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过渡语艺术(李思玥)

婷婷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中师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 李思玥</div>【摘 要】语文教学中设计精彩的过渡语,可以使一堂课的每个环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讲课者发挥得有如行云流水,而听课者会觉得这节课浑然天成。大凡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本文从过渡语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式两个角度浅谈语文教学的过渡艺术。<br>【关键词】语文教学;原则;方式;<div><br>“过渡”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谓“过渡”,即在课堂教学中用相关且适当的语句连接两个不同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课堂中的“过渡”教学是架起各个教学环节的桥梁,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合理使用“过渡语”,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br>(一)过渡原则<br>1、精确简洁<br>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这些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过渡语则是串联各个环节的重要媒介,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语言不够简洁,拖泥带水,势必会影响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的过渡语要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力求简洁有效地传达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br>2、重点突出<br>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服务的,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纽带的过渡语的设计更不能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应时刻紧扣课文的重难点。过渡语只有重点突出,才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巧妙的过渡语言穿针引线,将教学的不同环节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天衣无缝,既使教学的一个个环节得到突出、强调,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舒展;既能使教学步步深入,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br>3、激情澎湃<br>教师在设计过渡语时,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内容、基调,用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整堂课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用情感真挚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控整个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该激昂时,应高昂激越,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应慷慨陈情,为之动容;该委婉时,应细雨霏霏,使人感怀。<br>(二)过渡方式<br> 1、新知旧连,自然过渡<br> 新知旧连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过渡方式,即以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引申或深化,从而提出另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复习旧知识时,应当注意复习方法的使用,并能巧妙地将其与所教的新知识相联系,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实际上,以旧换新的过渡方式符合心理学上所说的教学正迁移。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并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根据不同单元和单元中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系科学编排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利用正迁移的理论,在复习旧知识时设计适当的导语引领学生进入新的教学环节。如本节课所讲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联系之前所学的《祝福》,教师可以从文章体裁的角度入手,设计如下导语:“我们上节课学的是《祝福》一文,体裁是小说,那么大家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今天所学的《林黛玉进贾府》同样是小说,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这篇文章呢?”这样的导语使得学生产生了很强的求知欲,纷纷投入到学习当中,探索旧知识带给新知识的启示,为课堂的成功奠定了基础。<br>2、巧设疑问,拓展思维<br> 语文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包含古今中外很多不同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且涉及各种不同的题材,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和写作方法,能够分析不同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感受它们的意境。也正是由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众多,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联系,包括时间上的纵向联系,内容上的横向联系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将教材中的众多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既要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又要做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形成良好的过渡作用。其中设置疑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过渡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为例,其中一段描写的是林教头买酒回来后的情景,教师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让你自己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如何安排下面的情节呢?”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同学的想法都比较单一,随后教师让学生朗读剩下的课文,学生发现作者施耐庵机智、巧妙地处理了后面的情节,做了很多铺垫,让后面的情节发生的那么顺理成章。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br> 3、梳理线索,巧妙过渡<br>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当处理好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好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工作,使得教学环节科学、严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高效学习。所以在“过渡”教学的环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针对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存在的线索完整而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顺着线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养成边学边思考的好习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鲁迅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课文主要描写作者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情景。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从两个不同情景的切换引出过渡,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具体方法,体会鲁迅先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感。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作者呈现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活泼有趣的图景,也反应出了作者的欢乐心情。然而,读书的时候需要离开自己的百草园转而进入三味书屋学习,从对其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br> 4、拢好缰绳,结语过渡<br>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参与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的课堂讨论环节都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有些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不少学生讨论时过于激动,有的甚至和与自己观点有分歧的同学争吵起来,教师一时无法控制。所以说,教师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要注意好度,既要让学生时刻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又要及时拢好缰绳,控制教学场面。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总结时要注意结语的使用,帮助学生得到新的启示。例如《祝福》的教学进入末尾时,教师巧妙地进行课堂总结:在学习完这一课后,同学们是否可以从祥林嫂的身上看到当时那冷漠、麻木的旧社会,鲁迅先生的写作主旨不仅是抨击当时旧社会的落后,更是呼吁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封建思想的禁锢,从中解放出来。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仍然很大,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就应该学会担负起身上的历史使命。这样的结语不仅总结了教学内容,更能有效引发学生思考,优化教学效果。<br>总之,合理利用教学的过渡环节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为语文教学添加一丝魅力。过渡语是体现教师智慧的凭证,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为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思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br>[参考文献]<br>[1]沈习将.过渡语,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艺术[J].现代语文,2015,12,68-69.<br>[2]徐娟.过渡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J],读与写杂志. 第12卷第 2 期 .2015.2.187<br>[3]康桂荣.小学语文教学中过渡语的设置方式[J].神州教育.123</div>

教学

过渡

学生

课堂教学

教师

课堂

语文

环节

百草园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