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文物篇

吴老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五七”干校誓师大会现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69年11月江西省余江县刘垦农场召开大会,会场上方悬挂“热烈欢迎中国人民大学来我农场创办五七干校大会”,余江县刘垦农场领导和学校领导出席大会。主席台上左边是“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条幅和“走五七道路”的标语,右边是“沿着毛主席五七指示奋勇前进”的条幅和“做井冈山人”的标语,台口下方是“向中国人民大学五七战士学习致敬”的横幅,以连、排为单位的五七战士将毛主席画像摆放在主席台前,台上右侧长条椅子上坐着双方领导在听着激情四射的发言,这张半个世纪以前的珍贵照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父亲出身高,从1949年参加工作,他努力工作学习文化,1955年转入干部序列,1957年开始被戴上莫须有的帽子,差点被遣送到劳改农场改造,记得父亲是第一批赴江西干校的先遣人员,具体时间我不记不清了,当时我以为只是出差办事,没想到,几天后父亲单位的领导到家里通知我们做好离京准备,到江西省“五七”干校,很快父亲单位的人拉来几个仪器包装箱和几捆稻草绳,让我们收拾东西打包装箱,就这样母亲背着包袱拉着小妹,我跟随着母亲身后随着人流登上南下的绿皮火车,漫长的两天两夜终于到达了鹰潭火车站,在夜幕下的信江边了登上了去锦江镇的机帆船,天色大亮船靠岸边,我看到了父亲的身影,时间是1969年12月21日。那年我才14岁半。</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份是我离开江西“五七”干校回北京参加毕业分配整整50周年的日子,也是我连续工作50周年的日子(返聘6年)在这之前虽然回去过两次,但回想往事总有一种说不出感觉和冲动,挑粪尿素农场十余里,信江垂钓游泳戏水,雨季江水泛滥阁楼避难数日,徒步日行50里路寻找父亲的工地,批斗会誓死不低头的“臭老九”,冤屈的灵魂在地下哭泣等等景象还都在脑海里浮现,虽然我们父辈,“五七”人已有许多人离开了我们,但是作为“五七”人二代的我从未忘记那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这是我收藏的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铜质公章的照片,因收藏人拍摄效果不好,该公章从1969年11月至1972年8月有效期仅三年完成了它悲惨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中国文物收藏历史上“文革”时期的文物被视为近代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有许多的收藏爱好者热衷于收藏研究“文革”时期的文物,“五七”干校恰恰是发生在这个阶段上,所以我认为不能忽视这一时段的历史文物,例如建筑、文字、石刻、以及使用过的工具等物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篇美篇主要是从这个方面说说中国人民大学江西“五七”干校遗留下来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铜章轮廓全图,好像是手工制作非常粗糙。该公章有效期仅仅不过三年</p> <p class="ql-block">图为“五七”学员在打石场劳作的场面。背后的草房是“五七”干校指挥部。照片摄于1970年。</p><p class="ql-block">1968年文革期间突然刮起一股强劲的“五七”风暴,将“五七”干校吹遍中国大地,“五七”干校不是培养干部的学校,也不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是将大学堂里的教书先生下放到最落后最艰苦的农村让他们重新做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五七”干校下放到江西省鄱阳湖边的鲤鱼洲,一个血吸虫猖獗的地方,安营扎寨,安家落户,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虫斗。</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大学则来到自然环境稍好的江西省、余江县、刘垦农场建设“五七“干校,那里是一片荒芜的丘陵地带,虽然瘟神已去没了血吸虫,但没有房屋,没有电力,没有道路,没有设备,靠的是一千余人的“五七”学员的一双手两个肩膀平地建起生产基地,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该张照片是打石排的部分人员在第二采石场开采石料,他们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甩开膀子,在地表温度50度以上的恶劣环境中,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下开凿石头,第一步,用铁锤把石头按尺寸分割开,第二步,用钎子把石头凿刻出六个平面,第三步,是把石头从采石坑运送到建筑工地,可想而知劳动强度是多么大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为这是2016年10月我小妹重返干校时发现的石刻“人大五七干校、1969年11月29日”确认了干校成立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据学校有关部门统计1969年11月至1971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8批1583余名教职员工,480户家属来到江西省余江县刘垦农场人大“五七”干校(后称五七学校)开垦荒山丘陵,种植茶叶果树,搞基本建设,截止1972年底在近3年的时间,修公路5公里,采石头建房子,共建各类用房81栋,挖水渠,开荒630亩,橘园40亩,茶田150亩,饲养畜牧等。</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前面挑担子的人是文学院李永祜教授,书法家,它反映出当时五七学员艰苦劳动的场面。照片摄于1970年。</p><p class="ql-block">照片真实的记录了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打石排的人员,一帮舞文弄墨的“臭老九”在打石场开采石材的情景,地表温度50度,一副眼镜,光着膀子,带着草帽,脚穿军绿球鞋,二人用竹杠子将开采出百多斤重的石材抬出打石坑进行细加工,再拉到建筑工地盖房子。