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滴水岩古道

坐看云起

<p>出茅坪镇场沿黄瓮线南行数里,地曰隘头。虽自小即知“隘头”,但以前没见过人书写,亦未想过,今猜,应不可能是“爱头”,或者“艾头”尚可——艾氏人家所居处。不过,近几次过其处,又见如要去白石坝,无论旧道走滴水岩,新道走黄瓮线,总得穿越似如关隘的山坳,所以觉得“隘头”或更贴切。</p><p>我们此次专为走滴水岩。在隘头黄瓮线上即可远望滴水岩山口。青山剪夹,云天在外。</p> <p>在外的云天下最近处,即茅坪镇白石坝,过白石坝,则石莲境。据言,白石坝久前称野猪窝,或孙氏先祖避乱居此始更名白石坝。</p><p>白石坝四围皆山,唯南端一峡谷陡降而去,峡谷即庞家洞。黄瓮线依峡开山而下。有长者言之凿凿黄瓮线最早筑于民国三十一年,改建于1966年。</p><p>白石坝西南数峰并列如屏,屏间白石赫然,如镜照坝。或正因此而让古人灵感,遂命其名。</p> <p>我们驻车白石坝,回身向滴水岩。黄瓮线未开之前,虽开而汽车稀少之前,白石坝去茅坪去高台去湄潭;白石坝以南的黄莲坝、地理坝、九坝乃至从袁家渡(今沿江渡)渡乌江而来的人要去茅坪去高台去湄潭,应是必走滴水岩无疑。</p> <p>滴水岩今仍存古道。</p> <p>古人尚言“远芳侵古道”,时移事易,前人辛苦开辟,千踏万踏走出的路,总难免荒废而为“远芳”所侵。最近一二十年中国乡村公路大幅猛增,不知山乡间已有多少古道幻化为水泥柏油,亦不知有多少像滴水岩这样,只留给草树渐侵。</p> <p>那些升华为了水泥柏油的路段,正日日美好着人们的生活,正如一脉脉血管,催生着滋养着我们走向未来的梦想。</p><p>滴水岩这样被弃置的古道,它们曾经载动了历史或许千年百年。祖先走过,父辈走过,多少山乡掌故,多少历史风云,赖其演绎,始至今日。</p> <p>今日,滴水岩的古道,被弃置了的路,如果你有心,它一定是动人的博物馆。</p><p>道上的每一块每一墩每一砣石头,都是浸透了岁月风雨世事沧桑的有故事的精灵。</p> <p>它们有的是成群的嵌在地上而成路。无论怎么嵌的,终被世世代代的行者踏成你若有心它则有纹有形有思想的图画,难免不唤醒你蕴于深处的情采。</p> <p>它们有的是一整块铺在地上而成路。山路节节而高,它们则级级成阶,无论行者上前一步还是退后一步,经历,即自为层次。</p> <p>它们有的是辟路者斧劈钎凿山岩而成路。于是路为一块整石,浑然厚然,踏之坦然,行者不会惧其外草乱木悬临崖千仞,更会敬其内斧痕钎迹璧立直刚。</p> <p>它们有的来本天然,开路者顺势而为,藉天而用,千百年千万只脚踏过,石头们有了恭顺与谦卑,但仍保留不屈的顽劣,向天地无言申诉我本山石。</p> <p>这些精灵,千万只脚,人的脚、牛马的脚,各种行走的生灵的脚踩踏千年百年,有的已光滑如镜,但你触目却又总自带包浆;有的已身裂无数,但每一份仍默默沉伏,各自为占各自担当。</p> <p>当然,任一块铺路的石头都会是这样,何必单言滴水岩的石头,何必单言滴水岩的路?</p> <p>行走滴水岩的路,在这个博物馆中徜徉,有我童年的回忆,相信也有你的。无须西风瘦马,亦无须青石向晚,只一驻足,自温婉在怀。</p> <p>行走滴水岩的路,在这个博物馆中徜徉,有企望过往的神秘。谁挑了盐由此去,谁卖了茶自此回?谁曾在此游子,谁曾在此归人?有多少人背向深远的昨天,有多少人迎面烂漫的今日?</p> <p>行走滴水岩的路,在这个博物馆中徜徉,有山野间淳朴又自然的奇趣。山路婉转,且行且喜悦。林木萧森,窥谷而流连;水石相浸,怀垒而生烟。好风好鸟,龙吟细细,蝉韵悠悠;会声会色,蹇途漫漫,芳心采采。</p> <p>行走滴水岩的路,行古道如禅房花木间,行今日蓝田日暖象外环中。</p> <p>茅坪滴水岩,在茅坪镇隘头与白石坝之间。其存古道约两公里,但如去行走,须考虑爬山下山,应多预留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