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带风光聚江口,江口飘落红云桥

太阳公公

<div align="center"><b>红云桥观景<br>太阳,2021.3.17<br>两带风光聚江口,江口飘落红云桥。<br>千帆竞渡碑千尺,江水涛涛念英豪。<br>秦淮河上神闸立,瀑布隆隆任逍遥。<br>今非昔比三汊河,美丽风景现今朝。</b><br></div> 一、红云桥 <p class="ql-block">红云桥座落在南京三汊河口,与其它桥梁不同的是,这座景观桥是红色的路面,宛若一朵红色祥云飘落在入江口之上。这就是其名字的由来吧!</p> 整个桥梁采用五跨异型曲线连续钢箱梁,全长353米,最大的跨径接近60米。俯瞰红云桥,其玲珑的曲线之美令人震撼,如同蜿蜒的动脉,流淌在城市的躯干中。 一边是秀丽的外秦淮河,一边是浩瀚的长江,一边是直刺云天的“千帆竞渡”纪念碑,一边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群,站在如同祥云般的步行桥上,真有一种仙人下凡,飘飘欲仙的感觉哈! <div>三汊河河口所处的下关板块地处南京的西北面,濒江依城,作为南京重要交通枢纽,这里曾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鲤鱼跃龙门英姿)</div> <p class="ql-block">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潮中,2000年后的下关地区走上了城市建设的快车道,众多高档楼盘林立,在江景蓝天映衬下更显辉煌与时尚,提升了周边的环境。</p> 在环境规划上,市政府着重打造的河西滨江风光带和外秦淮河风光带在三汊河口交汇。 若是把外秦淮河风光带和滨江风光带比作两条龙,那么三汊河河口滨江地区则应该是两龙聚首、二龙戏珠之地。 2009年后,先后在三岔河口建设了“千帆竞渡”渡江胜利纪念碑、红云桥和外秦淮河上的三汊河口闸工程。把三汊河口打造成了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体系,成为一处集市民活动、休闲、游览为一体的滨江特色空间。 从历史上看,三汊河不仅仅是南京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孙权、朱元璋都把三汊河地区看作是自己的风水宝地。 <p class="ql-block">孙权因三汊河和夹江的百里天然港口,而在南京建立吴国首都;朱元璋在三汊河地区,以弱胜强,打败了陈友谅40万大军,从而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朝国都。</p><p class="ql-block"><br></p> 为了纪念此战(龙江战役)胜利,朱元璋在卢龙山(狮子山)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一篇《阅江楼记》。 二、中山码头、南京西站话今昔 我的第一次轮渡过长江是在南京下关中山码头,那是1986年自己调往南京部队工作不久,去家住浦口农业工程学院的妻弟家做客。 妻弟家两口子都是大学教师,对孤身一人在南京工作的我照顾有加,隔三差五就邀请我去家改善伙食,谈天说地,话叙家常。那份浓浓的亲情至今难以忘怀。 去的次数多了,中山码头和轮渡也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京的轮渡是可以带着自行车、装满货物的三轮车和挑着担子上船的,轮船的设施环境虽然不是很先进,但是很方便当地人上下班和做生意啊! 我挤在二楼的甲板上,每次都能听到乘客用浓浓的老南京话互相谈论着生活中的琐事,真是好有趣啊! 稀奇巴啦,龙里隆冬,黑漆嘛乌,五二歹鬼,韶得不得了,阿是啊等等,虽然有些不知其意,但有几句我还经常挂嘴边:我滴个乖乖,乖乖隆地咚! 其实,早在1910年, 清政府自民间筹资开设了连接南京下关与浦口的“关浦线”客运轮渡。 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根据他生前葬于南京的遗愿,国民政府决定,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 1928年8月8日,码头竣工,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位于浦口的轮渡码头直接用雨廊连接与津浦铁路的终点站浦口车站。 注:津浦铁路由清政府于1908年8月开建,1912年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009.5公里 。 <p class="ql-block">浦口车站是中国唯一保存民国特色的火车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孙中山先生灵榇抵此举行迎灵仪式,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邓小平和陈毅到此过江进驻总统府皆发生于此。</p>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由于码头为灵柩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因此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 沪宁铁路的终点站下关火车站,清时叫沪宁铁路南京车站,民国改称南京车站,解放后相继改名为南京站和南京西站,又称下关火车站。 注:沪宁铁路由清政府于1905年开建,1908年全线竣工通车,全长311公里。 中山码头并没有直接连接于下关火车站,沟通两岸火车站的轮渡码头分别为:南岸位于下关煤炭港,北岸位于浦口津浦10号码头下游300米处。