</p> <p class="ql-block">图为李永祜教授,宁玉山教授等打石排部分人员在水晶宫前留影,除两名职工子弟外,大部为学校顶尖教授,这也是我收集到的唯一一张比较清晰完整水晶宫原始照片。</p><p class="ql-block">水晶宫是“五七”干校单体最大的建筑,也是干校学员最经典的作品,是知识分子劳动者的骄傲和自豪,他们利用废弃的采石坑设计修建而成的半地下大型建筑,它长约36米,宽16米,高3米,它是在采石场的坑沿上砌成高出地面四层石头墙体,屋顶使用人字梁,一层油毡一层瓦,因内部空间高,又是半地下建筑,所以该建筑特点是冬暖夏凉,故人们称之为“水晶宫”。最多时水晶宫内住150人左右,平均每人只有3米左右的活动空间,人员密集对于生活极不方便。</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反映的内容是人大“五七”学员在水稻田里劳动之余在田间地头学习休息的场面,撸着裤脚,穿越带补丁的衣服,席地而坐,身后摆放着毛主席语录头像,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锻炼......。学生也是这样,兼学别样,不但要学农,还要学工、学军.......。这样的镜头在那个年代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图为胡华教授在“五七”干校养猪场门前留影,他身穿退了色的中山装,工作围裙,头顶蓝色中山帽,一副老花镜不失学者大师风范。</p><p class="ql-block">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革命家、史学家、教育家胡华教授在江西五七干校时分配到三连负责养猪工作,他失去了讲台,失去了学生,当上了一名猪“官”,负责几十头猪的吃喝拉撒睡,虽然不教牠们文化知识,但教牠们怎样做一头好猪。</p> <p class="ql-block">图为右一为吴宝康教授。</p><p class="ql-block">中国档案学家,档案学和档案教育奠基人,原任档案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吴宝康在江西余江“五七”干校与同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科点的奠基人,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和国土规划专家,博士生导师,“五七”新村邻居刘再兴教授夫妇和女儿在干校人工水渠旁边影留念。照片摄于1971年</p><p class="ql-block">人工挖掘的引水渠,是由信江支流的白塔河引来的河水,由南向北穿过干校土地,即灌溉了大片农田果园,又为水利发电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还提供了丰富的鲜鱼改善生活。</p> <p class="ql-block">图为我家门口留影。</p><p class="ql-block">干校新建数栋家属宿舍平房,借住在从锦江镇的职工家属逐步的搬进“五七”新村,我站的地方是在新村我家门口,地处中间位置第一排,坐北朝南,房前平整开阔,房子设计与北京人大院内家属平房非常相似,一门一窗户,门前有走廊,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十几公里以外的余江县城,虽然距五七小学、商店稍远一些,但总算分到一间可以遮风避雨属于自己的房子,人民大学解散后房子移交给当地农场,2011年返回干校发现房子被村民把走廊砌上挡墙改成了养猪场,如今也废弃了。</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2日</p> <p class="ql-block">图为“五七”新村我家屋顶,摄于2011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家房子屋顶结构,一层油毡,一层瓦,玻璃门窗,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全靠它,水电站发出的电经过变压器进入每个家庭,不再是点煤油灯的时代了,在那个年代人们没有奢望只要没有斗争生活再苦也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丘陵地带上盖起的砖瓦房“五七新村”的职工家属宿舍平房现在都已废弃破烂不堪成为危房让人看着好痛心呀。这房子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都是五七人的用血汗建筑起来的,没有机械设备,完全靠两只手平地而起的建筑,是广大知识分子干部工人留下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图为水电站红墙上凿刻的毛主席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击”。</p><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30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关于撤销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学院的请示报告中说,三校已进行了清理阶级队伍”,“整党”,“批判极左思潮”,“清查516反革命分子”,“一打三反运动”即将结束......中国人民大学专业于其它学校重复,文件最后提出建议停办,将学校党政关系转交江西省”。1970年10月人民大学宣布停办,不久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崔耀先赴南昌市与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程志清商讨移交一事,程志清以省财政负担困难为由给以回绝。1972年年底前“五七”干校人员全部撤回北京,教职工被分配到清华、北大、北师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工作,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吴德。</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为干校水利发电站全景。</p><p class="ql-block">近处的水泥柱是水电站为提高水位在引水渠上修建的水闸,已全部废弃多年,西侧房屋已被拆除露出白色的隔断墙,当年水利发电站在干校也算是一个重点项目,关系到干校的生产和家属的生活的,如今让人看到落魄到这个地步不觉让人心酸流泪。