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究竟是谁?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洛神赋》作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自问世之日起,就赢得了万众瞩目。后人在吟咏传唱的同时,更是不惜笔墨,为其增光添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王献之书《洛神赋帖》,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帖为残卷,因仅存13行,又称《十三行帖》。在《洛神赋》里,曹植对洛神极尽描绘之能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曹植眼中的这位洛神,其形象比在前人眼中更加饱满,她的心中似乎有着无尽的哀伤,让后人觉得这位女子绝不是曹植的凭空想象,更像是曹植在借她来表达对一个真实人物的思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说曹植在借洛神写真人,那么到底是谁会得他如此青睐呢?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当属一位被称为甄妃的女子。由于《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于是便有了《洛神赋》是曹植因怀念甄妃而作的说法。《太平广记》里有一段洛神的自述:“我就是魏文帝(曹丕)的甄妃,因为我仰慕曹植的才气,让文帝很生气,于是我被文帝幽禁而死。后来我的魂魄来到洛水之上,向曹植讲述了我的冤情,他感慨地写下了《洛神赋》。”这段自述显然是后人杜撰的。然而无风不起浪,这段自述自然也让读者对甄妃与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一些感情纠葛,产生了兴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甄妃于东汉光和五年(182),出生于中山无极(今河北定元县)一个官宦家庭里。据说,她的母亲张氏在分娩之际,梦见一位手执玉如意的仙人走入房中,将一件玉衣盖其身上,然后便生得甄妃。甄妃3岁时,父亲就亡故了。当时家里来了一个相士,在看了甄妃相之后说:“此女身上充满贵气,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甄妃自幼喜好读书识字,年少时便见识不凡。当其时,群雄峰起,天下兵乱,加上饥荒,百姓多卖金银珠宝等物以求生存。那时,甄妃家里还很富有,甄家就买下这些宝物用以收藏。甄妃见状,就对其母说:“现在是乱世,买那么多宝物干什么?这样会为我们家招来祸患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看我们的乡人都在忍受饥饿,不如把财物分赠给亲族邻里。这样广施恩惠,我们家才能平安。”全家人听了之后都说她见识不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甄妃天生丽质,不仅拥有出色的容貌,更有一头令人艳羡的长发,散开的时候青丝万缕,绾起来的时候,犹如乌黑的云团,光可鉴人。建安初年,甄妃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由于二人少有共同语言,婚后的生活并不愉快,她只好靠作诗来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建安七年(202),袁绍病死,曹操借机出兵攻打袁熙。袁熙兵败逃往辽西,而甄妃则为曹军所俘获,继而成为曹丕的妻子。当其时,曹操正为他的霸业东征西讨,曹丕也正为如何继承天下而费尽心机,于是甄妃被冷落了。多情而美丽的甄妃便与小她10岁的曹植为伴。曹植自幼聪明,才思过人,10岁左右就能吟诗作赋,深得曹操的赏识和器重。在两人日益密切的交往和了解中,浓浓的情愫已悄悄将两个多情的人连在了一起。曹操一统北方后,曾寄厚望于曹植。但曹植生性散淡,又迫于其兄长的压力,最终没能当上太子。曹操死后,曹丕君临天下,定都洛阳。此时,曹丕对弟弟曹植和甄妃之间的感情纠葛似已有耳闻,心生不快。加之此时的甄妃已经年过四旬,花容衰退,失宠的同时,横遭构陷。在曹丕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便郁郁而终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甄妃的死令曹植悲痛不已。据说,甄妃死后,曹植入京时,曹丕曾将甄妃经常使用的一个“盘金镶玉”的枕头赐予曹植。曹植获枕之后,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在乘舟的归途中,他恍惚入梦,见甄妃从水中飘然而至,在他耳边细诉内心悲苦,使得曹植肝肠寸断,惊醒之后见玉枕还在,而伊人却不知何处去寻,感伤之下,就提笔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名为《感甄赋》。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词采,真挚的情感以及超凡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成文之后,一时间广为传诵,而曹丕对此事却不置可否。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为了避嫌,曹睿下令将《感甄赋》更名为《洛神赋》。由此可见,《洛神赋》确实艺术地记载着曹植和甄妃之间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从曹植对甄妃的描述中,人们不难看出曹植对其美貌是如何地赞叹和留恋,从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甄妃的爱又是如何地刻骨铭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