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5日</p> 古盂城驿 <p class="ql-block">高邮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曾是一座“烟火万家、行旅如织”的运河重镇。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为帝尧故里、尧文化发祥地,是江淮文明、国家邮文化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即在此筑高台 ,置邮亭,故取名高邮,这在我们国家两千七百多县市中它是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信息传送,特别是战时的情报信息传送,全都要依赖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情报的官员、邮卒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专门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 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上有两处驿站遗址,一处是“鸡鸣山驿”在 河北怀来 ,另一处就是地处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大街外的“盂城驿”。盂城驿是现存的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到高邮访古游历,其它的古迹遗存你可以放一放,不到盂城驿走一走、看一看,怕真算是白到高邮了。</p> <p class="ql-block">门上一匾“古盂城驿”是第七届民革、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共和国首任邮电部部长朱学范老先生的墨宝。旁边的“邮驿博物馆”的馆牌则是上世纪末的邮电部副部长刘平源先生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这盂城二字是高邮的别称,出自北宋风流才子秦少游《咏乡》诗:“<b>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b>”说这高邮的地势中间特别高而突出,而四周却是十分的低洼,就象一只倒扣过来的水盂。故人们又将高邮称为盂城, 高邮的驿站自然就叫盂城驿了。</p> <p class="ql-block">“皇华厅”。皇华厅是整个驿站的管理中心,主要担负的职责就是通邮传令、处理公文,同时,这儿也是当时高邮主官会见过往官员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屏门止方悬挂“皇华厅”匾额,下方为“明高邮州城图”,两侧悬挂“<b>消息通灵会心不远,置邮传令盛德留行</b>”的联。正厅主要陈列驿、马、船统计表,值班表,分工职责表,《邮驿律》等,厅中为官是接待场面,东房为签房,学办理公文之处,两房为驿站人员构成雕塑,形象栩栩如生。整个厅堂形象地再现了盂城驿当年的生活原貌,游可充分领略到邮驿文化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驻节堂”又称后厅,整个建筑的梁柱为明代驿站遗存,是盂城驿的精华所在,雕刻图案精改剔透,寓意去。本堂为四方宾客接待的地方。屏门上方悬挂“驻节堂”匾额,两侧悬挂中三间为接待官员的晚宴场面,造型生动。东西房为古色古香的寝房。后院为驿卒舍和库房厨房等地。</p> <p class="ql-block">“礼宾轩”古时驿站中的休息娱乐场所。</p><p class="ql-block">盂城驿地处古运河边,是个交通要道的所在。据驿中文字记载,唐代的宰相李吉甫考察高邮湖旁平津堰水利在这住过;《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住过这;北宋的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曾在这盂城驿的会馆中指导过江都人王令做诗也住过这,岳飞、韩世忠曾在这指导、指挥抗金作战。除了这些国内名人外,这儿还接待过意大利 旅行家马可·波罗、 荷兰使者尼霍夫 、高丽人崔夫等外国人。</p> <p class="ql-block">在盂城驿中有个《 中国古代邮驿史展览》,这恐怕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个邮驿史展览。这个展览通过文字与图片给我们介绍了中国邮驿从殷商一直到辛亥革命其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据甲骨文记载,我国远在商代就有了乘车传递信息的方式,周代开始设置邮传机构,专门负责传送官府文书、接待过往官员和运送货物。建有报警峰火台,通过声光来进行(声:锣鼓,光:烽火)敌情通报。</p><p class="ql-block">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规定每30里设一驿;到了唐代,邮驿设遍全国,原有的单一陆驿发展到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驿站,全国驿站有近二千,人员达二万,历史上天宝年间安禄山范阳起兵作乱,两地相隔3000里,6日后消息即传至京城,可见速度、效率奇高。到了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不如唐朝。沈括的《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抗金英雄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就是日行五百里的朱漆金字牌。