</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2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在水电站红墙上发现刻有“五七水电站、1971·4”的字样,照片拍摄于2011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1年10月我们参加完锦江小学的座谈纪念活动便来到干校工地寻找过去的记忆,干校以军队建制编设分五个连,父亲分在二连发电班主要负责是柴油发电机运行维修值班,吃住在机房与发电机噪音和柴油气味长期为伴,我曾去过发电机房,发电机与值班休息室只一墙之隔,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没有一人敢叫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71年在紧邻白塔河引水渠旁修建了一座水力发电站,包括发电机房和运行人员值班室,宽敞的机房明亮的窗户使工作环境稍有转变,发出的电力基本满足了工地用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1年10月我来到父亲曾工作过的水电站.发现发电机房的室内外多处保留着当年留下来的时代墨迹和石刻痕迹,例如,机房南侧红墙上凿刻有“五七水电站1971.4”字样,墙的两端还刻有毛主席诗词,在屋内的三面墙上白底儿红字书写着毛主席语录,我大胆的猜想有可能部分出自我父亲之手,因父亲早年上过几天私塾,平时喜欢舞文弄墨,他的毛笔字在学校机关里是有名的,父亲去世较早,发现文字较晚所以没有得到考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以为半个世纪“五七”人在特殊年代留下的笔墨,石刻痕迹已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水电站红墙上凿刻的毛主席诗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水电站机房红墙上凿刻有毛主席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全诗为:七律《送瘟神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红雨随心翻作浪,清山着意化为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58年7月1日毛主席欣闻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而作的诗,人大“五七”干校地处余江县原是血吸虫病肆孽最厉害的地方,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消灭了血吸虫病,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五七”干校就没有那么幸运,在清华工作时,我周边的老师有许多患有肝病,每年都安排去疗养院疗养,定期发营养补助,最终因肝病离开这个世界。设在余江县刘垦农场的人大“五七”干校没有发生一例血吸虫病例,真是不幸中的万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2日。</p> <p class="ql-block">图为水电站室内全景,摄于2011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2011年10月重返干校来到水电站时看到房子除门窗丢失以外基本保持原状,几十年来它孤身在这里默默的守护着干校这片土地,没有人来呵护,似乎被人遗忘,它受得委屈伤害无处诉说,今天来到这里就是要替父母再看一眼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可惜,人走屋空设备不知去向已成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照片拍摄于2011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此次是由一位姓刘的村干部带我们来到远离干校工地的发电站,我们看到机房已破旧不堪,所有门窗物品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墙壁上留有历史痕迹清晰可见,西面的墙上写有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都应分批下放劳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几十年过去了,干校的土地早已回到刘垦农场,大部分房屋无人居住,门窗丢失,无人维修,屋顶塌陷危在旦夕,国家投入的资金,“五七”人员辛苦劳作付出东流,只有写在墙上的最高指示告诉人们,曾有一群人北京佬在这里劳动生活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拍摄于2011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水利发电站室内的南面的墙上写有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五七”人不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始终坚信共产党,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永不放弃,他们一笔一划的写出他们的心声实在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由吴亚平拍摄于2011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水利发电站室内的北面墙上写有毛主席语录:“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五七”人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武装头脑,是那个年代最强音,所以整个房屋的近一半墙上都写满了指示语录,屋内屋外的书写雕刻好似一个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图为吴亚平拍摄的人民大学“五七”学校纪念茶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0年“五七”干校特制了一批带有“五七”学校文字的纪念茶杯,杯子的正面的图案是井冈山的画面,背面是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学校,杯子盖上有“井冈山”三个大字,所写文字刚劲有力,时间是1970年,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干校改为学校。