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早5:18,我和同学夫妻三人一起从西直门乘“滴滴”快车去大兴国际机场,我们打算用四天时间到山西碛口古镇、王家大院和平遥古镇等地旅行。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兴机场乘机,还有一点儿小兴奋呢!刚上车,我戴的口罩带就断了,司机师傅马上从储纳盒里拿出一只新口罩递给我,这网约车的服务真心不错呀!我们在不堵车的时间段,还花了将近一小时才到达大兴机场,这座北京新机场离市区真的好远。<br> <div><div>6点半刚过,在下行的扶梯上,刚好看到太阳升起,阳光透过航站楼巨型落地窗撒入候机楼。朝阳好美也带给人温暖,我早起的困倦顿觉一扫而光</div></div> 因乘坐的是早班飞机加上大兴机场投运刚刚一年,这儿的停机坪很空旷,飞机真少,我们乘坐的国航波音737-700型飞机7:25顺利起飞 一小时后,我们到达吕梁机场,我这是第三次来这座机场了。左边这架PC-12是江西快线的飞机,飞吕梁-大同通航航线,这飞机只能坐8、9位乘客。来之前我通过碛口镇李家山村的客栈联系了一位姓李的司机师傅,他将负责我们三人今明两天的用车安排。吕梁机场候机楼不大,离开候机楼,我们很快找到了李师傅的车,按事先约定,我们上车前往西湾村 <p class="ql-block">我们用了将近1小时到达西湾村。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西湾村在2003年底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为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成为山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子</p> 这是一个单姓村,村里的几十户人家几乎都姓陈。他们的迁居始祖是西湾村的创建者陈师范。西湾村整体设计奇特,整个村落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我们按照村东往村西的顺序参观。前面有这家叫做“竹苞松茂院”,门口的老爷子招呼我们进院参观。进院要每人收2元卫生费,微信支付宝都行 这是标准的四合院。北面为正房,左右为东西厢房,庭院里种植着大丽花 院子南面是客房。老爷子说,现在是旅游淡季,客房都空着呢 西屋门口摆着两只油篓子,还有盛粮食的方形容器。这些东西显然是以前留下的,大概是为留作记念,也为像我们这样的访客介绍这里的特色吧 我们从正房西边的楼梯上到屋顶,这里是欣赏西湾村全景不错的地方。西湾村建筑群长约250米,宽约120米,宅院都是依山而建。整个建筑群座落在三十度的石坡之上,民居院落从前往后、由南至北前步步登高,远望显得错落有致,宏伟壮阔 西湾村的民居以当地所谓“明柱厦檐高圪台”建筑为主,院落被半米高的石台分隔为前后两个部分。正房为石暄窑洞,座落在石台之上,窑顶伸出一排纹饰精美的石梁,它们和木质明柱一起支撑起宽阔的厦檐,夏日里摇着蒲扇坐在厦檐下聊天纳凉想必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而东西厢房等则建在石台下的平地上 老爷子说现在这座大院子只有他们老两口居住,他热情地带我们参观石暄窑洞式的卧室。与我们印象中的窑洞不同,石暄窑洞并非依山而立,确切地说只是人造穹顶的石制仿窑洞建筑,虽也有土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却比普通的民房来得坚固宏伟 卧室外的廊道上盆栽的石榴红红的,看着很喜庆 山西盛产枣,这家的枣不知为何被铁丝串在一起成球形,是为了方便晾晒吗 西湾村各家宅院的柴房、碾、磨或寄于墙下,或修于背角,寸土必用,其设计既朴实而不居一格。这家的楼梯下面被用来存放煤和柴火 告别了老夫妻,我们沿着木巷向上走,去参观攻略上介绍的东财主家。小巷的地面用石块铺砌,两侧有石护墙,有的地方还建有堞楼和供巡视的墙道。当年,整个村子如同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只在村南段建有三座寓意为天、地、人的大门,不过大门后来都塌毁了 东财主院位于木巷,是西湾村保护较为完整的院子,也是陈氏先祖陈师范居住过的地方,共两层楼高。