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以齿而焚身

Sam Lau

<p class="ql-block">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陆,给歐洲殖民者带来了福音,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發现之一。然而,哥倫布的登陆也使得南美洲这片大陆遭受了史無前例的血腥之灾,這也許也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弱肉强食的侵略戰之一,令曾經统治這片大陆,盛極一時的印加文明便被毁灭在這埸血雨腥風中,祇遗留下那些令人驚艳的断壁残垣仍屹立在聖山灵水之中。</p><p class="ql-block"> 一個偉大的文明瞬間地被毁灭,令人瞠目结舌,卻留给後世人許多不解之謎。本人曾有機會去过探索,可惜限於對他們的語言、文化歷史知識的認知貧乏,去過後得到的不是更清晰了印加文明的脉络,而是添了更多的謎團。盡管如此,還是觉得這安第斯的文明很有意思,他們的工藝很先進,與我們的中華文明不遑多讓。可惜没有文字的記錄,尤其地畫的謎團更令人深觉不可思議及神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悉《廣東省博物館》近期展出《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自然不會失去詳細了解一下這個"黃金國"之謎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機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就聴朋友推荐值得参觀,後來查過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出期間爲2021年一月至五月。既</span>然它展出到五月份,我也就無謂一早赶去凑這熱鬧了。待過了一段日子,凑熱鬧的人少些,才找個空閑慢慢來,好細心欣賞。</p> <p class="ql-block">英國印裔諾貝尔得奖作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V.S. 奈保尔</span>在《失落的黄金國》</p><p class="ql-block">一書中講到:</p><p class="ql-block">"一個傳說,一片神秘的土地,一段被速忘的歷史。然而他們的過去卻無法在任何一本歷史書裹找到蛛絲馬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金國》這個長盛不衰的傳說在十六世纪的歐洲就廣爲流傳甚至被不断夸大。位於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的太陽神廟,就是被西班牙人傳說爲 “世界上已知的黄金最多的地方”之一” 而遭到入侵毁灭,史料記載:"從神廟内的墙上剥下的金板就有700多塊,每塊金板可以熔铸成两公斤的金锭。”当年神殿祭祀主殿内供奉着金制圆盘形太陽神,墙面皆为金板镶饰,金碧辉煌,各種供品也由黄金制成,我們去到参觀時,這一切都已蕩然無存。</p><p class="ql-block"> 對於黄金的贪婪,探險者無法停下脚步,從太平洋、加勒比海沿岸,以及被征服的印加帝國所在的安第斯山區,他們不断涌入南美洲腹地,而要寻找的黄金國似乎總是在他們前面不遠的某个地方。这些欲望注定只是一埸瘋狂無果的幻想,却成为南美洲本土文化和原住民的一埸巨大的灾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第斯最早期的卡拉尔文明在公元前一萬五千年巳經出现,這不得不不令我吃惊。</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按照西方對文明起源的定義,中華文明发源僅只有3000年的歷史。後来代表中國新石器時代红山文化的紅山龍(玉器)的出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發现引起</span>考古研究,并使红山文化重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全世界認識。</span>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就有一個新的認證——中華文明的起源應前推5000年,算是8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000年吧?但也比起這不見經傅的安第斯文明還晚了好几千年?</p><p class="ql-block"> 中華文明的代表是文字,很早就有甲骨文了,但可惜夏朝之前全無文字記錄,更無考古出土的證物,至今只有後期的傳說。比如黃帝与蚩尤大战,大禹治水等,却缺少證物的依据,外國人自然会质疑。虽然近些年随着各种的遗迹发掘,良渚文明、仰韶文化、河洛文化的发现,自然而然的能够證實中華文明的存在歷史也是公元前三千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之所以称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乃是梁啟超先生100年前最先提出。查實有考古實物或文献證明的,僅有三仟年多些。公元前周天子800年,商朝也有若干青銅器及陶片出土,幸得定爲國寶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 ,因爲有"司母戊"几個金文文字證實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才落實了商朝的存在;再住上推夏朝若干年只能是傳說,而再前的禹、舜、堯、年代以及黄帝丶炎帝,到红山龍文化才有五千年之說,但均凭推测難以證實。中華文明很早就有文字比如早甲骨文,怎就没有一個字提到堯、舜、禹、炎黄二帝呢?