杯子用景德镇最好的材料制作,工艺上乘,象牙白色,杯子壁薄无杂质,可以清楚的看到杯子里水位高度,杯子制作数量有限且易碎不易保存,已成为特殊时期不可多得的纪念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杯子背面书写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学校,1970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父亲收藏的采石用的钢钎子,原来有两把,一把平头的,一把尖头的,两把一样长,可惜平头的不知何时丢失了。上图为钢钎长19.5cn,粗1.5cn,下图为尖头钎子加工出来的红石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五七”干校所有建筑都是“五七“人开采的石料,他们要在地表温度50度以上的环境中,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下,一手拿锤子,一手拿钎子,一锤一锤的把石头按尺寸分割开,第二步用钎子把石头凿刻出六个平面,第三步是把石头从采石坑运送到建筑工地,可想而知劳动强度是多么大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图为在“五七”新村平房红墙上凿刻的石刻,拍摄时间为2012年9月21日。</p><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同学重返干校在“五七新村”发现一处凿刻,上面刻有一颗红星,下面是1970年6月15日建成,红星代表“五七”人一颗红心,时间代表该栋建筑建设完工的时间,从1969年11月到1972年8月干校共新建建筑80余栋,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没有施工机器设备完全靠人的两个肩膀一双手,将一块百十斤重的石头从采石坑里开采出来到运到建筑工地,砌成墙盖成房子,道道工序都是鬼门关,随时都有受伤的危险,当你来到“五七”干校的土地上看到成片的建筑你会由衷的敬佩感受到我们的父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劳动成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照片拍摄于2012年10月3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2年10月时间仅隔一年,人大“五七”干校唯一的一座自建水电站,被彻底的毁掉了,一场大火将房顶烧塌,房梁瓦片都被偷走,仅剩下残垣断壁,墙上的毛主席语录还可清晰可见,据说,人民大学与鹰潭市签订了“五七”干校建筑保护协议,人民大学帮助培养地方干部,房子被毁事件无论如何不应该发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1年回去因时间安排较紧没有找到干校柴油发电机房和茶厂旧址,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看到,例如养猪场,艾家“五七”中学,茶田,柑橘园等等,在数平方公里范围内一天看完干校的遗址是很难的,凡是到来干校的人都是以水晶宫,“五七新村”为重点,很少有人到徐家、艾家、吴家等较远的“五七”点旧址故地重游回忆那过去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春季采茶时节父亲便在茶厂负责发电工作,我曾去过茶厂玩过,看到,车间门口外边摆台一台手扶拖拉机作为备用发电机,门口里右手边是一个烘干茶叶的滚筒,再往里面有几台制茶机,原理和石碾子一样,靠上面一个旋转的圆盘把茶叶碾成卷,这些机器是北京人大校办工厂为“五七”干校专门研制生产的,据原校办工厂的周老师回忆,一共生产加工了9台制茶机,简陋的车间生产出来上等的茶叶全部销售到省城南昌市,在制茶厂曾看到王同学的母亲在忙碌着,其他的人记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水电站西侧的屋顶已经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摄于2012年10月3日</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摘自周健美的美篇拍摄于2017年10年27日。</p><p class="ql-block">人民大学“五七”干校代表作品,一个好端端的水利发电站被天灾人祸给毁掉了,让人心疼。</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出自北京西郊院内平房同一张图片的“五七”新村家属平房走廊立柱上凿刻着永远忠于毛主席的字样,反映出“五七“人的一片赤胆忠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照片摄于2010年10月17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艾家村的“五七”中学(艾家)教室门框石头上凿刻着葵花向太阳的图案,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照片摄于2012年9月2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干校多处建筑上发现“五七”人凿刻的文字痕迹,不论政治环境多么恶劣,劳动有多累多苦,他们在精神上始终保持乐观态度,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发现那么多的凿刻痕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2年9月又有一批同学,”五七”二代,组团来的江西,在参加锦江小学百年校庆之后来到干校工地,在家属平房红石头墙上发现凿刻的“五七新村---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学校-1970年9月”的字迹,兴奋的同学在凿刻前轮流拍留念,从此家属平房真实的名字“五七”新村浮出水面,每次返回干校的同学都会有新的发现,我相信在干校众多的建筑上肯定还会有大批的石刻字迹没被发现,需要我们去发现,揭开更多不为人知的迷,当年是哪位老师出于什么心态凿刻的,也许我这个“五七”二代是永远找不着答案。