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路的记忆:都市里的“周庄”

文章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视频(见附件)。视频记录了90年代初,上海虹口区嘉兴路的原始风貌,很有纪念价值。十分珍贵。 <h5><b>附件:《原嘉兴路》小视频。</b></h5> <p class="ql-block">嘉兴路59弄《三德坊》是我的出生,上学,成长的地方,已于2001年动迁拆除。时过境迁,逝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但人的记忆是永远的。凭记忆可以追寻更久远的事情,特别是儿时的记忆更加真诚。现在,我脑海里还残存一些关于过去嘉兴路的记忆碎片。<br></p> 据记载,上海虹口区嘉兴路始筑于1904年。得益于当时虹口的纵横交错的河流水系,水陆交通发达便利。嘉兴路一带是虹口港的腹地。嘉兴路桥曾经是黄浦江进入吴淞江(苏州河)的入口处,被称为黄浦口。吴淞江的三条支流水(俞泾浦,沙泾港,虹口港)在此处交汇。(见上图红圆圈内)。所以有专家称:“上海源于虹口,虹口源于嘉兴路”。此结论是否有点偏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嘉兴路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曾经有过足够的辉煌和贡献。 <h5><b>《上海交通地图》1992年版</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兴路是一条很不显眼的小马路,很短,长约200米,弯曲呈S形。马路一头与吴淞路交界,另一头与小河边的九龙路交界。并通过"嘉兴路桥″,与东嘉兴路相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嘉兴路59弄(三德坊)B1号。位于“三德坊”最后一排石库门房子,左边第二幢。(见上图的“红色虚线框”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忆中,嘉兴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显赫的达官贵人,没有值得纪念的历史建筑,没有名人旧居(故居)。马路两边基本上是民居,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弄堂房子。马路北侧有好几条弄堂:三德坊、永富里、寿德里、克俭里、德明里、普益里,等等。南侧有:德馨里、南克剑里。整条嘉兴路属于平民市井街区,大都是寻常百姓人家。</p> <h5><b style="">嘉兴路59弄(三德坊)弄堂口。</b></h5> <h5><b style="">嘉兴路35弄(永富里)弄堂口。</b></h5> <h5><b style="">吴淞路652弄(克俭里)弄堂口(箭头指向)。</b><i></i></h5> <h5><b style="">吴淞路670弄(寿德里)弄堂口(箭头指向)。</b></h5><h5><b style="">左侧是“寿德里”,右侧是“克俭里”,小巷正前方是“三德坊”。我们戏称,此小巷是“三德坊”的后弄堂。</b></h5> <h5></h5><h5><b>嘉兴路35弄(永富里)主巷。<br></b><b>左侧是“永富里”。右侧是“三德坊”A1号。主巷正面房子是“永富里”19号。主巷右转,是“永富里”20号,“三德坊”A1号(后门)和B1号(后门)。</b></h5> <h5></h5><h5><b style="">这是“三德坊”倒数第二条横弄堂的“拱门”。<br></b></h5><h5><b style="">左侧是7号前门,右侧是21号后门。拱门的“铁栅栏”已经拆除,“三德坊”与“永富里”相通了。</b></h5> 我记得,1958年大炼钢铁。拆除了各弄堂道路之间的“铁栅栏”和部分隔离围墙。各弄堂连成一片,道路也变得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大大方便居民的生活出行。从此,我家B1号(后门)与“永富里”19号和20号相邻,面对面相望。<div><br><div>“永富里”19号,是一家公私合营的小工厂,门口挂牌《地方国营勤业五金厂》。生产“木柄螺丝批”等五金工具。20号是一块空地(有一个篮球场大小),是小孩玩耍游戏的好地方。空地后面是一排平房,有人居住。</div><div><br></div><div>1958年的某一天,“五金厂”的工人,在这块“空地”上建起一座炼钢的“小高炉”。每天当钢水出炉时,我会站在我家亭子间的窗口边,朝窗外望去,看着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干活,看着熊熊烈焰的钢水流入一个特制的容器里。