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s的美篇

zbs

<h3>“这世上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因此也沒有必要轻易的向别人诉苦”……<br><br><br><br></h3> <h3>品“香茗”看杯中绿叶沉浮,</h3> <h3>聊“扣鍋”忆青春苦涩年华。</h3> <h3>从乌鲁木齐来海南快两年了!上周有位老同事与我“视频”,提议聊一聊当年“扣鍋”的事。说这两个字的時候他显的很轻松,面带笑容如同“找乐儿”。時间确实能改变一切,人们早己不再为此事而纠结,我想既然是已经放下的事再回忆一下亦无不可,不管怎么说当初这两个字也曾经是千百人心中的一个“梦”……</h3> <h3>小路……</h3> <h3>“扣鍋”两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不雅”,据说旧社会北方建筑工人每蓬冬季到来時便把停工称之为“扣鍋”,春暖花开時再重新组织施工。可是当年在我们这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我倒是觉得这个叫法很“风趣”两个字承载的份量也非常重!现在己经沒有人再提它了。一方面真正理解“扣鍋”内涵的如今至少都是七十岁往上了,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历史時期己经远离了我们……</h3> <h3>我是在这里第一次听到“扣鍋”的……</h3> <h3>我也曾想如何才能更好的向“局外”人讲明白这两个字是怎么组合到一起的。因为在以往大家熟悉的都是诸如“砸鍋”或“补鍋”这样的词,“扣鍋”这个词组却很少出现。思来想去的最后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也只能是“意会”却不能“言传”,以我目前的这点儿文化也恐怕会越解释越糊涂,因为大多不是与自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事都是难以理解的,索性不如将真像“还原”全当是一次旧事重温……</h3> <h3>这还要从“文革”前的65年说起,国家一纸调令把我们3千多人从天津调到了新疆。这其中当然有很多人都是热血沸腾的怀揣着一棵建设祖国边疆的红心积极响应!但是也要客观的承认由于自身确实有困难,但是又迫于形势不得不来的也是大有人在!</h3> <h3>“四季”陵水……</h3> <h3>天下事真的都应该从实际出发,你想当年三千多人在天津都有着自己温馨的家庭,其中还有很多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突然让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陌生的“戈壁滩”上去吃苦,去经受磨炼。这天大的反差光靠思想工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当時最常见的工作方式几乎还就是“想的通要执行,想不通也要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再慢慢去“消化”。于是想的通与想不通的就都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了新疆……</h3> <h3>那時候人的思想是很单纯的,虽然被“发配”到新彊心中有一百个不情愿,但个人情绪与对待工作的态度却是没有受到絲毫的影响,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里大家还都是“日初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和生活着。只是好端端又在人们心中凭添了几分思乡之情……</h3> <h3>绿叶红花……</h3> <h3>进疆第二年“文革”开始了,随着运动的深入也不知是那位“始作甬者”从那条渠道得到了当年中央关于天津支援“三线”建设的文件。好象在具体执行上天津方面有悖于中央文件精神。我们有理由要求“纠错”,让我们重新返回天津!这无疑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棵石子,在人们的思乡之情上又打了一針“强心剂”,大家都“幼稚”地盼望着能夠早日“打道回府”重返家乡。却沒人去想国家的政策岂能如儿戏般的“朝令夕改”?自此在这个特定的事件上在这个特定的范围里便第一次出现了“扣鍋”这个略带“诙谐”的叫法。</h3> <h3>历史上的天津在河北“省会”与“直辖”市上曾有过多次的反复。65年天津还是河北省会,到了文革中的67年中央认为省会建在沿海地区不太安全建议又将省会迁回了保定,仅仅才过去了几个月又将省会迁到了石家庄,(总理决定此后不再迁回保定)于是天津也恢复了直辖市的建制。(直辖市与省会对于老百姓来说什么也改变不了,因此随你怎么迁也有很多人根本不去注意这些)如此说来从時间上看当初在执行上“有悖”于文件精神的责任应在河北省委,而不在天津市委!</h3> <h3>陵水街景……</h3> <h3>但凡人一多便会涌现出各路“人才”,有的人利用回天津探亲時间走访了石家庄河北省委。其中也不乏“合同”工的问题。(合同工与正式职工应分开来说)在这里应该说明一下,在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針”全面恢复经济建没。63年大批的农村合同工便应运而生,这些人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大多是“度荒”前生活在城市建筑行业里的技术工人,59年随着国家许多工程下马于是他们也被疏送回了原籍。(因为我沒在农村生活过因此当時农村生活状况在这里我也无权多说)他们在农村吃了许多苦,很想趁此机会能重返城市,其中绝大多数人也都有很好的“手艺”,63一64年来到天津之后再根据他们所评定的技术等级按月向生产队交付年底结算的“工分儿”錢。然后再“刨去”个人伙食费每月还能剩余三二十元的“活钱”贴补家用。