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这是北方人的叫法。在南方,叫法则因地而异:广州人把它叫公仔书,武汉人把它叫伢伢书或娃娃书;浙江人的叫法最奇葩,把它叫菩萨书,我至今没想明白,连环画是怎么跟菩萨联系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 像我这个岁数的人,大概都跟小人书有过一段不解之缘。我的童年是小人书伴随着我长大的。我的不少历史知识、文学常识的最初获得,都源于小人书;小人书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六岁那年,被父母送到外婆家去寄养。没过多久,我便和这个大杂院的孩子们混熟了。夏天的晚上,我跟着小伙伴到胡同东口的一座寺庙里玩捉迷藏。</p><p class="ql-block"> 寺庙叫天后宫,我们叫它娘娘庙。两进深的大院子,前后两座高大的神殿,两侧是厅堂廊庑。晚上,所有的建筑物都关了门,只有寺庙的大门是常年敞开着的。院子里灯光昏暗,树影婆娑,正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为了逃避小伙伴的追杀,我从寺庙里溜了出来。本想跑回家,让他们“永远”找不到我,却发现黑黢黢的老街上有一团昏黄的灯光。我跑过去一看,嚄,是小人书铺!我喜出望外,便一头扎进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间逼仄的临街铺子,夹在几间已经打烊的卖香火供品的店铺中间,很不起眼儿。铺子三面是墙,临街的一面是门,卸下门板恰是屋宽。屋子窄长,像一条小巷,里面挤了半屋子人,有小孩,也有大人,都蜷坐在两边低矮的条凳上看小人书,很安静,自得其乐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屋子的尽里头横着一张条桌,桌后面,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正襟危坐,无所事事地守候着时间。在他身后有一个书架,一层层、密麻麻的摆满了小人书。书架和侧墙之间挂着一道粗布门帘,把铺子隔出来一个私密空间。后来我才知道,里面除了一张供书铺老板休息的板床外,还有一个大书架也摆满了书,摆不下的就干脆堆在屋角的地上。书铺老板姓陈,外乡人。</p><p class="ql-block"> 小人书的封面被撕了下来,作为租书客查找图书的索引,都贴在进门的几块门板的背面和两侧的墙壁上。看着满屋子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的小人书封面,我像走进了藏宝山洞似的,眼花缭乱,兴奋异常。那个晚上我回到家,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就是小人书的封面,幻变成无数小精灵,在我的脑子里翩翩飞舞,上蹿不跳。翌日一早,我从外婆那里讨来几个小钱,飞奔到书铺,租了几本小人书便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从此,我成了这家书铺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 三岁时父亲教我识字,在发现这个书铺之前,我已经半读半猜地可以看一些简单的儿童读物了,正处于无书可读的饥渴中。我几乎天天往书铺跑,起初向外婆讨小钱,她还满足我,架不住时间一长,她就向母亲告了我的状,后来财路便断了。</p><p class="ql-block"> 在没钱的日子里,我还是每天到书铺去,哪怕在那儿站一会儿也好,不去心里就空落落的,不踏实。人在困境中会激发出潜能来。开始,我坐在别人身边蹭书看。尽管我向他们以目示好,但得到的回应并不友善,他们不是把书翻得贼快,就是索性把书合上,我只好悻悻离开。蹭书成功后来发生在一些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身上,我凭借自己识几个字的优势,表示可以给他们读书上的字,进而反客为主,把书拿到自己手里,给他们讲读书上的故事;碰上有钱的主儿,我还怂恿人家租几本自己想看的书。这种他出钱我出力,各得其所,互利共赢的做法,成了帮助我“脱贫”的良策,直到我上了小学情况才有了改变。</p><p class="ql-block"> 上学后,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外婆终于同意我到外面去吃早点了。这样,我每天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后来又放权给我自己去买文具,我还有了支配“大额”资金的机会。我把节俭下来的钱都预交给书铺的陈老板,保证专款专用。大概是我对读书的痴迷打动了他,渐渐的,他不再可丁可卯地计较我的租金,总会多送几本书给我看。有一次,我又向他预交租金,陈老板说:“回回还要记账,太麻烦了,不收你的钱了……”我一听就慌了。他看出了我的心情,解释道:“我不收你的钱了,你随便看吧!”从此,我成了这家书铺唯一的免费读者。为了报答陈老板的恩惠,只要有点空闲,我就主动去帮助他修补破损的旧书,给新书撕封面,包书皮等。</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加上人们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阅读纯文字读物有困难,而小人书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就深为群众喜闻乐见,更是少年儿童的挚爱。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我都是先接触了小人书,产生兴趣后才阅读了原著的。还有《隋唐英雄传》、《封神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将》这些历史小说,我也是先看了小人书,了解了大概,后来才找来原著阅读。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神笔马良等,以及许多成语故事,都要拜小人书所赐。我还从小人书里最先接触了外国文学,如《安徒生童话》、《基督山伯爵》、《牛虻》、《多瑙河之波》,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1918》等。那时候我很少进电影院,但许多英雄题材的励志电影,我都从电影版小人书中看到了,如《赵一曼》、《鸡毛信》、《三毛流浪记》、《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小人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文学知识,还培养了我的绘画兴趣。虽然那时的小人书没有彩色的,但出自程十发、刘继卣、贺友直笔下的毛笔画,出自华三川笔下的钢笔画,常常令我爱不释手。另外,还有一些利用水墨、铅笔、木刻等形式绘制的小人书,也使我印象深刻,可惜我忘记了这些画家的名字。可以说,童年时期的这段阅读经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许多美好的种子,为我今后分辨好与坏、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奠定了认知基础,也养成了我终生阅读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中学,离开了外婆家,也告别了陈老板和他的书铺。我心里的种种不舍不知该怎么说,便买了一把小剪刀、一把裁纸刀,一瓶香浆糊送去给陈老板。“往后,我不能再来帮您修补小人书了,我要走了……”我说,声音有点哽咽。陈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考上中学了,好事!好好读书。”我点点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陈老板,文化大革命时,听说陈老板因历史问题受到了冲击,抄家时抄出的一个银行存折,上面有上千元的存款,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他的小人书铺也关门歇业了。对他的遭遇,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始终忘不掉他。他不是我的恩师,却对我有着启蒙之恩。“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每当想起刘禹锡的这两句诗,我就情不自禁会想起陈老板,想起那个陪伴我七年的小人书铺。</p> <p class="ql-block">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谨向作者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