非常兴奋。后来“小高炉”拆除。五金厂的工人接着又在“空地”上,建造了一座二层楼的木头房子。二楼用作五金厂办公室,底楼是行人的通道。此房子一直使用到拆迁为止。</div></div> <h5><b style="">嘉兴路与吴淞路交界路口,转弯角处有几间小商店。</b></h5> 那时,嘉兴路冷冷清清,很少车辆。商店也寥寥无几。仅在与吴淞路交界的转弯角处,有几间门面不算大的小商店。有一间“水果店”,一间"酱油店",一间"食品店",一间"南货店",一间"煤球店",一间"烟纸店"。马路对面有一间"米店"。请不要小看这几家小店,在凭票供应的日子里,附近居民日常生活大部分必需品都可以从这些小店买到。附近弄堂的居民都戏称这些小店为"转弯角子"。一句"转弯角子买的"的戏语,其含义大家都会明白。那时生活本来就简单,"转弯角子"的小店陪伴我的家人几十年,给我们带来方便。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的浪潮将这些小店都一个个消失了。回想起来,还有点不舍得。 50年代,嘉兴路只有一条公交线路(55路)经过。所以,有时候我们外出,经常要歩行到乍浦路口乘车。乍浦路“恩德堂”门前,是14路电车终点总站。大约1958年前后,嘉兴路的两旁开始竖起了许多电线杆。接着,在空中架起了四条电缆线,穿过整条嘉兴路一直向前延伸。此后,14路电车从乍浦路口延伸,穿过嘉兴路,延长至临平北路。嘉兴路的“14路车站”离我家弄堂口不远。我们出行就方便多了。我还记得,14路电车延长线通车的那一天,几乎弄堂里的小孩都出来了,站在马路边等着,观望着。当第一辆电车出现在眼前时,大家都兴奋,雀跃。 我懂事时的记忆(50年代),嘉兴路桥是一座破烂不堪的木桥,桥的栏杆和桥面全是木头做的。桥面是一块块长方形木板拼接而成,也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多少路人的踩踏,汽车的碾压。桥面已严重磨损变形,桥面上板与板之间已被扯裂出很宽的缝隙。人过桥时,每走一步,桥面都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响,低头还可从桥面缝隙中见到清清的河水。偶尔有汽车经过,整座桥都会跟着晃动起来。那时我还小,很怕过嘉兴路桥,每次过桥都要大人背我过去。这个幼儿的记忆是很深刻的。如果要问我,嘉兴路这座木桥到底是什么时候变成水泥桥的?我反而不记得了。 我上小学(50年代),就读于九龙路“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每天上学,沿嘉兴路,到了嘉兴路桥边,右转,再沿着小河边(九龙路)继续走。从家到学校大约10分钟的路程。那时,马路几乎没有车辆,行人也少。治安很好,大人都放心让小孩独自上学。上学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没有大人的管束,自由自在地边走边玩。 那时,这条小河还是乡下进入市区的水上交通要道。涨潮时,小河水还算清清的,水流还算缓和。夏天,大胆的小孩从嘉兴路桥的栏杆上跳入小河取乐,游泳。此时桥栏杆前会站满围观的人群,有喝彩的,有叫骂的,很是热闹。<div><br></div><div>河面上不时有满载货物的机动船缓缓驶过,船尾喷着浓烟,并发出"突,突,突"的声响。有时还遇见大型风帆运输船,这巨大美丽的桅杆和风帆已早早卸下(市区桥洞太低过不了桅杆和风帆)。只看见船尾有几个人吃力地摇着橹桨,船慢慢前行。最好奇的是那些"家庭船",船形不大,船中间有个雨棚,好像一家子人都住在船的雨棚下面,船头和船尾可装载货物。在船上煮饭,还喂养鸡,猫,狗等。偶尔会听到几声船狗的叫声(那时上海极少听到狗叫声)。太有趣了,这时我会停下脚步多看几眼。</div> 上学路上(尤其是冬天早晨),我们经常会惊讶地看到嘉兴路桥面上站满了大堆围观的人群,人们都往桥洞里指指点点,并发出惋惜悲痛的感叹。还有水警人员在桥洞附近水面打捞着什么。原来船民们晚上在船上过夜,可能为了避寒挡风,不慎将船驶进桥洞里停泊。谁知半夜在船民熟睡之际,河水涨潮,船体浮起,卡在桥洞里动弹不得。人没有出事算是大幸了。我见过最严重的是整条船都翻转了,船底朝天了。是否有人丧命?不得而知。真的很惨! <h5><b style="">老照片:岸边一辆辆粪车准备卸货,装船,运往乡下。</b></h5> 上学有时会遇到尴尬的事:嘉兴路桥附近的小河边,有个运粪的“倒粪池”。每天早晨乡下的运粪船就会驶进小河,停靠在倒粪池下面的河面上。使用一根很粗很长的橡皮管,橡皮管一头接驳在“倒粪池”的接口上,另一头放入运粪船仓内。然后,一辆辆粪车,依次将粪水物倒入粪池……。遇到此情形,我们都会乖巧地绕道而行,走过嘉兴路桥,改走溧阳路上学。 <h5><b style="">老照片:“1933老场坊”,俗称“杀牛公司”</b>。</h5> <p class="ql-block">上学途中,经常可看见由一个人牵引着一大群牛,排列成一行长长的牛的队列。