在此恳求发现红墙凿刻痕迹的同学和我联系共同收集发现更多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半个世纪过去了,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点,留存下来如此多的石头凿刻应当以历史文物保护起来,它代表一个历史年代记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图为“五七”二代,我的同学们在雕刻有“五七新村”的石头房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摘自周健美的美篇拍摄于2017年10年27日。</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又有一个年级的“五七”二代重返干校寻找父母当年学习劳动过的地方,他们此次赴赣人数之多是历年没有的而且还用上了高科技的无人机,从高空俯瞰干校全景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和惊喜,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干校三连的旧址,在一个建筑的墙上用隶书繁体字清楚的凿刻有“毛主席万岁---人大五七学校三连”的字样,虽然红墙已被涂料刷白,但刚劲有力的字迹清晰可见,已经发现的五七干校,五七水电站、五七新村等地名,这次又发现“五七”学校三连旧址,说明我们的父辈劳动时也不忘将以这种形式告诉后人,他们曾在这里用劳动书写下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如今在这块红土地上还有多少历史遗迹没被发现,还有多少父辈留下的文化精神遗产未被认知,期盼那一天要来到。</p> <p class="ql-block">在三连的房屋的墙柱上发现”五七“人凿刻的毛主席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大概在它对称的地方还有“六亿神州尽舜尧”。</p><p class="ql-block">照片摘自周健美的美篇</p> <p class="ql-block">图为周健美在刻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诗词下摆拍。</p><p class="ql-block">照片摘自周健美的美篇</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17年10月27日</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摘自周健美的美篇拍摄于2017年10年27日。</p><p class="ql-block">房屋门廊石柱上凿刻的“永远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摘自周健美的美篇拍摄于2017年10年27日。</p><p class="ql-block">红房子窗户上沿石头上凿刻毛主席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摘自周健美的美篇拍摄于2017年10年27日。</p><p class="ql-block">房屋窗户上沿石头上用篆书凿刻的“祝毛主席万寿无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1年4月人大附属“五七”中学的部分学生和老师在学校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人大附属“五七”中学初三年级毕业生于4月份乘火车返回北京参加人大附中当年的毕业分配工作。</p><p class="ql-block">人大五七干校为解决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在艾家(村名)成立了人大附属“五七”中学,在锦江镇“五七”中小学上初中的同学全部搬到了“五七”中学,采取吃住一体的寄宿制形式,原人民大学教务长江农任校长,李志坚教授(国家体委主任,书记)董永俊教授等一批优秀大学教师做班主任,可称上全国最牛的中学。</p><p class="ql-block">1971年4月部分老师和学生合影留念。前排左起赵亚平、王满、杨光、秦荣鹰。后排左起康勇、江农校长、董永俊老师、吴亚平(本文作者)、陈健、张大雄。</p> <p class="ql-block">图为同学们在“五七”中学宿舍旁合影留念,拍摄于1971年4月。</p><p class="ql-block">五七中学盖在一个丘陵的山坡上原本是个大仓库,男生宿舍在西侧一间房间住10多个人,晴天在此远望可以看出几十公里,记得一天帮助食堂师傅运粮食在路上突然一阵狂风暴雨虽然穿着雨衣也被淋个透心凉,车轱辘陷进泥浆半尺深炊事员师傅在前面拉车,我们在两旁推,路边没有任何避雨的地方,就这样坚持到学校。</p><p class="ql-block">在宿舍西边有一个水塘经常可以看到丹顶鹤,白鹳等大型鸟类,我曾用别针做鱼钩想钩住大鸟但都失败。有一次晚上起夜开门看见一个似狗似狼的东西从眼前跑过吓得我再也不敢晚间上茅房了,只能没人出门就解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1年4月二位同学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五七”中学的男生宿舍门前合影留念,目前,一位定居在新西兰,一位为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教授博导。</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拍摄于1972年。</p><p class="ql-block">人大干校附属“五七”中学(艾家)女同学课间休息时合影,我大妹也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拍摄于1972年。</p><p class="ql-block">人大干校五七中学(艾家)女同学课间休息时合影,我大妹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北京市政府宣布人民大学停办,而后的两年多里干校人员将分期分批返回北京,在此期间五七小学老师金碧先教授亲自提笔为每一位学生留念“井冈山下经风雨,五七道路炼红心”的笔记本赠送每一位学生,落款是1972年5月,8月20日全家安全返回北京。