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母女成姐妹

月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多年母女成姐妹</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读汪曾祺散文集《生命本来从容》</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此文刊登在2021年4月2日的长宁时报上</font></b></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曾祺是我最喜欢和崇拜的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描述自己的经历。浸润了浓厚古文学功底的他,将文学的精华,像泉水般,舒缓地流出,流到读者阅读的那一当口,很美。他的作品是定制版,别人写不出他的味道。文句简朴,却力透纸背。掩卷后回放字里行间的场景,感受笔墨间传递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他的散文集《生命本来从容》里,有两篇是写他父亲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父亲》。我将这两篇文章“叠”在一起,像两次曝光,其中的文字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镜头:爱和孩子玩耍的老汪,用绢糊了只风筝,图案是彩色的蜈蚣,绳子是用二胡的老弦做的,按现在的说法,叫高配!半空中有只蜈蚣在随风飘,地面上有对老小男在满地跑,呼声笑声一片嬉闹。老汪爱抽烟。小汪十几岁时,老汪给小汪发香烟,还先为他点上,接着,一对大嘴小嘴里,就会有一团团白色烟圈涌出来,向上飘起后慢慢消失……</p><p class="ql-block">文章道:“这样的父子关系,别人或以为怪,但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等到小汪变成了老汪,儿孙也这般“没大没小”地和他亲热相处。他说:“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作为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p><p class="ql-block"> 童心是生活中的好东西,会让人变得有趣。记得我女儿上小学那会儿,我喜欢参与她的“儿童世界”。拼图版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游戏。一块40 *60 大小(可能还有更大的)图版,一盒打散了的各种图案的碎片,一张样图,要求拼出完整版图案。假期中,我们俩趴在地上,将摊满一个阳台的小碎片分成两部分,她从左上方开始,我从右下方开始。寻找图案的特征,尽量把碎图案片放到准确的位置上。但也有一部分是靠运气的,一旦拼对了几个关键图案,周边几个也会好对付些。我们拼得投入时,我母亲在一旁喊吃饭,我们两个心照不宣,只答应,不动身,还偷着笑。惹得我母亲不停嘀咕。终于完成了三块大小不一的拼图板。作为礼物,把这些图版分送给了家里的亲戚。亲戚们说我:你这个大忙人也真有孩子气。一家子好开心。</p><p class="ql-block"> 她上初中时,我们一起外出,总会被人说像姐妹。于是很多场合上,“阿姐”便成了她对我的称呼。不过,我并不讨厌她这样称呼我,不是我有贪图年轻的虚荣心,而是我们由此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高中时,她拿着收到的第一封情书来问我:什么样的男生合适做男朋友?我问,能打架么?长得帅吗?她楞着看了我半天,忽然问道:那我老爸呢?……</p><p class="ql-block"> 走上社会后的女儿,经常和我交流读书心得。我们一起阅读《原则》、《孤身悬崖》等等,阅后的交流,虽然片言只语,但在我看来,在她已经成家立业的今天,已经很有意义了。我们这样的母女“姐妹”,除了血脉亲情,还有人生中的成长和鼓励。我和女儿都无比喜悦。</p><p class="ql-block"> 汪曾祺说: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我很认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