东财主院巷子东墙上有一排木棍,当年村中哪家生了孩子,就在那里挂起灯笼以告族人 东财主家大门很是普通,我们经过大门进入偏院,里面有磨盘和碾子各一,高处为望婿楼 所谓望婿楼,是在封建社会严格的婚嫁制度下,未出嫁的女子是不允许见到外人的,即使家里有人来提亲,也只能偷偷的躲在望婿楼内瞧一瞧过来提亲的人。望婿楼通常建在大门的入口处,有人来的时候可以清楚的看到 东财主院的二道门有富丽堂皇装饰精美的豪华门楼,木雕砖雕石雕还有铁艺构件一个不拉,件件精彩,尤以门墙上檐下的一对四幅墀头砖雕最为抢眼。墀(chí)头是我国硬山式古建筑山墙屋檐下成对出现的一个建筑构件,凸出山墙,本来是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和挡水的,后来演变成了最明显的雕饰构件。山西地区民居墀头雕刻常见的图案有祥禽瑞兽、吉花瑞草、吉祥文字、刀马人物等。但是,东财主院的墀头与众不同,首先它是三面雕刻。也就是说每边墙上的墀头都是正面带两个侧面,每面都有立体雕刻。其次,雕刻内容除了正面的花草纹饰外,两个侧面各是一幅故事图案,两组四个故事,描绘了四个中国文化典故。细细解读,别有一番风味<br> 右面这幅叫骑鲸捉月。这个雕刻画面感极强,很有辨识度。有大海,海水中有人骑着鱼。上面有月亮云彩,下面的人物拱手对着月亮。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乘舟饮酒赏月。一条鲸鱼游来,李白跳上去骑着鲸鱼升天而去。杜甫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讯今如何?多浪漫啊 骑鲸捉月背后这幅砖雕是孟母教子。孟母教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成长为思想家影响极大。这样的故事雕刻在最显眼的部位,也能体现晋商发家致富之后的一种崇商敬儒的心理 孟母教子对面这幅,就是出门后右手边墀头上是有凤来仪砖雕。图案上一个人物倚靠在松树下,一只凤凰口中衔着灵芝。这个图案,有人说这是吹箫引凤,也说得过去。不过,更有可能的是凤鸣岐山或者有凤来仪。后两者的画面感明显要强于吹箫引凤。因为常见的图案里,画吹箫引凤的图,一般都会画出萧管来 二道门的门楼是屋宇式门楼,前檐下有通栏雀替木雕卷草纹图案,檐下有三朵雕花斗拱,阑额上满雕菱形花纹,整体颜色都比较乌黑,有种历经沧桑的感觉。大门也比较特殊,两旁带有抱框,正中才是常见的对开板门。门框上有一对雕花门簪。阑额板上同样雕满花纹。和竹苞松茂院一样,进院要每人收2元卫生费,我们付费后进院参观 在大门板上,一对六角形铁门钹上,镶嵌着环纹精美的铁门环,比常见的绞丝纹饰要精致很多。门钹下面还钉着一块元宝形的护铁,防止门环磕坏木质板门 一层为掌柜居住的地方,目前未对外开放。这是二层,左边正房为长辈住的地方,两边厢房为卷棚式,是小辈人的住处 东厢房墀头上浮雕有葡萄,葡萄多籽,长辈是希望晚辈多子多福,陈家兴旺发达 二层正房窑上,有一座木结构砖瓦房,这是议事厅,家族重大决策都在此商议讨论,两边是客房,也可能是族人喝茶休息的地方 门外墙壁墀头上雕刻有梅花鹿,鹿与“禄”同音,是做官发达的意思 我往下俯看,东西厢房中间,有一不大的照壁,照壁当中开孔,用来供奉佛像 东财主院西侧开有小门,经过小门我们来到一墙之隔的绣楼院,也叫陈三锡院。西湾村户户相同,院院相连。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div>眼前这座陈三锡的院子是这个村中最具有特色的,代表了西湾民居的风格。如今,这座院落仍是整个西湾村里最气派的院子。院子东西总宽约30余米,南北60余米。院子一层是伙计们的住处,院子很小,院子外面宽阔的地方是原来的花园,一层目前不开放。这是二层,二层院内正房为长辈住的地方,是建筑群中最好的地段,两边厢房为卷棚式,是小辈人的住处;为了家族管理的便利,二层正房窑上有一座木结构的砖瓦房,叫议事厅,起先是祝寿用的,后来凡家族重大事情都聚在此厅商议讨论,厅外有矮墙,视野十分开阔,一直能望到陈家祖坟</div> 要看三四层每人要收15元钱。现在的主人说你们仨收40元就行了。交过费后我们上楼梯到三层。三层是望月楼,两面坡式,是长辈望月、品茶、休闲的地方。从二层到三层的台阶分为三部分,分别是「3、6、9」,意喻「遍地走」。正门上方有清道光帝御赐匾:“定国先声” 东西两侧为访客住宿的客房,现在作为旧时日用品的展室 四层是绣楼,绣楼占地面积很小,没有正房,是陈家小姐和丫鬟居住的地方,到晚上,小姐一般不允许下楼。东屋现在按原来小姐房布置 西屋现在被布置为旧时服饰和日用品展示厅 从绣楼院里出来,我们向西走,边走边参观老宅子。