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早晨,小雨。我们7点出发前往梵净山,半个小时就到了山门外的弥勒广场,广场上人声鼎沸。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3县交界,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主峰。<br><br><div>始于春秋,最早称“三谷”,后改称“九龙山”、“月镜山”等,明代起称“梵净山”。得名于佛教中的“梵天净土”,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中唯一的弥勒道场。</div> 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贵州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经中央电视台宣传,梵净山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 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最佳旅行地名单中,梵净山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景区。<br><br><div>8:20坐上景观车到索道站,又是排队等候。</div> 索道全长3500米,凌空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空上站。 9点登上观光缆车。环顾上下左右,高山峡谷,层峦叠嶂,浩瀚林海,绿莽苍苍,山花点缀,迷雾笼罩。 梵净山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MAB)成员(当时中国只有五个),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br><br><div>地球上位于北纬28°的地区都是荒漠,只有梵净山是仅存的原始丛林。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是名符其实的“地球绿洲”。<br><br></div><div>这里还是全球受威胁物种--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唯一栖息地和分布地,被科学家称为“世界的独生子”。</div> 从索道下来,前往蘑菇石景区。<br><br><div>在原始森林里穿行,越往上走,气温越低风越大,幸好我们都穿上了滑雪衣。<br><br></div><div>到了蘑菇石景区,周围景物都包围在云雾之中,朦朦胧胧。</div> 大风在耳边呼啸,脚下踏着石头,人好像会随时被吹下深谷,真有点提心吊胆。<br><br><div>梵净山已生长了10-14亿年,山体页岩由变质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碎屑岩等组成,像多层酥饼,层层叠叠,人称叠层石。</div> 这里未经任何人工雕琢修饰,素面朝天,秀丽自然。<br><br><div>蘑菇石,梵净山标志性景观和形象大使,上帝造就的举世无双的魔幻般经典雕塑,给无数艺术家以创作灵感。</div> 上大下小,高约10米,亭亭玉立,酷似蘑菇。十几亿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岿然屹立。<br><br><div>从不同角度拍蘑菇石。</div> 看!雾霭缭绕中的“翻天印”。 山崖顶端平铺着一块高约3米、上大下小的巨石台,如一方巨印倒置于平台之上。<br><br><div>近看似一朵巨型平菇,远观如一枚朝天大印。</div> “万卷书崖”,由无数页岩堆积而成,像一堆堆摞起来的书籍。 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蹄触及梵净山,从马上落下一叠佛经。从此,山体出现大量堆砌有序的页岩,如卷帙浩繁的经书齐天堆放。<br><br><div>此处有万卷书可读,只惜寒风凛冽,无法久留。<br><br></div><div>老鹰岩,也称鹰嘴岩,在北边山巅的万卷书旁,一方巨石矗立,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鹰,俨然是万卷经书的守护神、梵净山的忠实卫士。</div> 老鹰远眺。 人在云里雾里,转眼间,先行一起到景区的三位同伴不见了,只好在手机上找事先拍下的导游写给我们的游览图,等候下一批同伴到来。 集合后从左侧山崖下行,往红云金顶。<br><br><div>山边的僧塔。</div> 这是贵州佛教禅门宗擎明然如泰(公元1600-1677年)大师的墓塔。他一生在梵净山弘扬佛法,其德业修行受世人敬仰。<br><br><div>到了普渡广场,红云金顶山脚下,海拔2242米。</div> 远眺右前方,红云金顶似玉笋插天,如擎天一柱,拔地而起。 一阵云雾飘来,红云金顶白茫茫。 一鼓作气,从山脚右侧,沿着绝壁上凿出的石蹬,向红云金顶攀登。<br><br><div>走向云雾深处。</div>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山径蜿蜒曲折,如从云间落下的飘带,缠绕在红云金顶的悬崖峭壁上。游人像一串彩链,在飘带上缓缓地向上移动。 这里的阶梯垂直近90度,仅容一人攀爬,扶天梯、抓铁链,手脚并用。身旁是万丈深渊,须时时小心翼翼,可谓一步一险。 不到山顶非好汉,等到同伴一起上。 登顶成功啦!我们在观景台上欢呼雀跃。 梵净山有三座金顶,最高的凤凰山海拔2572米,老金顶海拔2494米,而海拔2336米的红云金顶则是三座金顶中最险峻的,和蘑菇石一起,是梵净山的二个地标性景观之一。 因在晴朗天气的清晨,朝霞辉映下,金顶周围的云彩绚丽,祥瑞之气环绕,故称“红云金顶”,谐音“鸿运”。<br><br><div>红云金顶是梵净山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聚景盆”,绝世仅有。(图片系网上下载)</div> 山体石峰间有一巨大裂逢,将金顶从顶部向下分为两半,上半部一分为二,此为金刀峡。 金刀峡,万仞悬崖中的奇峰经石,上红云金顶的必由之路。 天仙桥,连接金刀峡两端的天桥,凌空飞架,势若长虹。 长5.41米,拱跨5米,桥面宽1.86米,距峡谷底高94米。<br><br><div>桥两侧各有一殿,和桥一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分别供奉释迦佛(现代佛)和弥勒佛(未来佛),意为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div> 在天仙桥上看金刀峡。 从两侧分别看对面的弥勒殿、释迦殿和观景台。 万丈悬崖上的观景台。 弥勒殿和释迦殿门外侧观。 “说法台”,释迦殿前一块巨大的叠层石。 “泰山压顶”一起顶。 弥勒殿前的“晒经台”。 云海、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为梵净山添上了神秘色彩。<br><br><div>大风起兮云飞扬,雾漫漫,云绵绵。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br><br></div><div>风起云涌间,突然云开雾散,红云金顶偶现“真容”,一闪而过。</div> 置身于烟波浩瀚的“天空之城”,飘飘欲仙,超凡脱俗。正如诗曰:“转眼风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 据说,梵净山时常出现“佛光幻影”。雨后初晴的清晨或傍晚,太阳相对的云雾中会出现七彩光环,人背向阳光,光环中会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形影相随,如佛影端坐,神奇之至。<br><br><div>红云金顶的下山之路,也是陡峭惊险,同样不可懈怠。</div> 只有心无旁骛,才能将它踩在脚下。 在红云金顶半山腰,眺望承恩寺和普渡广场。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弥勒道场的主寺庙,梵净山寺庙群中的主体建筑。明清两朝皇家都敇封它为“古佛道场”的“镇山之印”。始建于明初,2009年在原址上重建。 承恩寺旁的净心池。 在普渡广场回望红云金顶,银白空濛。 刹那间,云雾飘过金顶,景致稍显明晰。 下午2点,我们才在梵净山附近的酒店吃上午餐。看到墙壁上两幅梵净山的经典照。 遗憾天公不作美,我们在梵净山近4个小时,终未能见到阳光普照、蓝天白云下的梵净山美景。<br><br><div>可人生不就是遗憾不断发生的过程吗?!只有把遗憾一个个抛在身后,心怀美好,砥砺前行,才能见到一个个新的希望的亮点……<br><br></div><div>(注:文中一些照片系同伴所拍,深表感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