南北两岸各设一座引桥,引桥轨道可与船上轨道相接,完成火车轮渡过江。 1933年南京下关长江火车轮渡建成通航,沟通了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的联接。1949年7月1日,恢复中断了12年的下关长江火车轮渡,上海至北京的直达旅客列车开行。 中山码头于2013年翻建。整幢建筑红色打底,白色勾勒棱角,远观楼宇外形呈「山」字型,寓意是纪念孙中山。正中的塔楼高悬着时钟,似将这座码头的百年沧桑与人娓娓道来。 今日的中山码头,依旧发挥着轮渡码头的作用。花一元钱,从中山码头坐轮渡10分钟可到长江对面的浦口码头,通过雨廊直达民国时期建筑的浦口火车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汪精卫的小红楼保存完好)</b></div> 只是新码头的身份更加多样化,由原来只注重客运的单一轮渡功能,现被赋能历史、旅游等多重基因,连同浦口火车站、南京西站转变成南京城市的记忆点。 三、又见南京大屠杀下关现场纪念碑 来到南京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首先让人想到那段沉重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屠杀人数超过30万。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和十二月十八日两天,日军将9000多名难民反绑双手, 押解于下关江边,用机枪集体射杀后,弃尸江中。 在此先后,日军还于毗近之南通路北麦地和九甲圩江边,枪杀我难民八百余人。中山码头也被霸作海军码头,并强加于“安宅栈桥”的耻辱之名。 对于这样一场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当时日本人民是什么态度吗? 日本国内此时已经是举国欢庆,全国民众各地举办庆祝大会,提灯游行庆祝。日本再次出现战争狂热,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子上前线的情景。 日本佛教界宣布对中国宣战,连日本妇女、小学生也都那么狂热。看了这些来自日本《支那事变画报》的照片,你对日本民族会怎么想呢? 联想到现日本政府要将福冈核电站泄露的上千桶核废水倒入太平洋中,你能想象到他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吗? 四、下关江边风景 记忆中的下关,除了下关码头、火车、长江轮渡外,印象最深的是江边的拦洪堤坝,堤坝下是江水冲刷后遗留的垃圾和漫水的道道痕迹,堤坝之上隔不远就有拦洪沙袋备用。 一到夏季,南京相关单位都要做好拦洪抢险之准备工作,在我的印象中,2006年之前长江水漫下关江边路时有发生。 十多年过去了,再次回到江边路,一切都变了,旧貌变新颜,一段不长的滨江岸线移步换景,宽阔的滨江绿色慢行道以及沿江广场成了市民们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船是运载工具,是用来航行的,可是长江航道局、海事局、水政,公安都在船上办公就不容易啊! 长年固定在一个地方,自然就变成了一到亮丽的风景点,吸引游人观赏和拍照哈! 水文观测站就不一样了,一栋非常养眼的房子坐落在江边,即方便观测长江水文,又是拍照景点,这比在船上办公可舒服多了! <div><br></div> 一年四季矗立在江水中的水文观测站即坚守职责,又向游人展示俊美的身姿,好像在说:“欢迎拍照”。 走过中山码头,习惯性的抬头看那花白相间的大烟筒,大烟筒不见了! 代之而起的是可远远观望的发电厂景观,尤其是给熟识大烟筒的人们以无限遐想的空间。<br> “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看到这塔吊,我就想起京剧某样板戏中的台词,这应该是下关电厂的东东吧! 江中的小岛怎么看都像是一只游在江中的大鲨鱼,越看越像,再看就动起来了! 这里是江豚最佳观赏地,运气好的话,你能看见江豚偶尔露出江面的画面。<br> 据说,南京长江段一带大约生活着30头左右江豚。为加强对江豚的保护,南京长江段江豚保护区已经被纳入江苏生态红线保护区。 美女们跳起了欢快的鱼跃龙门舞,与动感十足的鱼跃群雕是那么和谐合拍,太美了! <br> <div>来到下关著名的”大马路”,恍惚之间感觉自己来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两栋陈旧的民国建筑还是那么抢眼,各种电缆线横七竖八悬挂在空中,基本上还是以前的老样子,挺亲切挺熟悉的。 </div> 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主持修筑了南京第一条穿越城区的近代道路——江宁马路,大马路从此诞生。 <br>1899年,南京正式开埠,清政府设置了金陵海关,这里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碰撞的主要场所,也是南京的商业中心。<br> 1930年前后,大马路商业中心基本形成,除了海关、银行、邮局、府衙等,还有旅馆、商行、零售和手工业等。民间流行了这样一句谚语:“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马路的多数房屋被日军炸毁,繁华不再。<br> 大马路还在开发建设之中,在妥善保护民国建筑的同时,引入更多活力、灵感、可持续的人文元素, 传承厚重的大马路街区历史,应该是人们所希望的。 走进如诗如画般的新区滨江风光带,你会如痴如醉……,无论是波光粼粼的江水,还是渔舟唱晚的落日滨江,青青的草地,四季盛开的鲜花都会映入眼帘。无限风光在滨江,这些美景,来这里,你都能看到...... 来吧,朋友!<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