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万里永相随……

伊敏露天矿——王轶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永志不负的巾帼工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王轶群</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一排排淡黄色的载重汽车装满煤炭后与电铲“告别”,在椭圆形的露天坑下平稳有序地缓缓开出,即刻爬上高昂挺立的煤台,充实着那山一样的煤堆……一列蓄势待发的火车拖着六十余节充足富裕的车箱,昂首阔步地向前奔去,一阵阵初冬的凉风,吹生了车面上的煤灰,吹来了两侧铁轨上的“音籁”……一股清洌可鉴的地下水,轻抚着5000米的大口管道,潺潺地投入母亲的怀抱,同伊敏河畔逍遥地流向远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这便是伊敏矿区早期建设的场景,在新阳推开的阴霾下,在河水晕皱的温风中,在壮美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创业者为我们勾勒的一副宏伟蓝图!提起早期建设者,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管理干部、想到日夜坚守,无坚不摧的工程技术人员、想起那些身强力壮,神采奕奕的电铲、汽车司机。但是在那时,却有一批鲜为人知的疏干女工,她们将自己的一片深情留给了这片煤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如今在59岁高龄职工甘雨福老先生的描述中了解到:1983年初,以格日勒玛为代表的20余位女工从五湖四海奔赴集聚到露天矿来,为了开展泥岩承载力的试验,她们成为了第一批疏干女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创业初期哪有平坦的路可走,但滔滔岁月长河中,并不能抹去她们奋斗过的足迹。1984年初,露天矿首采区正式投入建设,二月伊始,疏干女工们马不停蹄地投入战场:亲自动手安装泵房。这次的任务理应交给男工们来完成,但女工们毫不示弱,她们的初心便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出一个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可面对钉房脊这样的考验,可着实为她们出了一道难题……这时达翰尔族的苏福绍主动站了出来,在南屯长大的她打小性格开朗,力量出众,干起活来总是井井有条,得心应手。在她的带动下,不管是钉房脊,还是钉板扇,所有困难在女工们众志成城的干劲中,持之以恒的决心下迎刃而解。“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最终女工们在计划时间内安装好了十三个板房,为后续排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轰轰烈烈是一种活法,浑浑噩噩又是一种活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在忙于工作,那么工作中的成就便决定了人生的高度。要想人生活的出彩,就是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立足岗位,铸就平凡世界上不平凡的人生辉煌!据疏干老党员于海同志的描述中了解到:1984年4月,伊敏突然遭遇强降雪天气,气温骤降,早晨七点半的通勤车走到一农场便陷入雪中无法行驶……李会娟和徐立影两位女工望着车外的皑皑白雪,心急如焚,因为她们每日要按时取回前一晚的流量数据,于是两人在短暂的商议过后,一同下车拉荒向实验坑走去。雪虐风饕的环境下让前方的视野变得格外模糊,两个人穿着皮袄,在接近零下三十度的极风天气中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但好歹总算赶到了现场,也来不及喘口气,喝一杯热乎水,两位女工便分头去观测孔取数据。可就在这时,徐立影在9号泵房附近,不小心将一条腿迈进废井孔里,体力消耗殆尽的她只能趴在雪地里等待救援,多亏前一晚值班的齐红在巡视中发现,赶忙跑到跟前又拖又拽,才得以将其解救。这一天李会娟、徐立影两位女工在风雪中往返近十公里,目的就是为了把所有观测孔的数据带回总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回首来路,是“比铁还硬,比刚还强”的团结之力,才能赋予她们攻坚克难的勇毅,才能创造出“人心齐,泰山移”的奇迹!疏干车间刚刚成立不久,泉流湖上游的冰雪融化,导致水流量剧增,严重威胁到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然而我们的疏干女工既没有掩饰回避,视而不见;也没有惊慌失措,乱了阵脚。她们面对急流险滩,主动作为,当年的女工因为不能穿水叉施工,所以她们咬紧牙关挖了一条一米深,两米宽,长3000米的排水沟,把融化的雪水导向人泉流湖中,雪水自然乖巧地从水沟里乖乖留走,保证了露天矿的安全生产。然而半年后,又是一场腥风血雨打乱了工作的宁静,1985年5月2日,露天坑内突然发生火灾,转眼间采场烧成一片火海。当时坑下工作的电铲、75B、贝拉斯相继安全撤出火区,只有挖掘超前坑的01号油铲被火势困住,当晚值班的女工格日勒玛、李会娟收到消息后,立即找来潜水泵和胶管跑到现场,寻找火势微弱的地方插空跑进包围圈,拼命守护着这台油铲!经过一天一夜工作人员的现场扑救,火势才得以熄灭,这时走进包围圈中只见两位女工:她们的头发被烧焦,脖子上也被烫出了水泡,但是她们的双手依然紧紧地护住油铲的关键部位……在后来,每每想到那些舍生忘死的女工,想起那些浩然慷慨的义举,都在无时不刻地提醒世人:永志不忘,切莫辜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匠心便是在精益求精中磨炼耐心,在重复枯燥的工作中修行。“巨匠”的产品之所以极致完美,是其高于常人的一丝不苟和多于常人的精雕细琢!随着露天矿的发展,女工们的工作条件凭借她们的“匠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1990年初,张凤兰带领女工每日抬着10米长的四寸钢管,上坎、过沟、下坑,历时半年将泵房进行了全新的改造。自治区和呼盟五四三活动检查团的同志们看到泵房内整洁干净,房外鲜花争芳斗艳,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疏干女工真是好样儿的!”那时的女工虽不能在生产一线指挥管理,但她们自然有她们的长处,即使环境艰苦,她们依然能通过双手建立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工作环境,自己也能乐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执着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当年的女工们刚进入泵房时,大都豆蔻年华,如今为人母已多年有余,在她们的努力下,疏干以来共排水6000万平方米,取得了几十万个观测数据,为露天矿疏干理论的支撑做出了优异的贡献。一枝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常用“花”来形容女人,但疏干女工不仅有花样的风采,更有绿叶一样默默奉献的质朴情怀!她们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矿山,把一片深情留在了煤海,愿她们莫忘建设泵房苦,早戴红花报春晖!</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