</p><p class="ql-block"> 不過這安第斯文明也没有文字記錄,所以他們一万五千年的歷史也一樣不被学術界正式承認。但考古界卻找到他們的出土證物,到公元後十六世纪印加帝國都灭亡了(看圖相對中國明朝時期),他們還没有文字,世界上不能因爲他們没有文字記錄就否認這個文明的存在。何况他們的打金工藝、砌石工藝、特别是方圓几公里大的地畫,叫现代人不靠先進的工具也無法做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正在新西蘭名校《奥克蘭大學》攻讀考古專業的小姑娘,去年因爲疾情暫回不去讀書,所以到省博物館来做義務導游兼講解。</p> <p class="ql-block">志願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首次在中国地區大规模展出有关安第斯文明的文物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是這位小姑娘向我們詳細講述生活在南美大地一萬五千年來安第斯文明的前世今生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并介绍展览以16世纪流傳於歐洲探險家們之间的“黄金国”傳说为切入点,以大航海大发现时代为背景,从手工技藝、農業生産、建筑建造、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为参观者們逐步揭开了南美洲安第斯文明的神秘面纱,引领观众感受安第斯文明的文化内涵和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距今1.5萬年前,来自亚洲的狩猎者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与其他文明基本隔绝的情况下,經過遠古時期,成長時期、區域發展時期和列国时期的漫長歷程,最終創建了印加帝國,令安第斯文明發展到極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東方有條龍,它的名字叫中國,</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東方有群人,他們都是龍的傳人!</p><p class="ql-block"> 不過這些"龍的傳人"不會想到隔了两萬公里外却有些"同宗兄弟"。据說一萬五千年前有亞裔狩猎者通過结了冰的白令海峡來到尚末有人煙的美洲大地。從始在這片大地爲避寒冷一路南迁并在各處定居下來…… 難怪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北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中美洲的馬雅人,南美洲的印加人,至今的樣貌和亞洲人非常相似。原來两萬年前是来自同一祖宗。</p> <p class="ql-block">這片遥远却不陌生的土地,就是距今超過六七千年,安第斯文明中的早期文化遺址。综合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的研究分析,已基本确认美洲地区最早的居民是大约1.8万年前到1.5万年前之间的某个时间,横跨西伯利亚,穿过白令海峡并由北向南不断迁徙的亚洲淡黄人种和蒙古利亚种人,他们以颧骨高凸、头发硬直粗黑、脸上和身上汗毛稀疏为特征。微生物学家对这两组人群的DNA抽样测定的比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推断。</p><p class="ql-block"> 而位于南美洲西岸狭长地带的秘鲁,被世界陆上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贯穿南北,这里有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山区,也有山脉西麓的沿太平洋的海岸地区,虽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這些早期的亞洲移民卻能安居下來。</p> <p class="ql-block">像亞洲人嗎?</p><p class="ql-block">按人類的進化,他們都是印加人的後裔,却是亞洲人的″孫子",非洲黑人的″重孫"。</p> <p class="ql-block">不聽她們說話,你會错把她們視作同袍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加帝国 Inca Empire</p><p class="ql-block">印加族群于12世纪末興起,通過戰争、各種産品的積累和再分配、包括语言和宗教在内的文化传播以及结盟等手段,逐步征服和吞并安第斯地區的其他政權,于15世纪中葉完成了征服整个安第斯地區的大業。以庫斯科 (Cuzco)爲中心,建立了幅员辽阔、政治统一、经济一体、文化融合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鼎盛时期疆域廣達200多萬平方公里,版圖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地跨今天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和 阿根廷),印加人成爲當時美洲本土最大帝國的统治者。</p><p class="ql-block">印加人主要从事农业,主要作物为马铃薯和玉米。印加人擅长修筑梯田和农作物灌溉系统,也善于手工操作织布机进行纺织品编织。令人惊叹的道路系统和高超的建筑技术体现了他们的美学观念和工艺造诣。印加帝国主要信仰太阳神,自认为是太阳神的后裔,将太阳神信仰与帝国统治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集权国家。令人疑惑的是,印加文化没有发明文字也没有车轮,信息传递由结绳记事完成,这也让印加帝国蒙上了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据展覽介紹,安第斯文明是一个没有文字記載流傳的文明。