任找我。很慎重地建议我改报文史。于是更改重来,这次填上的,记得有我愿意的新闻专业。</p><p> 6月1日开始,原来班级打乱,按志愿分类,组成新班,开课复习。</p><p> 高考进入倒计时,中学教育进入最后的冲刺。</p><p> …………</p><p> 后来,人所共知的“横扫一切”驾到,神圣的高考被神圣地无限“推迟”。</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三) 你让他去 。</i></b></p><p><br></p><p> 1968年春天,我走进人民解放军这座毛泽东思想大学校。</p><p> 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灭资兴无;接受再教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p><p> 1971年过年前后,服役满三周年的时候,适逢部队选拔工农兵学员,送军医大学进修。</p><p> 面对这样的机会,扎根基层连队三年,从军龄、年龄、表现、文化等方面衡量,我应当是相当合乎条件的。从事医学工作的卫生员,专业特别对口。但,掌权的极个别领导自有他的想法和标准。</p><p> 而我,因为实在是“旧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谙世事。被难以预料的縁由,在接近事成的最后时刻,被一票否决。</p><p> 机会旁落他人,我则活生生的被潜规则了。那时是在部队,葵花向阳的学生兵一般都认为不应该发生的事,偏偏被我遇上。不可能不在心理上产生阴影。我尚不错,自我安慰“反正我也不特别想学医”,很坦然地用“斗私批修” 一一解决了。</p><p><br></p><p> 事往日迁,将近廿年之后,我专程去了地处城区边缘的一座军队干休所,拜访那位已经离休的、曾经的卫生队领导。</p><p> 说来也凑巧,他是退下来后,迁居来到本地,和我成了同城居民。</p><p> 这位队长精神不错。让我有点无中生有的是,见面后从头到脚把我狠狠地夸了一通,而且都是当兵五年从未用过、从未听过的好词汇。</p><p> (那一刻,我对此己无兴趣。却记得只在“一闪念”地想 :这些话如果早在当年最该说的时候说,恐怕他手下的兵会是另一种生活轨迹。)</p><p><br></p><p> 在丰盛的家宴中,令人不胜感慨。对走向残年的老者还能说些什么呢?人家总还是随大军南下的老同志。作为客人,我诚挚地举起酒杯,祝福老人家云淡风轻、健康长寿。</p><p><br></p><p><br></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你不想去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 1973年3月,我退出现役回城。被分配在工厂当卫生检验工。那时社会依旧处于动乱之中。我非常不适应、不开心,成天以消积态度熬时光。</p><p> 所在车间的支部书记(按当时时髦的称呼,叫指导员),是一位南下干部。日常的管理工作也还是尽力认真的。</p><p> 当其部下相当一段时间后,我才感觉和认识到,在他的位置上有各种难处。</p><p> 因为存有“代沟”,互相较上了劲,日常工作不大好打交道。尽管对待我,总体上还是说得过去的。但我那时却一直不以为然,与之尽量疏远。</p><p> 忽一日,他来到我的工位,非常和善地说,“送你去读读书怎么样?”</p><p> 招一名工农兵学员的消息,此前在车间已传开好几天,这个“上学指标”有具体要求,注定为学习“生物”。支部书记当作一件很慎重的事,亲自前来,很是不易。这时的我,却想都没有想,立即表态谢绝了。</p><p> 说起理由也蛮简单。文革已经五年,社会还是乱哄哄的。胆子大的三天两头弄点事来闹一闹,只有我这等胆子小的老老实实“促生产”,天天忙着流汗。</p><p> 看不到、也想不出个人会有如何的未来,哪有去念那个没有感觉、培养不出兴趣的专业?更何况“有没有文化一个样”,甚至“知识越多越反动”,何必呢!</p><p> 此时的我“上班来、下班走”,简单地打发自己。基本上己下决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p><p> 后来的情况也证明,想去念书的可能性也有点悬。因为那年还弄了点考试,而社会青睐的是“白卷”。</p><p> 当时的考虑是当有自知之明。己经六、七年没摸书、没握笔,考的话结果会怎么样,还很难说。何况真要考了,成绩无论是好,或者是不好,都与心不忍。</p><p><br></p><p> </p><p> </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你不要去 。 </b></p><p><br></p><p> 1977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p><p> 新的长征激起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热情。我当然亦被红火的气势感染,总结己耗去的青春,这次决定埋头扎进书斋,报考图书馆系。企图离开嘈杂,力求理性去体味来路、安静地打发此生。</p><p> 但事物发展并不遂人愿,帆未张开即受阻。</p><p> 好不容易盼到的大学招生,层层设置着障碍,各种“土政策”应运而生。那时我29岁。上面一句话定音,大龄生就是不给报名!</p><p> 当然也有其道理,“有工作、在城里、年纪大的,应该发扬风格,把机会让给待业的、插队的、年轻的”。</p><p> 俗话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江湖水深,这回被我遇到了。</p><p> 这时我己经更换岗位,在企业的机关“以工代干”。遇此莫名其妙的坎坷,在办公室里不免发点小牢骚。我的科长一面表示同情,一面安慰道:</p><p> “你的孩子刚刚出生,不让考就算了。反正也是把你当大学生来看的。”</p><p> 社会上蹦跳多年,十年彷徨而仍不得入门。既如此,我就心安理得吧。