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从无到有,由线成网

金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张载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上海地铁的从无到有、由线成网,正是一个引世人瞩目的缩影和例证。作为上海地铁一号线建设的副总指挥,我直接参与了初期的工程建设,许多往事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地铁建设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地铁建设的研究和规划,但进展不快,主要是受制于上海的地质条件。上海是软土地基,含水量很高,建造地铁犹如“在豆腐里打洞”,甚至有外国专家断言上海不适合建造地铁。然而,地铁又是公认的大容量、快速度的城市客运交通工具,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不能没有地铁。上海的领导和专家顶着压力和风险,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自1963年开始,在浦东塘桥地区启动实质性试验。以后又转至市中心的衡山公园继续试验。直到70年代后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漕溪公园附近进行扩大试验,并开始一号线相关区段的建设。1993年5月28日,地铁一号线南段(徐家汇~锦江乐园)建成通车,标志着上海地铁从无到有,屈指算来,已整整28年啦!1995年4月10日,地铁一号线全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建成通车,上海地铁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从1963年开始试验到1993年首段地铁通车,我们用了30年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地铁梦”,那么,真正让上海地铁插翅腾飞、由线成网的,是筹办世博的巨大压力和重大机遇。获得世博举办权的2002年底,上海实际运行的地铁里程不足100公里,2004年提出的迎世博目标则是要建成运行400公里。尽管难度极大,看似无望,但上海自上而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短短几年,凌厉加速,竭尽全力,变不可能为可能。在施工最高峰的2007年,全市有100个盾构同时推进,116座车站同时施工。这对于通常情况下的地铁建设,简直是天文数字,在世界地铁建设史上也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图为当年地铁一号线建设指挥部的七位指挥。前排中为总指挥石礼安,其余六位为副总指挥。后排左二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参与过地铁一号线建设的我,深知其中的艰巨和不易。我清楚地记得,地铁建设初期,在我们还只有一条线、几个盾构、十几个车站的建设时,就曾遇到重重困难,至今印象深刻。当时我是负责一号线北段(人民广场~上海火车站)建设的现场指挥,在汉中路车站深基坑施工时,由于车站地下连续墙与居民楼基础的距离只有一米左右,大开挖造成了居民楼倾斜裂缝。在加强专业监测的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土办法”,每天下班前在墙面的各个裂缝处都粘贴一张纸条,第二天一早又赶去看它是否迸裂。如果迸裂了,表明倾斜在加重,即刻注浆“纠偏”。居民们知道房屋有倾斜和裂缝,但为了能早日建成地铁,且看到我们在细致监测和及时釆取措施,给予充分理解和信任,毫无怨言,默默支持。新闸路车站由于动迁原因,施工进度落后于其他车站,为保证全线如期同步建成通车,必须赶工。但那时又正值夏季连日大雨,工人们只能冒雨施工。我知道停工会影响进度,而不停工又于心不忍,于是就自己掏钱让项目组的同志去买了几斤白砂糖,煮成糖水,给雨中赶工的工人每人送上一碗。我只是借此聊表谢意和歉意,而工人们却是一脸的滿足,一鼓作气地完成了任务,抢回了工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晰地记着这些往事,是因为实在无法忘却那些曾全力支持地铁建设的动迁户和周边居民,是因为脑海中经常会浮现那些纯朴耐劳、默默奉献的建设者。正是由于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广大建设者的努力,上海地铁建设才能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骄人成绩。如今上海地铁已累计开通运行18条线,另加一条磁浮线,全网运营线路总长度达772公里,拥有车站459座,运行车辆多达7000辆,运营线路长度和车辆保有量双双居于世界第一。远期发展规划,地铁运营线路将突破1000公里。</p> <p class="ql-block">上海地铁从无到有、由线成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和上海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作为上海地铁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并由衷地祝愿上海地铁的未来更加辉煌,上海和我们国家的明天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