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学》高山在阳新一中文化讲堂的讲稿(一)

曹祥才

<p class="ql-block"> 《我与文学》主讲人高山</p><p class="ql-block">尊敬的曹祥才老师、余秋桦老师,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一进一中的校园,光阴倒转,让我觉得所有青春年少的时光还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90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你们都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曹祥才老师还是饱受校园女生仰慕的小帅哥,你们的余秋桦老师一头黑发不似今日华发早生,也是帅的一塌糊涂。而现在,我们的孩子,都已经在上大学,在读研究生,在读博士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阳新一中是个很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中的校园很美。我儿子是2016年阳新一中毕业的,他现在在读湖北大学的研究生。很早以前就听他聊过新一中,赞不绝口,说新一中的校园比他们大学强多了,无论是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体育场等等,他们大学都无法比拟,并开玩笑说,如果一中早搬来三年,他现在应该是在北大、清华上学了。漫步校园,莘莘学子,看到你们一张张英姿勃勃、光洁白皙的脸庞,泛着迷人的光泽,浓郁的青春气息逼人。“人间最美四月天”,每每看到你们这些如鲜花一样盛开的面孔,总会没来由的感动:青春真好!青春万岁!</p><p class="ql-block"> 一中的学生很优秀。阳新一中有个竹林文学社,校刊叫《竹林》,我读过其中的一些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后生可畏”。一篇篇文章,笔锋老辣,力透纸背,看着就是一种享受,有的根本就不像是出自学生之手。其中有个尚佩华同学写的《我陪你,度过春秋三载》,我个人是很欣赏的。本文写初进校门,写校园美景,写自己的学习、锻炼,写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写老师的谆谆教导(zhūn zhūn jiào dǎo),写保安、保洁、宿管等等,连贯流畅,衔接自然。特别是语言精练、优美、生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蕴藏着高中生活的欢乐与期盼。可圈可点的佳句也不少。文章以“你的110岁生日,我正在,真好。”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全文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对阳新一中的饱满深情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到不辜负一中?校园里绿树成荫,花草鲜美,没有一块空地不是迷人的。花,色彩缤纷,芬芳艳丽;树,挺拔苍劲,活力十足;草,嫩绿清新,如毯如铺。站在校园,闭上双眼,细细聆听,你会发现你正处于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中。时时充满欢笑,处处多姿多彩,书声琅琅,书香弥漫,在这样的校园环境里,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否辜负了这大好时光?透过时光的隧道,想想我三十年前:熬夜苦读,万籁俱寂,大教室亮如白昼,头顶上的日光灯嘶嘶作响,现在想起来是那么的悦耳动听;同学们挤在食堂的窗口前,排成长长的队伍打饭打菜,当年的红烧肉现在想起来是那么的口味浓郁、酱香四溢;运动场上跑步、打篮球、打排球,现在想起来是那么的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一间寝室,上、下铺睡10个人,每晚入睡前常常会卧谈:每个人都是演说家,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高论,谁的成绩最好?谁的皮肤最白?谁的秀发最长?谁的三步灌篮最帅?谁的眉清目秀、明眸皓齿让人醉心?谁的轻言软语、温柔可人让人动情?在岁月的长河里,我奋力打捞起的那些记忆,实在是零零碎碎、乏善可陈,唯独当年校园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日子,那些过往,却纤毫毕现、鲜活如昨。坦白的说,我智商不怎么高,笨鸟多飞,我纯粹是靠自己去熬夜苦读出来的,我每天晚上入睡之前,会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一遍,有时候,我当天给自己定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我会在临睡之前灌一肚子自来水,半夜把自己憋醒,然后再起床学习。而假设,我当年不刻苦学习,我现在也许是在工厂车间里打工,或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我会怀念当年读书时的美好吗?“对坐轩窗读书乐,怎忍花前不醉归?”可是,现在的你不好好努力,不刻苦学习,以后拿什么去丰满你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爱好文学是件幸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以从容的心境,领略读书的快乐,爱好一旦养成,必将终身受用,仿佛有了一个不会枯竭的快乐源泉,也有了一个不会背叛自己的忠实朋友。</p><p class="ql-block"> 文学具有养颜功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早已潜伏在你的气质里、你的谈吐上、你的胸襟中。《中国诗词大会》里面的国民才女武亦姝(wǔ yì shū),低调内敛,睿智娴静,淡定自若,气质如兰,为什么?是因为她所有的随身物品里面从来不会离开书,书籍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的内心,她的灵魂里去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在武亦姝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而尤其难得的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还非常的低调,高度的自律,她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做科研,自己说服父母谢绝一切采访和节目邀约,闭门读书,一心向学。还有《中国诗词大会》同期里的彭敏、陈更、张淼淼(zhāng miǎo miǎo)、殷怡航等等,他们哪一个不爱好读书,哪一个不是有优雅的面容、不俗的谈吐、淡定的姿态、强大的内心和气场?</p><p class="ql-block"> 文学和音乐是灵魂的一双翅膀。在座的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静下心来,读到一本你很喜欢的书的时候,你的精神会感受到一种极致的愉悦。我们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文学和音乐则是这只鸟儿的一双翅膀。世上任何他物,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心灵的飞翔。鸟儿飞翔,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鲜花开放,是为了孕育香甜的果实。我们心灵的飞翔,是为了活出人生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爱上文学和音乐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爱好文学,就像你去卡拉OK厅唱歌,为“亮嗓子”撕心裂肺的“吼”歌,虽然自己要掏钱,过程却很看重,很享受。像我们作协群的黄太池老师,写他当年看《今古传奇》杂志连载的《玉娇龙》时的感受:“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恨不得一气读完。但又不忍心一次看完,就象面对一份可口的美食,只想象吃西餐一样,左刀右叉,一小片一小片切下,闻一闻,送入口,细细咀嚼,慢慢咽下,再搭吧搭吧嘴巴,用舌头的味蕾品读其甘,回味其鲜,留恋其香。惟恐象中餐吃面条一样,几捞几吮,一气扒完,让后面漫长的时光乏味枯坐”。