</p><p class="ql-block">元朝在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时间并不长,但元朝疆域辽阔,驿站设定规模庞大。 意大利旅行家那个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英里(25<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英里</span>相当于40公里),或三十英里,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据元代《皇朝经世大典》记载,即便是 西藏的广袤地区甚至无人区都设有30多处驿站,其分布之广、规模之 大足 见当时朝庭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称帝后,邮驿事业有了拓展,驿路纵横,通信畅通。 只是到了万历之后,驿站制度弊窦丛生、贪腐不断,公器私用“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崇祯年间因而有节裁驿递之举,引发李自成因驿站被裁失业,愤而加入高迎祥的农民军,最后成为农民军领袖,攻破北京 ,遂明朝灭亡。</p><p class="ql-block">我国邮驿到清康乾时期发展到高峰,出现了集历代邮驿之大成的局面。但清代中期以后,由于清政府日益腐朽,内外交困,加上民信邮传的兴起,官办邮驿日趋衰亡,以至到1913年,由于外国工业革命的输入, 新兴铁路以及邮局的建立,古老的驿马传递的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而邮驿全部裁撤、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不可否认, 中国邮驿史是中华文明史壮丽而辉煌的重要章节,遍布全国的驿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中有个马神庙,庙前有匹石马,马旁置有上马石。当时的驿马体形高大,所以驿中设有上马石供官员邮卒,特别是文官上马。</p> <p class="ql-block">鼓楼。鼓楼为十字脊重两层的古建筑,是驿站值更守夜,站岗望,传鼓报的制高点,亦是今天盂城驿的形象标志物。顶层下悬挂由该建筑设计者、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先生题写的“鼓楼”匾额,二层悬挂着国家外交部副部长邑人姜恩柱题写的“飞”,中国明史学会执行会长刘重日先生题写的“置邮传命”等匾额。底层墙面嵌有《捐款纪念碑》《重修盂城驿记》。治楼梯到明代那驿道急促的鼓声,再望四方,万千景象尽收眼底。两览河湖,渔帆点点,应塔耸立;在观平畴,禾稼葱葱,绿野无边;南看通衢,车轮浓浓,昼夜不息;北堂皇古城,高楼处处,日新月异,真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邮驿时程里限:《光绪会典》载,日行三百里者,无分昼夜每一时行二十五里(按十二时一日计),每一刻行三里四十五步,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按此递加。清朝后期,按不同的传送要求,每一驿程同时有四种不同的时限指标,如湖南长沙府长沙县至湖北江夏县驿程九百里,由江夏县至河南许州九百五十里,全程一千八百五十里:三百里限,六日二时到达,四百里限,四日七时三刻三分到达;五百里限,三日八时三刻三分到逢……</p> <p class="ql-block">【望驿台】 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p><p class="ql-block">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p> <p class="ql-block">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p> <p class="ql-block">《水驿捷要歌》 明•程春宇</p><p class="ql-block">试问南京至北京,水程经过几州程。</p><p class="ql-block">皇华四十有六处,途远三千三百零。</p><p class="ql-block">从此龙江大江下,龙潭送过仪真坝。</p><p class="ql-block">广陵邵伯达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p><p class="ql-block">一出黄河是清口,桃源才过古城临。</p><p class="ql-block">锺吾直河连下邳,新安防村彭城期。</p><p class="ql-block">夹沟泗亭沙河驿,鲁桥城南夫马齐。</p><p class="ql-block">长沟四十到开河,安山水驿近章邱。</p><p class="ql-block">崇武北送清阳去、清源水顺卫河流。</p><p class="ql-block">渡口相接夹马营,梁家居住安德行。</p><p class="ql-block">良店连窝新桥到,砖河驿过又乾宁。</p><p class="ql-block">流河远望奉新步,杨青直沽杨村渡。</p><p class="ql-block">河西和合归潞河,只隔京师四十路。</p><p class="ql-block">逐一编歌记驿名,行人识此无差误。</p> <p class="ql-block">在盂城驿,我们还见到了这儿有一尊蒲松龄的半身塑像,感觉有点奇怪。蒲松龄是 山东淄博 人,怎么与此盂城驿扯上关系哩?