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引 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刚刚过去不久的2022年央视春晚上,一段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了观众。舞者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动作刚柔并进,缓慢又悠长节奏,就像是行走的山水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 节目一出,微博上很多人开始搜索“千里江山图”,因为《只此青绿》就是以这幅北宋名画为灵感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有名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地说:可以媲美《清明上河图》。所不同的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重在人物,主要表现的是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场景,烟火气浓;《千里江山图》是宫廷画,重在山水,主要表现的是大宋时代的辽阔锦绣河山,皇家气重。这两幅画结合起来欣赏,就可以领略中国一千多年前大宋年间朝野上下、自然、人文历史那蔚为壮观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虽知名度不如《清明上河图》,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甚至比《清明上河图》还难得一见,截至目前,故宫仅公开展示过4次,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p><p class="ql-block"> 这幅流传近千年的名画究竟传奇在哪里?又是谁画的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从毛主席欣赏的一幅古画说起</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难得一见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毛泽东主席正在专注的欣赏一幅古画。</p><p class="ql-block"> 这么聚精会神,欣赏的是一幅什么画呢?</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的名字叫《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名垂千古的名画。画作者是北宋徽宗年间,一位叫王希孟的天才少年,画这幅画时他年仅18岁。</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祖国万里锦绣河山,是青绿山水画中的巨幅杰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更是故宫博物院里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这幅被后世誉为“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的山水长卷,全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差不多有4层楼高,长度是《清明上河图》的2倍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千里江山图》分段赏析</b></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p><p class="ql-block"> 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span></p> <p class="ql-block">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白衣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别具一格,桥上建建起了一座凉亭。 </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前便临江了。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p><p class="ql-block"> 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看到,山峦平缓处一座宏伟跨江大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看到此处,突感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临近峰崖,险峻而平缓。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驶江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沿岸青绿田野,村庄座座,显现出热闹的生活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行人欲断,四周寂静,但水面仍然游荡着各种零星舟船,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有人依溪居住。</p> <p class="ql-block"> 与此相连的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题诗山的中村庄,座座古朴的小桥,带有凉亭的桥,簇拥着全卷高峰,似直插天际,达到高潮。</p><p class="ql-block"> 高峰左边的峰峦,与深入画里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起到了回转作用,成为第二段的结处。</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此处,意味无穷。由跨江大桥踏上岸,两边排列着建筑,翻过高山,走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见一处平原,村落房屋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 平原边的悬崖颇具险势,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给了村庄无比安全感。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并不能通往下一处,返回原来的小路且赏且行。山谷中的村落,河滩上的渔船,逍遥的隐居生活,招来船家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舟在水中,可见隔水两山遥相呼应,似是隔着银河牛郎织女,虽尽力向对方倾斜,却难以碰触。</p><p class="ql-block"> 岸上一片绿色平地生机盎然,岸边星星点点渔船,似乎传来了渔翁的吆喝。</p><p class="ql-block"> 翻山越岭跋涉,才站到巅峰之下。虽有攀登之情,却难有攀登之勇。</p> <p class="ql-block"> 第三段一转前段的曲折紧张,节奏平缓,瞬间消除紧张气氛。</p><p class="ql-block"> 画中一小岛,岛下平铺着渔村,渔舟点点,使开起之势下转,起到承接作用。</p> <p class="ql-block"> 卷左下部画近景坡岸与之相连接,起到转接作用。</p><p class="ql-block"> 卷左尾部画突起的秀峰,其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结住了开起之势,并总结全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千里江山图》历史演变</b></p><p class="ql-block"> 九百多年前,18岁的天才画家王希孟,经皇帝老师宋徽宗传授指点,创作了这幅画作。</p><p class="ql-block"> 画作完成后,宋徽宗非常喜欢,某一天,龙颜大悦,御赐给了自己的宠臣,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之一蔡京。</p><p class="ql-block"> 蔡京非常喜欢这幅画,卷后题跋云:<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 因为《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只是从蔡京题跋中才知道该画的作者叫希孟,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这幅巨制的成画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蔡京的题跋为该画传世,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字依据,可谓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蔡京拿到御赐《千里江山图》后的第13年,也就是1126年,因政治原因被宋钦宗废黜。查抄财产后,这幅画又回到了皇宫。</p> <p class="ql-block"> 金军破汴时,北宋灭亡。《千里江山图》卷在开封散轶,后回到南宋,为高宗吴皇后所藏。</p><p class="ql-block"> 吴皇后驾崩后,此画流入金国,据考,被金代宰相高汝砺收藏。</p><p class="ql-block"> 元代时,《千里江山图》卷被高僧溥光所藏,溥光圆寂后,该画收藏在他捐建的胜因寺中。</p><p class="ql-block"> 明代寺废,至清初被梁清标收藏,后进入清宫,被康熙、乾隆收藏。</p><p class="ql-block"> 1923年时,这幅画被溥仪带出宫外。抗战胜利后,被古董商靳伯声收藏。</p><p class="ql-block"> 之后,被靳伯声弟弟卖给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1953年划拨给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为何《千里江山图》真迹见者寡</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应该不是最高的。《洛神赋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这九幅,似乎都比它名声显赫。这其中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幅画是典型的“金屋藏娇”,极少与世人见面。</p><p class="ql-block"> 据故宫博物院介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只公开展出过四次。即使故宫博物馆的专家,见到该画真迹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千里江山图》如此低调,深藏不露呢?这里面有一个令人尴尬的原因:原来,青绿山水画是一种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所以王希孟在创作该画时,用的石青、石绿颜料居多,而且数度涂抹,重彩堆积。历经千年,难免疏松,只要打开画卷,这种矿物质颜料就不由自主的脱落一层,画作原貌也就会损伤一些。所以每打开一次,故宫博物院就心痛一次。该画在漫长时间里一直没做修裱,也是基于这个考虑。</p><p class="ql-block"> 这么一说,您明白了吧!一句话,少展览,少折腾,就是为了尽可能保护这幅特殊的千年古画少受损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结局</b></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这位天才画家,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再无音讯,也未有任何历史记述,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p><p class="ql-block"> 蔡京题跋证实了该画为希孟其人所作,但具体姓什么并未涉及,清初著名文学家、藏书家梁清标的标签及著名收藏家、画家、官员宋荦的 《论画绝句》 中进一步证实了希孟姓 “ 王” 。 宋诗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附注云: 希孟天姿高妙, 得徽宗密传, 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 年二十余, 其遗迹只此耳…… 。</span></p><p class="ql-block">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英年早逝了呢?坊间流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完成了《千里江山图》后,对皇上的奢华风气十分不满,直言进谏无效,便又绘出了一幅《千里饿殍图》,宋徽宗看后大怒,一把火将画烧了,赐死了他。</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种就是传说他先天不足,身体羸弱,积劳成疾,天妒奇才,未尽天年而早逝。</p><p class="ql-block"> 总之,王希孟的死是一个千古之谜,在这个历史谜团未解开之前,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就是这个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