在座的同学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反正我是有过这样真真切切的体会。文学,是对信念的坚持,是对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生的记录,是对过往的回忆。文学,让我的思想更加丰富,让我的心灵愈加纯洁,让我的生活愈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坦白的说,我的生活比较清贫,尽管我清贫,可是我感觉我的灵魂很富贵。“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只有你把文学,把音乐爱到骨子里,你才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惬意,很舒服,很充实,很有味道。</p><p class="ql-block"> 从事文学创作是件辛苦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特耗费时间、精力。从事文学创作是一种寂寞、孤独的个体脑力劳动,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两句,是唐代诗人贾岛苦吟诗歌的切身体会,说明艺术劳动的刻苦、艰辛,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又如我自己,常常为了推敲某个字、词、句子,也是搜肠刮肚,想破脑壳。我曾经写过一篇7万多字的小说,写写,停停,涂涂,改改,也是前前后后居然花了3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文学没有捷径可走。多读书。首先要多练习,多看书,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所谓的诗和远方,每个写作人的背后都付出了很多很多。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有人说:“他的学问真像一盒熠熠发光(yì yì fā guāng)的珍宝,只要用得上,便可以立刻打开盒盖子,随意拿出一件两件宝来。”先生为什么那么有才?因为先生一生热爱读书,他有一个鲜明而独特的读书方法,即“笔记读书法”: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他还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读书,贵在运用,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读活书,不要读死书;读活书能够将所学转变成实践行为能力;读死书则如胶柱鼓瑟、食而不化,所学“中看不中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中意味,慧者自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会多观察,多思考。要有生活阅历。为什么诸如民工、保安、保洁、车工、营业员等等职业里面也有很多的写作大家?为什么他们的文章往往写的有深度、有力度?因为他们有生活阅历,善于观察思考。因为底层看社会最深刻,如水底下的鱼看水面上的草,一目了然;又如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先生,他的《山河袈裟》为什么能够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因为生活的原因,那些年他终日奔波在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亲密接触过门卫和小贩,修伞的和补锅的,快递员和清洁工,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等等等等,对他们的失败、挣扎、穷愁、病苦,感同身受,那些经历就是他漂泊时的山河,就是他游方时的袈裟,就是他不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在自序里说:余生,我还要继续膜拜两座神祇(shén qí):人民与美!人民与美!人民与美!看过《山河袈裟》的人,我想心灵都会受到震撼。会思考,有感悟。多思考,才会有灵感,我们现代人基本上机不离身,灵感可随时记下手机,譬如我的朋友圈,我的QQ空间,都是我的写作园地,有所思,必有所写,存起来,就是写作素材,以后要动笔时,就像宴请朋友吃饭,食材比比皆是,只须添油加醋即可。注重积累。写作没有捷径,熟能生巧,写作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给自己留下喜欢的文字,不一定很值钱,但那是你一路走来的成绩,只要进步,必得高分。多做笔记。多摘抄好词好句,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看电子书的原因,好复制、粘贴、归集,我不会电脑打字之前,我摘抄的好词好句有好几本日记本,会电脑打字之后,电脑摘抄的好词好句那少说也有十几万字了,有事没事的时候,我会常常看。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也是学习的过程,看多了,学多了,融会贯通,信手拈来,最后自然而然就变成了自己的文字、文章、特色。多写多练。譬如我,多少年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写作,一方面是自己喜欢,另外一方面是自己讲究有感而发,讲究直抒胸臆,无论出游、生活感想、苦恼等等等等,只要有感触就写下来,算是写日记,练笔,写在自己的空间或朋友圈,多少年了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得到空间好友或朋友圈的点赞、表扬、认可之后,越写越兴趣盎然,越写越干劲十足。</p><p class="ql-block"> 文学即人学</p><p class="ql-block"> 文学,仅仅几笔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说:“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是这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什么?高尔基说:“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美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的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写作要负有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文学更多代表了一种呼唤,对社会,对人性,对美好,乃至对情感的呼唤,渴望未来更加美好。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性价值。我不只一次苦苦问自己:文章到底是写给谁看的?</p><p class="ql-block"> 不要高高在上。作文是思想的升华,做人才是直接的体现。踏实做人,诚恳作文才是真正的文人。作文和做人一样,做好了无妨谁看。你高高在上,我看都不看,就像有的报纸,我拿到手就会扔进垃圾桶。说事讲理,诚心谈吐,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精彩,文章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诚恳对待必然有真实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写给自己看。想说的故事,想说的哲理,想说的人生,都是自己想写,写给自己的。写给自己看,告慰和勉励自己,文字游戏也是娱乐;写文章就像给自己一面镜子,是总结和反观自己。你来到这个世界,一路走来,走出了怎样或曲或直的人生路,留下怎样或深或浅的脚印,有过怎样的曾经,有过怎样的过往,自言自语,内心满足,无悔无憾。码字最可贵的就是能够自娱自乐,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 写给后人看。写给自己的后人看,你是后人的榜样,是后人的标杆,你的言行将在后人心中留下烙印。</p><p class="ql-block"> 写给他人看。能给某些朋友或者路人看,对他有所启发,就是收获!</p><p class="ql-block"> 写给有缘人看。写给三观契合者看,就是以文会友了。每个人一路走来,一定有志同道合者。琴弹的再好,无人听也是缺憾。在漫漫星河中,你我有幸生活在同一时空,有知音、知己结伴同行,惺惺惜惺惺,人生多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