古代印加人从早前學到了一套结绳記事的辦法。</p><p class="ql-block">吉氆就是用一根毛料或者棉线编制成的粗大主绳與係在上面的許多细绳组成,附属细绳数量可愈百,制作吉氇的棉线或毛线的颜色、粗细、长短,结的结构、形状,在绳子上的位置和结之间的距离都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和意义。吉氆与我國古代的结绳记事相似,這種記事方法在印加帝國之前已經出现,到印加時期得到廣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紀,印加帝國曾經是西半球最大的帝國,有将近一千萬人口以及超過九千萬平方平方公里的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西坎文化的衰落,秘鲁北部沿海地带的契穆人获得了发展良机,以昌昌(ChanChan)为首都,迅速扩张并在沿海一带建立契穆(Chimu)帝国(公元900年-公元13年)。</p><p class="ql-block"> 地处安第斯山高原的库斯科地区崛起的印加人,通过战争联盟、联姻等方式,使政治军事实力猛增,以破竹之势压倒各方势力建立起印加(Inca)帝国(15世纪前半期-公元1572) 这是安第斯山地区由原住民建立的最大规模政治体系。此时的中华文明已进人明代。</p><p class="ql-block"> 印加帝国推行大规模的 “国民计划”:以克丘亚语为公共语言,建造农用梯田,普及农耕和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等,但随着领土的扩张,如何有效地统治极速发展的帝国成为行政层面的难题。1532年西班牙人来到南美洲时,帝国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望族之争、中央权力对同盟集团和高官的制约和妥协、地方势力的反叛等。印加帝国造就了史无前例的伟业,却在最辉煌的 阶段戛然而止,留给世人不尽的感慨和疑惑。</p> <p class="ql-block">庫斯科 高原上的帝國故都 </p><p class="ql-block">庫斯科城位于安第斯山海拔3400米的峡谷中,12世纪初印加人开始在這里定居。印加帝國第九代统治者帕查库蒂大败昌卡人之后,决定为帝国重建一座巍峨壮觀的都城。爲了使帝都的规划布局严整,同时得到太陽神的庇护,便按照印加人崇拜的美洲虎身形规划了這座城市。从空中俯瞰,库斯科城宛如一头匍匐在安第斯山中的美洲虎。城北的山巅是头部,雄偉的萨克塞瓦曼城堡就建在它的制高点上。坐落在美洲虎心脏位置的是市中心廣埸。</p> <p class="ql-block">印加帝國第九代统治者帕查库蒂銅像</p> <p class="ql-block">古代印加王宫就在廣埸 一侧。美洲虎的肚脐位置是著名的太陽神廟。瓦凯帕塔廣埸位于两条后腿之间,是举行重要禮儀和庆祝活動的埸所。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後,庫斯科建筑严重被毁,建筑遗迹現在處處可寻。秘鲁人亲切称如今的庫斯科为“古印加文化的摇篮”。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组織列爲“世界文化遗産”。</p> <p class="ql-block">根据考证,在公元前1萬年左右这里就有石制、骨制和木制工具,以及动物毛皮和绳索等物品,南瓜已在太平洋沿岸部分地区种植。随后直到公元前2000年,安第斯山各地居民开始广泛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还形成各具特色、自给自足型的经济模式。</p> <p class="ql-block">我們正准备乘搭火車進馬丘比丘山地。</p> <p class="ql-block">安第斯部落文明在公元前1400到公元前200年已完成了第一次的统一,當年發展起來的查文文明。在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神庙围墙上,有许多用石榫固定的石雕。这些石雕除了能够反映美洲先民們的藝術成就之外,还有浓厚的宗教意味。</p> <p class="ql-block">这件石雕头像虽然看起来有些像人,但已经具有凸出的双眼、宽阔的鼻子、凹陷的脸颊等不同寻常的特征,确切地来说似乎像个“半兽人”。</p><p class="ql-block">爲甚麽石雕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這還要从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说起。</p><p class="ql-block">當時的人們普遍认为,栖息于安第斯山脉大部分地区的美洲虎,是一种像巫师一样的生物,可以联系自然和超自然力量。</p> <p class="ql-block">而神庙围墙上的雕像体现出来的,正是祭司在试图联系人間與神界時,從凡人变成美洲虎的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Step1:祭司脸上开始长出皱纹</p><p class="ql-block">Step2:眼球突出,面部表情也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Step3:长出长长的獠牙,明显具有了虎的特征</p><p class="ql-block">Step4:变形过程完成。</p> <p class="ql-block">從查文文化經過帕拉卡斯文化~纳斯卡文化~到莫切文化這過程经过差不多两千年,相當於中華文明夏、商到周朝、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到晋朝。