沿着嘉兴路,再转九龙路,向“1933老场坊“(俗称杀牛公司)的方向走去。这种牵拉牛的方式很独特:是用一根粗长绳,从第一头牛开始,每隔一段绳,就在牛角上打一个绳结。一头牛接着一头牛,形成一行长长的牛的队列。人只需牵拉着领头牛的牛鼻子绳,一整队列的牛就乖乖地向前走。</p> <div><br></div>有时候,我们还会看到小河上的乡下船,趁涨潮的时候运来几头牛。在码头边,几个人吃力地又拉又推,将一头头牛从船上牵拉到岸边,拉去宰杀。那时我们遇到"牛队"时,会停下脚步看一下。如果顺路也会跟着牛队一起走。听大人说,"牛知道自己快死了,会流眼泪的"。我注意观察了,但遗憾,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牛流眼泪。是不是我的观察力太差?不得而知。 小河边有好几个石阶码头,每个码头边都停靠了各式各样的运输船,工人们扛着货物,吃力地走在一条条窄窄的踏板上,从岸边到船之间上上下下忙碌着。小河边堆满了从船上卸下待运的货物。以建筑材料为多:砖瓦、沙堆、石灰等等,所以,我上学所见的大都是工人们的劳动,干得都是的搬上搬下的辛苦体力活。我开始体悟到劳动和劳动人们的艰辛。<br> 那时上学,边走边玩,所见所闻,对我很有教育意义。在小孩的眼里,街道、石库门房子、小河、船只、小桥等等,都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div><br></div><div>这样的老上海的民俗风情,现在再也看不到了。<br><div><br></div></div> <h5><b style="">百度地图:现在的嘉兴路(原东嘉兴路)和“嘉兴路桥”之间的距离,已相去甚远。</b></h5> <p class="ql-block">大约到了2001年,嘉兴路的变化更大了。启动"嘉兴路"的市政改造工程。嘉兴路北侧的石库门弄堂(三德坊、永富里、寿德里、克俭里、德明里、普益里等等)几乎全部被拆除。南侧的“南克俭里”和“德馨里”拆除了临街面的房子。这样,原来呈S型的“嘉兴路”被拉直,并向东拓宽,成为一条六车道的大马路。与四平路相连。这样,嘉兴路大大缩短,仅剩下100多米。干脆取消“嘉兴路”的名称,统一叫"四平路"。</p><p class="ql-block">从此,嘉兴路消失了。</p> <div><br></div>与此同时,在我家的原址上,建起新楼盘“国际明佳城”。2003年新楼盘开盘,售价为:8000元/平方米左右,当时我们拆迁户的补偿款仅3000元/平方米,很低!我的许多老邻居还是留恋嘉兴路,买回“国际明佳城”住房。到现在还算保值了。但也有人不舍得用这些补偿款,租房,那就完了。现在“国际明佳城”二手楼均价,10万元/平方米。太贵了。有一次,我偶然遇见一个老邻居。他不舍得用补偿款买房,真的亏大了。跟我说着说着就哭起来。很伤心,怪可怜的。我有时会想,这30多年的变化,有人欢喜,有人愁。世事难料啊!<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后记<br><br>原嘉兴路虽然消失了。但有趣的是,“嘉兴路”的名称,则送给了“东嘉兴路”。让东嘉兴路改名为"嘉兴路"。现在,新的嘉兴路继承了原嘉兴路的历史渊源,并发扬光大。特别是近几年,嘉兴路更是声名鹊起,成了旅游打卡的热点。许多新创意,新概念,正在不断花样翻新。有专家将"嘉兴路地区"给予新的定义:都市里的“周庄”。<br><br>笔者闻之,赞叹不已,太有创意了!<br><br>是啊!在上海的闹市区内,竟然存有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如此这般的奇景胜地。此乃虹口海派文化生态之福气。<br><br>现在的嘉兴路地区——都市里的“周庄”是啥模样?请欣赏以下图片: 左边是“溧阳路桥”。三条支流水(俞泾浦,沙泾港,虹口港)在此处交汇。 原嘉兴路人行道。路牌改为“四平路”。 <p class="ql-block">原嘉兴路改名为"四平路",但桥碑的名称,还保留原来的历史痕迹:嘉兴路桥。</p> 《瑞康里》石库门弄堂还在。但临街面的房子改造成这个样子。 1933老场坊(原上海工部局屠宰场) SNH48星梦剧院(原嘉兴电影院)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路290号(原嘉兴路巡捕房)</p> 三角地艺术园(原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 1913老洋行(原和记洋行) 1930鑫鑫创意园(原申新堆栈厂) 半岛湾文化创意园(原哈尔滨大楼) <p class="ql-block">上海音乐谷</p> 《哈尔滨路》二号桥 《哈尔滨路》二号桥夜景 (注:以上照片,视频均来自网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