</p><p class="ql-block">看了文字介绍,才晓得当年蒲松龄的同乡好友孙惠以宝应知县临时调任高邮 ,这蒲松龄是以幕僚身份一同前往,他在盂城驿工作过七个月。在这还曾写有一篇文章《 高邮驿站》,这是份奏折,主要内容是“打报告”给皇上,请求多拨一些银两给盂城驿(据说此文收录在《蒲松龄全集》中,不过在下没读过)。</p><p class="ql-block">蒲松龄从小天资聪颖,才能卓越。十九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满乡里。但此后却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它一生热衷于科名,却终生困于考场,因此,他常有怀珠抱玉之憾。“<b>半窗寒烛,冷落荒斋</b>”。满心郁愤,尽倾笔底,《聊斋志异》因而成为一部有所寄托的“孤愤之书”。蒲松龄中年以后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靠做教书先生得来的微薄收入,他曾应聘到宝应、 高邮做过一年多幕僚,这使得他能够有机会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接触,为他写《聊斋志异》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p> 净土寺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净土寺塔始建于明朝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15年历史。老高邮人似乎并不习惯净土寺塔这个叫法,仍按着自己的习惯叫它东门宝塔,口口相传,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东门宝塔在邮城人的心目中不但是高邮标志性的历史文化建筑之一,同时,还伴有不少传奇故事和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关于净土寺塔,名声最响的当属张邋遢的故事,民间相传的版本虽有多种,可脉络基本一致的。据说原东门宝塔和西门宝塔是在一起的,一座雄伟巍峨,象征雄性,是公塔,另一座端庄秀美,像女子样秀美,是母塔,两塔天天相处,渐生情愫,缠绵缱绻,整天粘在一起。在两座宝塔下,住着一个姓张的卖鱼人,因为家中贫困,整天脏兮兮的,人们就叫他张邋遢。张邋遢自幼丧父,靠贩鱼为生,对老母亲极其孝顺,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先让母亲吃饱,久而久之,孝名远扬。张果老倒骑着毛驴途经这里,闻之很受感动,想帮一把,于是下凡,来到张邋遢的鱼摊前,从大腿上搓下一颗泥丸交给他,嘱咐他如此这般,保证母子衣食无忧。张邋遢自有泥丸以后,每天出摊的鱼儿又大又活又便宜,生意大好,常常出摊一抢而空,张邋遢母子的生活也就逐渐宽裕起来。让同行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张邋遢从不去进货,每天只是搜罗人家扔掉的死鱼臭虾回家,第二天出摊时却是满盆的鲜活鱼儿。几个好奇心强的相约去探个究竟,他们悄悄跟梢到张邋遢家,隔着柴扉,见其从怀里不知掏出个什么东西,在死鱼盆里划拉一下,满盆的死鱼烂鱼立刻欢跳起来,惊得大家面面相觑,急忙撞入屋中索看宝贝。张邋遢大惊失色,泥丸来不及藏匿,情急中忙按进嘴里吞了下去。众人什么也没看见,只得悻悻散去。自从吞了泥丸之后,张邋遢身上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如同着了魔似的,力大无比,健步如飞,常常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老母亲想吃泰州的插酥烧饼,他出门不一会儿就捧着几块热乎乎、香喷喷的泰州烧饼回来了;耕田种地,他手脚如飞,千斤草垛,捧起就走,大家都惊呼张邋遢成了张半仙;一天,他嫂子洗晒被褥,嫌两座宝塔挡住了太阳,就请张邋遢帮忙挪走一座,他二话不说,麻利地抓起麦麸一阵子搓揉,搓成一根长长的绳子,将公塔兜住,竟硬生生地将那它背起,跑到东门外放下,背完宝塔的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像没事人一样,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晚满城的牛都瘫软在牛圈里,满身大汗,怎么拉也起不来,象是干了十几天重活似的,其实是张邋遢悄悄地把全城的牛魂招去帮忙的。</p> <p class="ql-block">曾经,扬州广播电台的一则文史专题节目上,邀请市文史专家黄继林先生作客,向广大听众介绍了高邮两个宝塔的传说,有两个版本,第一个也是说东门宝塔是公塔,西门宝塔是母塔,两塔隔城相望,日久生情,经常趁着夜色私自幽会,后来它们的私情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大怒,派出天兵天将,强行将它们分了开来,为防止它们仍会私会,就在东门宝塔前压下座奎楼镇住,从此两塔再不能相聚。另一个版本说原来东门宝塔是建在宝应的,是张邋遢把它从宝应背到现在这个地方的,还有一首歌谣,唱道:“张邋遢,背宝塔,一背背到氾水闸,歇一歇、抽根烟,屁股烧成了两半边”,令人忍俊不禁。据说当年的小学生,经常嘲笑不讲卫生的同学时都会唱“张邋遢,爬宝塔,爬得低,跌破皮,爬到高,跌断腰”,原来这个儿歌的出处竟来自这个故事,更有调皮的同学嫌不过瘾,干脆改唱成“张邋遢,爬宝塔,手一松、脚一滑,跌到茅厕里吃疙瘩”,往往引得被讥讽同学追打嬉闹,热闹不已。</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一位老人讲述他亲历的事情:他的小学同学叫朱广荣在1963年的某天,与几个伙伴结伴到宝塔中探宝;塔中楼板全无,他竟成功攀到了塔顶,挪开塔顶巨大刹件下的覆钵,却并未发现财宝,而是取出几本有字的书来,于是带了下来,后经文物部门鉴定,这竟是明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消息一出,震惊了全国史学界和佛教界,后该经被送到南京博物院保存。