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路上——赴徐州学习感悟

范敬祥

4月16-18日,我和同事一起来到江苏徐州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基于统编语文教材下的”启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出发前,我在和同事们交流中提到一个话题——为什么要出来学习?是因为出了问题,起码是因为不够优秀才要出来的,否则,我们就不用去学他们,而是他们来学习我们了。<br> 外出学习和读书的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读书可以是无功利的,但是学习一定是带着目的的——这次走出去当然也是为了带回来。这次,我们要带回去什么?只有到了现场,听过、看过之后才能明晓。<br> 任何的教学观摩或者展评活动其实都是业界的小范围狂欢。这样的观摩活动对小语教育圈外的人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但对我们来说却举足轻重。这个过程会给我们看见、看清的机会,我们可以看见当下业界最前沿;我们还看见自己,由这样的观摩课,看见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力、教学机智、学情把控力……);我们看见自己的学生,现场的这一个个小生命是和我的学生一样的,从他们的表现,我们又看到自己的学生。<br> 4月17日上午,孙双金、戴建荣、赵志祥三位老师执教了研讨课。三节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名家当然是名家,举重若轻、行云流水、风趣幽默、朴素典雅……正是因为轻松幽默的课堂风格,才使得观课老师不时发来笑声。但是,笑过之后,我又陷入思考……<br> 我在想,这些名家的课哪些环节是真才实学,哪些是在博人眼球。判断这一点,有且仅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一看学生学会了什么,一节课过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站在这个意义上讲,我比较喜欢孙双金老师的课。学生在这节课中读到了以前、读到了现在;读到了诗人,读到了自己;读懂了古诗,读懂了生活。能够穿越时空,让送别文化走进孩子的心,这样的课无疑是值得赞扬的。古诗教学要交出古诗的味道,这种味道承载着文化。当旋律响起,孙老师带着孩子深情地唱起《芙蓉楼送辛渐》,整节课来到高潮,诗歌的本质被演绎到极致。谈到文化,不得不讲戴建荣老师的《小池》。戴老师也是想站在文化的视角引领孩子走进“池”文化,但是很可惜,从形式到内容,这帮二年级的小豆子们都承载不起。从形式而言,戴老师是想用“吟诵”带领孩子走进平仄。可是从孩子的反应来看,他们是不买账的。其实,我们老师也是很难买帐的,因为吟诵这种“阳春白雪”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只是笑笑罢了。这让我想起自己多年前曾经听过他讲过的类似的一节课,那节课上,他带领孩子吟诵了汉乐府《江南》和先秦民歌《击壤歌》。整堂课热闹无比。我作了实录整理,我甚至回去上了还原课,但是我后来反思:这节课之后呢?我给孩子带来了什么?至于赵志祥老师,一节《自相矛盾》让他的天籁般的胸腔共鸣音燃炸整个会场,赵老师也大概非常陶醉于他的声音。但是,恰恰是他的声音(确切地将是“拿腔拿调”)消解了一节课本来的价值。这声音让他的课不真实,玄乎其选、神乎其神,学生也就会云里雾里。<br> 当然,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因为没有一节课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只是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解读罢了。这次活动让我进一步认识到:<br> 一、平时怎样做人就会怎样上课,平时怎样说话上课就要怎样说话。都说“文如其人”,其实课也如其人。做人(尤其当老师)要实实在在的,上课更要实实在在的。一个老师只要听过某一名家的两节以上的课,就会发现一些共通的东西(课堂教学风格是最明显的),比如他的教学主张。平时怎样说话上课就怎样说话,这一点很重要。语言是需要渲染的,但是不能太过,过犹不及,就会哗众取宠。<br> 二、多上一些自己设计的课。这句话一点也不矛盾。有多少老师多长时间没有上过自己设计的课了?大部分都是东拼西凑的,都是浮于表面的。一个学期若能够精心打磨两节自己设计的课,这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br>  三、继续广泛涉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漫说小细节,就是当下语文教学的大方向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只有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深入思考,才能把住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脉搏,不至于掉队。涉猎不只是看,它是为正确的思考提供素材,给科学的实践提供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