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题一课堂----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暨核心素养培育研讨会

启航16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光正好,学习正在路上。4月10日,我们来到美丽的鲍山学校,参加为期两天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暨核心素养培育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天的报告由两场展示课及专题讲座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由浙江数学特级教师—郑永杰老师带来的展示课《折叠直角三角形引发的思考》和专题报告《初中数学解题变题编题的实践研究》组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郑老师的课从折叠直角三角形入手,折出新的直角三角形(直角模型),获得折纸的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展示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现结论,从而注意归类归纳,提升总结,得出用“中垂线”和“角平分线”折叠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这个结论得出后,郑老师让学生自己“编题”,为折叠后的图形赋值,提出解直角三角形等问题并解决。基本上是借助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模型,解得线段长度和角度,回归了研究几何问题的两个纬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堂课设计的难度不大,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编写者和编题者的意图。这类开放性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基于已有知识基础的自然生长,力求寻找折叠本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也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问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师生第一次见面略显陌生,学生素质的确还不错,该有的结论都出现了,只是没有大声,大胆,大方说出来而已。如果由学生说出结论,这种引导下的自然生成或许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报告阶段,印象最深刻的是角含半角模型的“逆用”,第一次听说,也第一次感受半角模型的千变万化。编题的前提是会解题,解题包括解题教学,解题训练。比如,一题一课(涉及环节包括: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何联系,建构了什么模型?等)问题的研究由浅入深,探究其发展规律(比如讲到的K型图,从全等到相似,再到函数角度研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郑老师的常态课堂充满了问题研究意识,题目编写意识,母题研究意识,模型研究意识,变式研究意识,深入研究意识,寻根本源意识,板书设计意识……以及随处可见大数学思想:一般到特殊,方程思想,几何语言的规范表达,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这也都是我们需要借鉴到自己课堂上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课本是万题之本,改编是编题的常见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四,试卷失分分析表是调查学情的必备工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五,匠心独具,做个称职的教书匠也不容易。做教师的,其实就好像是一个工匠在打磨一个个工艺品。如果工匠手艺一般,虽说打磨出来的制品也会有人欣赏,但却并不能称得上是精品。”所谓教师的“匠心”,其实很简单,“这颗简单的心就是对教育的热爱,打心底里的热爱,然后倒空心灵,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去体会教育,发现教育之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更重要的或许是在她获得无数“荣誉”后的坦然,依然活跃于全国各地,立足于一线课堂,并且激情澎湃。这和美霞老师很像呢。专家随着经验充盈后,一般都乐于作报告,鲜于走进课堂。郑老师之所以敢于亮剑,就在于她的不间断的思考与实践!总体上的感受,郑老师无论是课还是经验分享都务实,接地气,立足于一线教师。给我或我们的指导就是---一定要做研究型的教师,这是我们成为教坛常青树的本源动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批先进教研组长—章晓东校长为我们带来了《让全等三角形插上隐形的翅膀》的展示课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专题复习课教学专题报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校长主要系统讲述了专题复习课教学的设计,专题复习课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认知的深化和提高。通过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并学会系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方法的渗透和体验,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题)一课”式的专题复习课,就是要让学生把曾经习得的零散的知识点,方法点进行整理归纳,从一个基本图形(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出发,将平时相对独立的核心知识点通过变式教学连成线、融成面、合成体,把复习课的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再认识过程,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理解数学,激活思维,生长智慧,进一步掌握、理解﹑领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章校长的课堂设计对学情的把握精准,能够看到学生的生长点。同样的专题复习课在不同的班级上,有时效果会大相径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情不同而导致的效果不同。设计得简单,可能在基础一般的班级效果较好,在基础好的班级对学生就没有挑战性,达不到应有效果;设计得复杂,基础一般的班级大多数学生在旁听,基础好的班级则演绎得较精彩。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那教师如何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地把握学情,从而精心预设生长点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在自己熟悉的班级上课还是借班上课,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学情诊断与预设。其次,根据学情进行有效设计的策略则是“起点低,步子紧,落点高”。“起点低”就是备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把问题设计的逻辑起点定位在最后十名学生的知识起点上,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找到知识的“固着点"(基本图形、基本问题、基本方法);“步子紧"就是小步子快进式的变式教学,分层递进,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变式图形);“落点高”是拓展延伸,让学生逐步体悟数学思想与方法论(回归基本方法)。通过这样的变式教学的设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恩今天的培训,两位名师的精彩课堂呈现和报告让我学会了如何教书,同时张老师和刘老师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边听边记边思考。愿我们都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可爱😊</p>

学生

数学

班级

课堂

复习

变式

学情

教学

知识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