</p><p class="ql-block">想不到净土寺塔又演绎了一次关于爬宝塔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已不是当年的张邋遢,而是当今调皮的朱广荣。</p> <p class="ql-block">据高邮地方志记载,1945年高邮城第一次解放时,塔身东南角遭炮火袭击毁坏一角,次年修复。2005年维修该塔的工人又先后从塔身的东南角发现并取出三枚未爆炸,保存良好的炮弹,并确认了该炮弹就是抗战期间,我军高邮战役中新四军攻城时所留下的。</p><p class="ql-block">据当年参加高邮战役的老人介绍,60年前的高邮战役中,有一队伪军驻守在净土寺塔制高点上,拒绝投降,新四军开炮轰击,因为古塔结构牢固,未能将其击倒,炮弹可能就是当年攻塔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塔悠悠走过了四百多年,它与这座历史名城一样,承载了盛世繁荣的光辉时刻,也见证了两度衰落的斑驳印迹,它不是一座单纯意义的宝塔,而是高邮湖畔的一座灯塔,是里下河地区的一根标杆,也是我国漕运经济和邮驿文化交融的靓丽符号。</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不管在哪里看见佛堂、佛像、佛寺、佛塔,如果有精力和时间,都要顺时针方向转三圈,这样会顺风顺水。我们便自觉的转了三圈。</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3年,秦王赢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孟城,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p> 镇国寺 <p class="ql-block">镇国寺地处江苏省高邮市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高邮市区,西近高邮湖。实属龙地也,今有“运河佛城”之称。 镇国寺始建于874年。唐懿宗宗弟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遍访名山古刹,一日云游至高邮,来到运河边,只见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俗念尘思,顿然消失。遂在此结茅禅修,禅师精通佛理,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并赐与“举直禅师”称号。</p> <p class="ql-block">镇国寺这历史悠远的寺院、寺庙在国内比比皆是。能够吸引我们前往的理由就在于寺中有座镇国寺塔,这座七层楼阁式方形砖塔,古朴端庄、典雅壮观,在我国600多座古塔中显得十分独特。这四方形的古塔,全国仅有两座,另一座是 西安 的大雁塔。</p><p class="ql-block">两座前后相差220年的唐代古塔风格雷同,故镇国寺塔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因其位于高邮西门湾,与东门外的净土寺塔遥遥相对,故当地人又称之为西塔。不过西安的那座方形大雁塔修建的初衷是为玄奘保存由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属于藏经塔性质。而眼前的这座镇国寺塔,却是举直禅师圆寂后(唐僖宗的弟弟,法号“举直禅师”)的遗骸埋葬地,属于坟冢的性质。椐记载,镇国寺塔清乾隆四十二年曾遇火烧光塔中楼板扶梯,清嘉庆十五年又遭龙卷风塔身折断,故当地人又称之为空塔、断塔。相传在修缮过程中曾发现法师遗骸,也许是举直法师修行到家,其遗骨居然全骨不解、联若钩锁,且异光四射,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围着塔转三圈顺风顺水</p> <p class="ql-block">1956年京杭大运河高邮这一段面临拓宽,镇国寺塔本在拆毁之列,有关部门反复论证研究,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周总理在审批方案时特批:“让道保塔”,于是这才留下了这运河河心岛上的古塔。</p><p class="ql-block">镇国寺塔是古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高邮厚重历史文化的见证。五年前这座一千多年前的历史遗存 从江 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国寺介绍牌</p> <p class="ql-block">金色观音像及后面的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口中有德、目中有人、</p><p class="ql-block">心中有爱、行中有善。</p> <p class="ql-block">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p> <p class="ql-block">队友在石山处给照相</p> <p class="ql-block">过桥长廊</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高邮明清运河故道。</p> <p class="ql-block">高邮湖上的帆船。</p> <p class="ql-block">高邮湖上的货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