这对于他们来说己经是很滿足了。于是当年他们也随着这纸调令共同来到了新疆。其中便有了极个别自以为见过世面的人並不安于现状,跑到河北省委总想通过“造反”给省委施加“压力”争取回到天津,总之是想尽办法要争取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忽略了自己的户口还在农村……结果很快便弄巧成拙,等来了68年河北省委的批示:大概内容是农村合同工不属于支边范筹,应即刻解除合同返回原籍。我只记得当時闻听此讯的那些合同工们如同是被人打“懵”了一样顿時就乱了方寸,然后是互相交头结耳,悄声细语,怨声载道。怎奈此時木己成舟,接下来也只能是按照文件执行了。</h3> <h3>若是说起当年这批合同工他们确实在“技术”上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本身来讲也是不愿再回到农村的,有些人爱开玩笑还善意的调侃他们:从农村初到天津時“小细脖儿挑着个大脑瓜儿”,饿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沒有。这才刚吃了几天饱饭就又不知姓啥了!这回造反造的好!把自己造回老家了……</h3> <h3>这是仅有的一次通过“造反”让合同工们获得了“扣鍋”的成功!可如今再回想此事也觉得是有些“纳闷儿”,因为我沒见过“中央文件”不知其中是否也提到让合同工,临時工一律进疆,抑或是在支援新彊的政策上也如同当年“楚汉”争霸時的说法: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又假如当初他们若是不去省委“上访”,省委会不会也要下此文件呢?这一切都过去几十年了只是觉得合同工们这个鍋扣的有些“恶心”好象沒扣好,反倒是把自己的“饭碗”给扣黃了……</h3> <h3>合同工们就是从这个院子里背着行李回的“老家”……</h3> <h3>合同工被解雇的风波散尽之后己是接近“文革”中期了,大家除了上班就是“学习”。在69年又迎来了党的“九大”胜利召开!71年又给大家传达了“9.13”所发生的“林彪事件”。再过后便陆续的分批到北疆的阿拉沟或艾维尔沟等地去“镀金”(因为北疆工资略高于南疆工资)。時间不长分散在哈密,库车,库尔勒的职工们也都全部集中到了乌鲁木齐。</h3> <h3>之后的几年里虽然“文革”尚未结束,但在工作上却感觉十分正轨,人们每年都按照着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冬去春来”如侯鸟般的工作着,生活着。这一時期“扣鍋”的事犹如“死水微澜”再也沒人提起了……</h3> <h3>转眼之间便到了“多灾多难”的76年7月28日!这是震惊中外唐山大地震的日子!清晨大多数人正在边吃早点边听着“新闻”,噩耗突然传来!我们的家,我们的亲人都在天津!当時若用“炸营”来形容可一点儿都不过分。人们纷纷奔向邮局:挂长途,拍电报!心急如焚!</h3> <h3>……此時已成灾区的天津市,电话不通,信息阻断,甚至连电报也发不出去!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家都知道天津是离唐山最近的大城市,相距只有百多公里!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在向我们暗示着地震的严重程度!我们却只能是束手无策怀着急切的心情在邮局里等待着,不停的询问着……</h3> <h3>单位领导也通过自治区与建工部联系,希望能获取到一些可靠消息。7月29日,大家陆陆续续的盼来了“平安”电报,我们终于度过了最难熬的第一个夜晚!唐山大地震,在当时到底给天津造成怎样的严重程度,我们无从知晓。经过领导与天津市多方努力联系,一个多月后,我们得到了准许返回家乡“援建天津,重整家园”的确切指令。两千多人分批乘坐火车,加上几十辆滿载着工具与建材的“解放”,日夜兼程返回到了天津。除了维修自家住房,还肩负起援助其他单位恢复家园的重任。</h3> <h3>陵水风情……</h3> <h3>经过简短的调整人们又恢复到了“先前”在家乡那种平静而熟悉的生活习惯,每天早晨“吃油条,喝豆漿”然后再去上班……可“扣鍋”两个字总是会在适当的時侯应時出现!大家在感觉上认为“扣鍋”己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回应该是板上釘釘了……</h3> <h3>经过一段时间“援建天津,重建家园”己见成效,上级接到通知“新彊二建”可以返回自己的家园“乌鲁木齐”了。这两个家园闹的大家“如墜五里雾”刚刚平复下来的心情又突然降到了“冰点”!显然这鍋是又“扣”不成了!命令总归是命令,人们又陆续的返回了烏鲁木齐……</h3> <h3>此時“文革”基本结束,“四人帮”己被打倒。人们感觉从各种政策上也宽松了许多。更重要的是通过時间的“磨砺”大家思想上也日臻成熟了,不会再“幼稚”的幻想着那一天会降下一纸命令来了却大家“扣鍋”的心愿……要想解决两地分居的困难也只能是在国家政策的允许范围内依靠自己,另辟蹊径。于是在后来一两年中便有很多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回到了天津或是其他需要的地方……</h3> <h3>这个话题说到此估计“局外人”对于“扣鍋”也许会有所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宽松,社会的和谐,相信今后再也不会“人为”的给大家造成天各一方的分居生活了。也不会再有望眼欲穿祈盼着“扣鍋”的那种苦涩情怀了。也更希望让“扣鍋”这个名词会永久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h3> <h3>(在整个“扣鍋”过程中本人仅做“壁上观”。此事年代久远,且目前又独处一隅,僅凭记忆难免有误。如有当年亲历此事者认为内容有不实之处,可微信与我联系)</h3> <h3>感谢</h3> <h3>(照片提供:老邱)</h3> <h3>2021.4.17.海南.陵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