</p><p> 据说后来,迫于老百姓的压力,我所在的那个“区招办”,在报名截止期的最后半天,给合乎条件又坚守在“招办”门前的大龄青年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临时同意接受报名。</p><p> 而我根本不知道,自然是擦肩而过。</p><p> 嘎然消失在“临门一脚”处,也是又一次在校园门外的“望而止步”。可能也要算是距离走进大学门最近的一次,但依然未见识到校园内的美轮美奂。</p><p> 人生五次难以邂逅的机会,次次未果。因为完全不同的各种原因,被生生地错过了。 </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欢迎你来 !</b></p><p><br></p><p> 1978年,系1966年毕业之后的又一个马年。红日当头照,这一天是7月20日。农历六月十六,星期四。</p><p> 酷暑高温下,我把挎包绕过脖子挂在胸前,蹬着自行车,花了大约40分钟,迈进高考考场。—— 这不是奇葩,是故事。</p><p> 毕业四千四百多天之后,才初次走进应试教室。我终于有了一回完全属于自己的高考。</p><p> 这时候,我己经是“人过三十不学艺”的30岁;这时候,我心底早己不作太多指望。</p><p> 庆幸有同届同学、同年战友的鼓励,庆幸聊以自慰、意想天开的幻想尚存。</p><p> 此刻的心情却反倒显得非常轻松,自我的安慰词是:不过是不叫自己缺一次应有的经历;只当作游戏般的上上场,去检查一下自己的那点实力,好玩罢了。</p><p>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崎岖经历之后,一旦踏步上路平川,就会觉出通行大为畅快。</p><p> 循规蹈矩一步一步走下去,从报名(费用是五角人民币);考试(历三天共六门课,另有一天是外语口试);体检(无大问题,尚在年富力强阶段);政审(文革中严审过数次,本次简单许多)到录取(时间拖了一点,神州己至金秋十月)。</p><p> 经过十二年的曲折奔波,在有了家庭,有了娃娃的时刻,撞过条条框框,我竟能享受不菲待遇,拿着三级工的月薪,平静地走进课堂。</p><p> 这回,是因为遇到压根没有想到的机会。当局在严格控制录取大龄考生后,来了一次“扩招”。而给予攻读的专业,则更是压根没有打算的国际金融 —— 纯属误打误撞!</p><p> 这一回,正值中国拨乱反正加大步伐。这一回,虽然学历不够“本”,虽然专业不对“味”,但却是真的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前后十二年的徘徊,以范进老先生式的“中举”划上句号。</p><p> 这里还有一小段插曲。拿到录取通知后,我一直坚持上班。原因是心有不服,想来年再考(当时流传允许大龄考生考三次),以有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p><p> 在不少亲朋好友的建议和催促下,我才下决心赴校。这其实更是一件庆幸之举。按次年的招生简章规定,我巳超龄太多,没有了报考资格。</p><p> ——时间过得快呵,这一晃,就是扎扎实实的天地翻覆!</p><p> 回头掐指清点一下为求学深造而留下的可笑数劫,可称得上是曲径惊骇。</p><p> 一辈子摸爬滚打到现在,碰上过挨饿、经历过浩劫、偶遇过战争、恰逢过晚婚、勒令过计生;也避开了插队、赶上了高考,后来又躲过了下岗。</p><p> 不管怎么样,与同龄人相比,总体讲还是属于造化眷顾的那一部分。该谢天谢地了。</p><p> 凝望以前,无悔有怨;着眼今天,颐养天年。七旬老翁,润在心田。</p><p> 写完我的高考往事,脑海里不知何故,会不由自主地响起这样的旋律:</p><p> ”终于等到你,</p><p> 还好我没放弃。</p><p> 幸福来得好不容易,</p><p> 才会让人更加珍惜。</p><p> 终于等到你,</p><p> 差点要错过你</p><p> 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你。</p><p> 才算没有辜负自己,</p><p> 终于等到你……”</p><p> —— 这是一首在电视银屏上曾经热播的当代情歌。而在我这里的“你” ,不是恋情中的“她”,而是分道扬镳又耿耿于怀、誓不两立又念念不忘的“高考”。</p><p> 十年一梦多少折腾和磨砺,赤子的一往情深</p><p> —— “终于等到你”!</p><p> 2018.2.24(稿)</p><p> 2021.2.24(定稿)</p> <p> 又一次走进校园。同班同学中,有少年,有青年,也有如同我这样的中年。</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结尾的话:</b></p><p> </p><p> 高考推迟的时候,一度曾确实怀有等待之心。但“等”到一定份上,似乎挺有的志气和信心,其实己经接近于无。</p><p> 任凭风浪狂,一直在期盼、在努力的说法,也还真有些夸张。对于个人来讲,实际生活中的言语和行动并不那么励志 —— 十年折腾里,活到那个份上,早就死了心,哪里会想到“等”哟。</p><p> 不过是在十月惊雷后,才真的唤起了“等”的希望 —— 这是心里话!</p><p> </p><p> 跌跌撞撞的那些年,稀里糊涂的三个侥幸被我碰到了。议论起来,似乎仍然让人怦然心动 :</p><p> 1,当战士。离校去兵营,还东奔西走去参战。虽然磨砺同样,但避开成为“知青”的结果,起码没有生活上的饥饿感。</p><p> 2,当工人。退伍被不公平地分拨在不乐意处,我便不努力,也不消积地混着日子。厂家对此种人,自然乐意放行(有的企业以“留住骨干”为由,甚至不允许“老三届”参加高考报名)。</p><p> 3,当学生。因搞“土政策”、被制造出太多矛盾,至使中央“扩大招生”。一度不被看好的学校和专业,后来还反而特火。</p><p> 应该说,三个拐点都有些偶然,但也就此写成了人生。</p><p> —— 真是世事难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