</p> <p class="ql-block">1972年8月20日母亲和两个妹妹回到北京,而我父亲没有一同回来,而是继续在干校坚持到收尾工作结束。</p> <p class="ql-block">2010年以后我萌生了收藏”五七“干校时期的文物照片,我曾在家属区内看到过一张被人丢弃的竹床,那时手机没有拍照功能没有留下影像很是后悔,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关注院里的丢弃旧物。</p><p class="ql-block">图为我在学校垃圾站门口发现的一只手工制作的普通木箱,没有刷漆,没有铁活儿,一侧有毛笔书写的“林园三楼十八号杜秀珍”的字迹,说明它的命运行同我们一样没有逃脱去干校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箱子的背面贴有”江西省余江县刘家站人大五七干校杜秀珍收,落款是人民大学。</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只被丢弃的老式贴纸手工制作的木箱,箱子背后发黄的纸上有毛笔书写的地址“江西省余江县刘家人大五七干校二连三排----余学本”,落款是人民大学经济系---余学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箱子的正面贴纸上有毛笔书写的地址“江西余江刘家人大五七干校二连三排----人民大学经济系---余学本”。当你看到的普普通通书写的文字就仿佛看到了一个书法家,是那么朴实善良。</span></p> <p class="ql-block">虽然看到的箱子已经年久破旧,铜活不知去向,但可以看出它当年的风采,也是经济富裕家庭使用的,没想到尽然跟着主人到干校走一遭,也算是经风雨见世面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双人木板床的背面,毛笔书写“北京西郊二处二排十四号张阁林”从字面上看是从江西干校发往北京学校的家具,1969年我们去干校时家里的所用的任何家具都没带走,后来学校不断的往干校运送家具分发到每个需要的家庭,才有了从干校往北京运家具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没有安装床头和床屉双人木板床。</p> <p class="ql-block">在家属区里被丢弃的竹椅子,江西老俵家多使用这种竹椅子,在北京就很难看到,竹椅已由黄变成红色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包浆,说明已有很长的年头了,可以断定是“五七”人带回北京的,因家庭更换家具而淘汰的。</p> <p class="ql-block">图为父亲用柚子树木抠出来的刨床,长17cm,宽5.5cm,高4cm。</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普通干部,在干校时负责发电机工作,保证干校劳动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平时他喜欢做一些动手工作,喜欢钻研机械设备,在干校学会了开解放大卡车,履带式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摩托车等,复校后还带出几个开摩托车的徒弟。</p><p class="ql-block">在干校休闲时父亲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套木工工具,如普通刨床,偏口刨床,异型刨床,还有一把用柚子木做的手工木钻。</p> <p class="ql-block">图为父亲制作的手工木钻,杆长40cm,直径3.5cm,弓长37 cm。</p><p class="ql-block">父亲用柚子木制做的手工木钻,横向拉动横杆带动皮条使之钻头转动,因钻头处安装一个可调的自行车闸杆,所以可以随便更换钻头,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可随心使用,在当地木匠干活非常实用的钻孔工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父亲在空闲时制作的木工刨床,长39cm,宽6.5cm,高4cm。</p> <p class="ql-block">图为父亲空闲时间制作的刨床, 上图偏口刨床长18cm,高6.5cm,宽2.3cm。中图是普通刨床, 长30.5cm,宽5.5cm,高4cm。下图是异型刨床长14.5cm,高4.5cm,宽1.8cm。</p> <p class="ql-block">图为罗教授、蒋教授等四人在黄洋界火炬亭前合影留念,后排右一为作者父亲。</p><p class="ql-block">1972年在劳动之余,干校组织人员来到井冈山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父亲在此买了一只景德镇生产的茶壶留作纪念,回京后在使用过程中不小心摔坏了很是可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参观井冈山黄洋界哨口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图为父亲亲手制作的碗橱非常实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干校返回北京后父亲利用空闲时间做的一个碗橱,上面两个抽屉,下面两扇门,随然不专业,但毕竟是父亲亲手制作,搬家上楼几十年一直放在凉台上放杂物舍不得把它丢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七”干校的历史已经过去了50多年,它是“五七”人用生命和汗水书写的历史,是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5日一名“五七”干校二代,人大附属”五七”中学的同学自行出资设计,征得艾家村委会书记村长的同意,在原五七中学(艾家)男生宿舍遗址上立碑一座,碑文上书“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附属“五七”中学男生宿舍旧址,1970---1972”。石碑尺寸不大,但它的意义重大,说明“五七”干校的历史从来没有被人遗忘,它深深的埋藏在这一代人的心中,在我的记忆中学校建立在一个丘陵坡上,虽然学校破落简陋,但有我们父母的关爱,国家一流的老师任教,不愧于人大“五七”干校附属“五七”中学”的名称。</p><p class="ql-block">感谢朋友提供照片</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吴亚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