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4月12号上午,化学教研组第九届“同课异构”教研究活动在明辨楼四楼录播教室举行,化学教研组安排高一学科组长高占省老师、高二骨干教师李保川老师、课改部骨干教师苏红燕老师进行课堂展示。</h3> 三位教师围绕《醛》这一课题精心准备、反复打磨,呈现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高效率课堂。高占省老师通过对乙醛结构的分析→性质预判→实验验证→强化训练→过程性小结的教学环节实现重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课堂节奏紧凑,容量大;苏红燕老师大胆创新,打破了教材的顺序,乙醛的氧化反应在前还原反应在后,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结合具体教学情境,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李保川老师则注重知识建模,尤其是醛的氧化反应通过建构模型系统的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注意知识的前挂后连,对卤代烃、醇、醛、酸这几类有机物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建构了知识的线和网。 教务处巩守柱老师、焦长兴老师、刘现增老师和化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活动。<br> 4月12号晚上,化学教研组在明辨楼四楼录播教室进行评课,评课分两个环节,首先是三位授课老师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设计目的以及对本节课的反思。<br> 然后孙爱华老师、张喜忠老师、刘新英老师、孙丽敏老师等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三节课进行了点评:<br> 1.三位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材处理得当,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br> 2.注重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分析,依托实验进行证据推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br> 3.教学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合理,启发非常到位,合理适时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br> 4.通过讨论、板演、诵读、齐答、自主检测等多样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打造高效课堂。<br> 5.对新教材、新课标有一定程度的研究,通过对醛结构、化学键极性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的结构证据推理意识。<br> 评课过程中,各位组长老师还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意见:<br> 1.加强对教学语言的锤炼,做到简洁明了、过渡自然,避免口头语。<br> 2.教案、教学设计提高标准,例如标点符号、化学式的上标、下标等。<br> 3.授课老师、听课老师通过本次教研活动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对这节课再次进行打磨研究,形成优质课例,积累教学资源。<br> 4.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和新教材的挖掘,由经验教学向研究教学过渡,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