这座院落的门匾上镌刻着“岁进士”三个大字,据说这里是军功三品的蓝顶老爷陈辉章的旧居。我们后面又陆续看到了“恩进士”和“明经第”的门匾。这些宅院的主人并不是真正的进士,这些名号是皇上给屡试未第者的虚名、雅号 “岁进士”匾额下的门紧闭,人们只能从左右入院。匾额下的大门应该只有在贵客登门时才会特意打开,以示尊敬 院落里有三栋二层建筑,坐北朝南的正房为长辈住的地方 东西厢房一层应为家里公子房,二层住的是待字闺中的小姐 我们离开“岁进士”,从土巷南门走出西湾村 南门东侧不远处是陈氏宗祠。陈家祠堂是清晚期建筑,规模不大,保存比较完整,祠堂里供奉着陈家历代祖宗的牌位。陈氏祠堂在村子的西南,显得有些破败,石刻匾额已风化,隐约可辨“思孝堂”三字。拱状窗的两侧,有两块嵌墙石碑,碑有残损,右侧一块的碑文题目被人凿掉,左侧碑的题目是“创修陈氏祠堂序”,碑文对祠堂取名“思孝堂”作了解释。思孝堂祀奉陈氏始祖陈先模及二世祖、三世祖,由此推断从始祖到三世祖陈家并没有自己的祠堂,也说明陈家真正发迹是从四世祖陈三锡开始。陈氏宗祠为砖木结构。陈氏宗祠大门紧闭,但单看其外侧灰白色的墙体、豪华气派的大门、飞檐高翘的阁楼,竟有些许江南民居的影子。 上午11:30,我们在参观西湾村后,到碛口古镇的一家客栈住下。参观碛口古镇是我们此行的重点之一。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碛口镇南与柳林县黄河名镇孟门镇相接,东与林家坪镇相连,北与丛罗峪镇接壤,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全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div>从西湾村到碛口两地只有3公里多的距离,李师傅开车10分钟就把我们送到了客栈门口。我们到客栈放下行李,就出门找地方吃午饭。客栈外的大街上,戴白羊肚手巾肩披褡裢的大爷牵着头戴大红花的驴,一位女游客穿着当地特色的花袄裤,戴着绿头巾,骑着小驴,很是开心</div> 我们找到沿黄大道旁边的一家餐厅,他家有二层观景平台。我们边吃边欣赏黄河风景。黄河河面很宽,但看不到任何船只,远处黄河水因与湫水河交汇而变得湍急,黄河右岸是陕西省吴堡县,那座宝塔叫薛家塔,也称红龙塔。老板说那是近些年建的,不是什么古迹。餐厅所在这一片地方叫后街,也叫西市街,紧靠黄河,一边是奔涌的黄河水,一边是古香古色的店铺 吃过午饭,我们沿着西市街往南走,我们准备先去中市街和东市街参观,然后上黑龙庙拍日落。西市街紧邻黄河码头,以前建有大批的货栈。前面建筑是厘金所,是过去的税务所,现在里面已经改成了客栈。至于招牌上写的卖黄河鱼,我们不怎么信 前面是现今保存较好的中市街街,也称明清一条街。在这里分布着二三十家老店铺客栈,保留着明清商业街原汁原味的风貌。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似乎在诉说着晋商的兴衰、财富的沧桑 小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是这半月门,就像常见的月亮门从中间整齐的被割断,而代替那半个椭圆月亮的是笔直的一道墙壁。远观像一个累坏了的人,直立、弓腰、低头、把肩膀靠在石墙上。据说半月门之上原来竟然盖有一间小屋,其受力设计之精妙,不得不让人叹服。旧时穿过此门就是“红灯区”了,难道古人设计此门是“半边风月”之寓意?碛口古镇以前都是经商或卖苦力的男人,家属都住在西湾村或卧虎山后的李家山村,这里出现“红灯区”也就不足为怪了 左手这家“义诚信”原来是家草帽店。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成立,由天津商人开办。辛亥革命成功后,西方文明逐渐传入我国,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服饰也在逐步改变。“义诚信”草帽店专卖洋草帽,兼营时尚礼帽、文明拐棍、眼镜等洋货,生意做的像模像样,现在改作碛口美术写生基地。门口摆着落满浮尘的各式真假难辨的古董,还有文革时期的雕塑等。对面的长兴店是一家客栈 右边这家是“丰记货栈”,根据标牌介绍:1948年春,贺龙率领的一二二师在碛口创办的“新华商行”南下入川,曾任业务经理的王子丰等地方人员大都留了下来。是年仲夏,王子丰在此巷的第一院与商界朋友合伙开办了过载货栈“庆合货栈”,王任经理。当时反动会道门“一贯道”活动猖獗,三地委公安处派人打入“庆合货栈”,明经商,暗侦察。