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年前,因为市级课题研究《农村小学课堂观察》的需要,除了走进课堂多一些之外,还阅读相关书籍寻找大师所见。从徐州凤凰书城购买了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从中找寻到了一些答案。最近,一直坚持随机听课,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状况还是有很多话要讲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师生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是要追求课堂文化的,是要达到“三维目标”的。怎么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这样的园地,达到应该有的高度?这本书从课堂的方方方面面进行解读,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语言真是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可以长读常思,也可以抽空翻翻,都能从中受益。</p> <p class="ql-block"> 关注课堂,关爱生命;</p><p class="ql-block"> 课堂研究,促进成长!</p> <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本书后,我和其他读者一样,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悟(尤其是学生观),和大家共享:</p><p class="ql-block"> 一是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p><p class="ql-block"> 吴非老师说:“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能在课堂上说心里话,学生怎么可能成为有正常思维的人?同样,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不能发表个人见解,那样的教学又有什么价值?那样的课堂谁会怀念?”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在众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帮助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才会发生。如果教师仅是教书,教知识,不能拉近师生情感,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说心里话,那就很难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信其道”,一旦学生不敢和老师亲近,敬而远之或呆坐“倾听”,哪会有情感的交流、感情的碰撞?师生关系真的需要从心开始,有点爱心、多点耐心、学会细心、源于真心,点点滴滴真诚的话语和些许小事就会让学生逐渐走进老师,和老师一起学习、成长。吴非老师非常不赞同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的摸底考试做法,而这种做法在很多老师身上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教学常态。我知道,这是教学质量的压力山大造成的,但是否可以正确看待考试的成绩(分数)?如果仅仅追求眼前的分数,而不考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就是舍本逐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就是自私自利甚至是损人利己(可能有些言重了)。</p> <p class="ql-block"> 二是要给学生适切的民主自由。</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喜欢和赞成教育要“适时、适量”的观点。在《过早唤醒不一定有好处》中,吴老师提到“适时的学习,如不违农时,春种秋收;适量的教育,如同雨水阳光。教育者的任何主观愿望最终必须顺应客观规律。”每次巡课,我都能看到角落里和后排的部分学生在“游离”课堂。我在想,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和“被放弃”,到底是什么原因?是这些孩子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师没有立即去提醒,在给他留一点空间?还是老师没有看到或因为进度顾不上他,把他放弃了?有的老师过于严厉,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开始强调自己如何如何严格,把无限的恐惧传递给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为了防止学生骄傲,故意将试题出得既难题量又大,让大部分学生考不及格,把学生们训得一个个灰头土面……有的老师过于宽松,学生普遍考得不好,学习习惯很差,还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还在课堂上大发雷霆,埋怨学生……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否经常发生?所以,我以为:教育必须有相对的民主与自由,而不是完全自由或非常不自由,“适时”“适度”的,严慈相济的,因材施教的,循序渐进的,才应该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 三是千万不要带着学生作假。</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弄虚作假,并倡导师生做真实、真诚、真正的人。一堂假课可能会毁掉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一节假课也能消解学生对一个学科的热爱。学习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我收获很多,也对说真话和说假话有着很多感触。吴非老师在书中还特别批评了课文中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的要求,他说:在生活中,一个正常人不会那样“有表情地”读书,否则会吓着别的人呀。说心里话,绝大部分“有表情地朗读”,不好听,太假了,应该是“有感情的带着个人体会去读”。</p>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各种好习惯的阶段。如阅读的习惯,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尤为重要。优秀的老师都不会将目光局限在教科书上。作为老师,除了教科书之外什么都不读,未来的人生只会走入死胡同。整天在教阅读,要求学生要喜欢阅读,而老师自己却不读书,哪能教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就是耍言传身教,带头引领,给孩子们做好榜样! 老师多阅读,课堂上就引经据典;学生多阅读,就会知道得更多,站得更高。假读书的老师只会让孩子们也跟着作假,尤其是语文,没有阅读的高度和宽度、厚度,哪会有丰富的思考和比较理想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 四是要重视我们徐州的“学讲”。</p><p class="ql-block">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教别人”是学习最为高效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就十分推崇“小先生制”。在这本书中,吴非老师专门有篇文章记录学生代他上课的事情以及他的思考。我也经常看到不少老师在课堂上安排“小老师上课”环节。我问询这些学生,他们说通过讲给别人听,收获很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甚至设计者,老师只需要从旁指导而已。我觉得:“学进去,讲出来”除了可以适用于一切课堂之外,新老师或不太会教的老师们也可以尝试“先学后讲”(即先贩过来再卖)。学生不应该只是课堂的观众、听客,适时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用吴非老师的一句话来总结我对这本书的心得:“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对于生命,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希望老师们: 既然选择教书育人这个特殊的职业,请关爱学生如自家孩子,珍视课堂如生命拔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