为便于侦察,即利用王子丰在商界的崇高威望,取其“丰”字,将货栈改为“丰记货栈”。 路边一只小奶猫看到我后,跳到逍遥椅上,冲我喵喵叫着,她这是饿了么? 明清一条街现存只有160多米,我们很快就参观结束。我们沿着河边的道路往东市街方向走。不远处的一阵叮叮当当的锤击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走近一看,两位石匠师傅正各在一块青石板上敲击。他们说这是在加工一道石门,将来立在中市街和东市街之间,作为迎宾之用 <div>东市街当地人又称“前街”,曾是骡马骆驼运输店集中地段,它又名“食店巷”,因为当时有几个饭馆和许多小吃挑子,卖地方小吃,如臊子碗托、荞面灌肠、红印印芝麻饼等,还有卖粮食的小摊贩,专供给穷人们一升一合地买当天的口粮。东市街除集中了骡马骆驼运输业外,多零售业和服务业,虽然比西市街热闹,但沿街建筑大多简陋。曾经这里骡马骆驼大车云集,驼铃阵阵,车夫的吆喝声不停,热闹非常。后来随着碛口商业逐渐衰落,加上文革期间建筑破坏严重,这里就与普通的村镇差别不大了。</div><div><div>这是西云寺的山门。西云寺属临县寺院中九下院,旧称西云观。在候台镇北之西石崖,后因殿宇破坏,不便香火,移置碛口之北,西头村之西,旧志称皇庆年(元1312-1313年)建。今被碛口中学占用,其殿堂已毁,窑洞依存。这座山门虽破烂,但雄姿可见,砖雕飞檐斗拱、图案题字,形象逼真,流畅厚重<br></div></div> 在碛口的大街上,有很多饼铺,就像西云寺对面的这家。在碛口古镇上现打、现烤、现卖的烧饼是当地常见的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印印饼子,白面和成,加少许油盐、表面撒芝麻,再盖以象征吉祥的红印,烤好之后色极黄,味喷香。过去的商人和劳力,都忙着挣钱,哪有饭馆踏实吃顿饭的时间,就在路边随便买上几个热热乎乎的烧饼充饥,我想这就是碛口烧饼摊儿多、味道多样的原因吧 东市街虽说被破坏严重,但新建筑更接近于北方村镇,更接地气。这条街居民很多,下午时分,这里仍旧人来人往,热热闹闹 因为地势低,又曾经多次被洪水浸入,所以这里临街的店铺有部分建有高圪台 这家原为福顺德骆驼店,现为福顺德客栈,是碛口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家骆驼店,原来院子一半铺了石板,而另一半没有,是为骆驼休息用,因骆驼在绵软的黄土上卧下以后可以免受石板的冰凉生硬 福顺德还保存着骆驼骡马的“餐厅”,这长长一排石槽就是它们的餐具。骆驼店总体建筑风格宽阔,主要是因为当时运输生意十分繁忙,需要很多住宿的房间 进门处右边的墙壁上,有“欢迎光临”四个大字。仔细看,笔画和方框居然是由当地特产花生和红枣组成,很有创意吧? 我们从东市街出来,时间还早。于是我们三人就沿着楼梯走到停车场,再下到河滩,顺着河滩弯曲的小路来到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有几位年轻人正坐在湫水河边垂钓 这个时节湫水河很浅,小鱼很多,不一会儿我就看见有鱼上钩。小鱼只有约10厘米长,不到一两重,估计就是炸着吃或者炖汤,河鲜味道肯定不错。他们说湫水河可以钓鱼,但不许下网,特别是电网 东边这是卧虎山,那座最高的建筑就是碛口古镇的地标-黑龙庙。黑龙庙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戏台,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耳殿。庙宇规模壮阔,昭然入目。这座庙宇为碛口镇的商户捐资修建,不属于任何宗教,纯粹是为保黄河行船平安,商家生意兴隆和百姓身体健康 前面是湫水河和黄河的交汇处,这里水不深,但尽管汛期已过,水流还是比较湍急,可以看到水里有不少乱石堆积,在此行船一定很危险 我同学夫妇在一块浅滩旁,捡起小片石头,在黄河上打起水漂,好开心啊 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黄河边垂钓。我凑近他的水桶,看到里面有约十条小鱼,与刚才在湫水河里钓上来的鱼品种似有不同<div>《黄河渔翁》</div> 黄河上游离此地不远的地方有黄河水蚀十里画廊景观,这些快艇应该是带游客去参观画廊用的 不一会儿,就来了几位游客,他们穿上救生衣,坐上快艇向黄河上游飞驰而去 前方有一双峰骆驼高傲地仰着头挡住去路。我同学说要当心骆驼,因为骆驼不高兴时是会向人吐口水的。我们小心翼翼地从它身边经过 时间不早了,我们上岸,穿过中市街,按高德地图的引导,来到黑龙庙。前面是正殿,供奉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是为保佑往来船只平安,商家诚实有信、生意兴隆,人人健康无病 正殿对面是山门,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8根大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有一座戏台。前后建筑连为一体。戏台为欧山顶,琉璃瓦剪边,十分美观大方。这里的戏台唱戏音响效果特别好,台上唱戏无需现代扩音设备,不仅仅是黑龙庙院内全场观众,就连对岸的陕西丁家畔村、拐上村也能听得清楚。人称“山西唱戏陕西听”。唱戏的声音之所以传播那么远,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因为戏台下有三个向上倾斜的券洞,相当于三只音箱,起到了扩音作用,唱戏和伴奏的声音在封闭的四方形院内传播回响,再通过山门下的三个券洞向山下传播出去,借助周边的黄河和湫水河峡谷环境以及水面的反射,声音被不断放大并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巧妙的设计令我们不得不佩服先辈们的聪明才智 从山门下中间券洞拍摄的黄河日落 戏台 戏台后面的走廊是普通戏剧演员的化妆间 后面是一个三面有窗的小屋子,这里可以俯瞰黄河。这是戏剧名角的化妆间,墙上开有小洞,用于与外界交流信息 戏台左右是十字歇山顶式的钟鼓楼,规模不大,却小巧玲珑,别具风格 俯瞰碛口古镇中市街和后街即西市街,这里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下方是黄河和湫水河的汇合处,在汇合处下游不远处,曾经就是船工们谈碛色变的大同碛。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落差10米,黄河河道由500米宽突然被压缩到80米左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名扬天下。但我们从黑龙庙丝毫看不到黄河河道被挤压变窄,水流湍急的情形,更听不到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声声如雷的“碛吼”声呢?河水怎么看着如此平静呢? 黄河日落 我们从钟鼓楼下来,在戏台前的院子里,一位老者正在表演山西传统说唱艺术《三弦书》,我看他眼熟,好像在网上的视频和游记里见过。我掏出钱包,里面还有一张5元纸币,我放在老人前的纸盒里。他虽然眼神不好,但听觉很灵敏,他把钱展开后冲我微微一笑,即兴表演了一段三女婿拜寿。他声音洪亮,唱的有板有眼,但山西话我们听不太懂,他唱罢,还热情地向我们讲解了一下 告别老艺人,我们去吃晚饭。饭后时间刚过晚7点,我们再次来到明清一条街。碛口的夜晚很是安静,但也是灯火阑珊,有着山西特色喜气的红灯笼或方形仿古街灯或悬挂于房檐,或摇曳在门口,把这个不大的古镇照耀得安谧祥和,处处充满着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只是游客不算多,很多商家也打烊了,略显冷清 街道旁这家有家叫“马氏布艺”的小店,民间艺人一针一线地缝着布老虎,花布娃娃鞋、平安如意枕头、千层底鞋垫都摆在门口,很是显眼 <p class="ql-block">走进店里,店主人马根俊老师热情地接待我们三人。她说这里面卖的布艺都出自她手。前些年,为解决贫困妇女就业,让她们不出家门就能有稳定的收入,碛口镇寨则坪村第一书记杜亮姝邀请马氏传统布艺马根俊老师,教授贫困妇女学习布艺技术,使村里大批家庭脱贫。她的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我从她那儿买了一对小老虎,只花了15元。尽管小老虎看着不是很精致,但作为北方乡土手工艺粗犷大气风格的代表,我感觉特别有纪念意义</p> 我们明天打算去李家山村,那山村窑洞层层叠置,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然后回碛口古镇,请导游详细讲解古镇,揭开我们看不到“碛”的凶险和听不到“碛吼”之谜,晚上再坐火车去平遥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