</p> <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p><p class="ql-block">Moche Culure</p><p class="ql-block">(公元50年一公元800年)</p><p class="ql-block">作为古代秘鲁北部沿海地区最为辉煌的莫切文化,其城市的中心是一座高大的金字塔,金字塔通体由烧制的陶砖砌成。 还建有太阳神庙和月亮神庙,神庙内壁装饰着色彩鲜艳的壁画,壁画主题都是莫切人信仰的神。</p> <p class="ql-block">莫切人以農業为主,以海洋资源作为补充,在建筑、制陶、金属加工和纺织等 领域均取得了很高成就:</p><p class="ql-block">建筑方面,建造了以月亮神庙和太阳神庙为代表的巨大宗教祭祀场所。</p><p class="ql-block">制陶方面,发明了柱颈环形提梁瓶这一独特器型;金属加工方面开始使用白银加工首饰。</p><p class="ql-block">纺织方面,将各种精致的材料用于服装上,凸显所有者的地位和职业。由于武士和祭司掌握政权,出现了大量表现武士形象的手工制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安第斯冶金工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000年,金块被冷锻後制成小件的装饰品。</p><p class="ql-block"> 这件金箔尺寸较大,體現了當時對凸纹雕刻(压花)技术的掌握。紋飾表现了三个超自然生物形象: 中間站着一個类似人的生物,手握物體,嘴露尖牙、脚似利爪、附肢弯曲,该圖案是各種權力和神聖符號的组合。两侧的生物同样是力量和神聖的象徵。這件展品很可能是某位宗教领袖王冠的部件,最初被卷成圆筒状缝在纺织品或编织品上。</p> <p class="ql-block">令人驚嘆的冶金技術</p><p class="ql-block">安第斯山區的金匠們很早就已掌握熔模铸造雕刻、焊接、覆镀和镶嵌等基本的冶金技術。大多数精致的黄金制品都是用金块或金铜合金捶打成金片后制成的,采用一种被称为“退火”的方法,先把捶打后的金片放在火上加热,再浸人水中冷却,然后继续捶打。反复多 次,金属就会达到所需的厚度,可以将其切割、弯曲、 雕刻或压模,最后制成所需要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黄金响铃 Gold rattle</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400年-公元600年 长10厘米。宽8厘米</p><p class="ql-block">利馬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新月形的响铃是由圆形金属片制成 后再折成两半形成的。位于中心的神明 被称为“斩首者”,一手拿着战利品 另一手拿着杜米刀,装饰眼睛和耳朵的 镶嵌物已不存在。边缘的八个球体内包 含小型坚硬物体,每当摇动响铃时,会 发出响亮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的镀金铃饰是“武士祭司”墓出土的,其中間是一个令人生畏的神灵被认爲是一隻人格化的蜘蛛。</p> <p class="ql-block">一对有武士像的黄金耳饰。</p><p class="ql-block"> 莫切文化的金属工匠技藝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制作了大量精致的装饰品,形成了前哥伦比亚时期金属制品的顶峰。這對黄金耳飾互为镜像,图案上的戰士一手持带旗帜的权杖 ,另一只手拿着圆形的盾牌和一對飛镖。以圆片装饰邊缘。两枚耳饰都有红色朱砂彩繪。</p> <p class="ql-block">黄金祭祝烧杯 Goldl cesremcnlsal</p><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 中期 公元750~1375年</p><p class="ql-block">這件烧杯同样是将一块金子捶打成片状後制成的,呈现了一位长着猫科動物尖牙的西坎神形象。此杯的特别之處在於必须倒置,才能使西坎神的頭部朝上展示,这样 制作的原因仍然是一個謎?也许是因为它所盛放的液體如吉開酒、玉米啤酒或人類血液供奉给神灵的時候必须倒出来或飲用掉。</p> <p class="ql-block">這套頭飾總重達2公斤,103厘米高,60厘米宽,出土于西坎時期的一个贵族墓葬。据推断,该面具是慕主人生前在游行时佩戴的頭飾。想象一下,这位贵族戴着这件頭飾,身着其他黄金飾品,坐在一艘轎辇上游行,是何等的威严!</p><p class="ql-block"> 王冠装飾部分,由90片羽毛状的金箔片组成,旁邊用金丝連接着多个圆形金箔片。颜頭装飾为蝙螺形象,眼球用琥珀加绿松石作爲装饰。周邊圍绕着衆多可以晃動的環形金箔片。红色朱砂覆盖了面具正面的大部分區域,象征着人类血液或者一种重要的生命力量,还有精致的耳饰在面具两边。面具的外觀与西坎神的面貌極近相同,西坎神是西坎宗教中地位最高、無所不能的神。人們認爲这件面具的佩戴者具有神聖的權力和權威,并具有与神灵沟通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爲秘鲁地處南美洲安弟斯山脉的高原地,古印加王國的古都庫斯科更處高山深處。最低有三仟几公尺,最高達六仟多公尺。</p> <p class="ql-block">世代居住在高原的當地人有一种抵抗高原反应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用热水冲泡古柯叶片而制成的古柯茶Mate de Coca。</p> <p class="ql-block">古柯葉的神奇力量来自于它蕴含的强效生物碱,它本身也富含铁、维生素B和维生素C,它的味道类似绿茶,是你在前往庫斯科和马丘比丘的路上必备的神器。不少高原地區的酒店、飯店也会供應一大桶古柯茶,为客人缓解身体不适。我們参加一個旅行團几十人,男女老嫩都有,此趟高原行未見有任何團友會因高原反應而终止行程的,不知是否喝了这古柯茶有關?</p> <p class="ql-block">除了泡茶,古柯葉也可以直接咀嚼,以達到消解疲乏,强身健體的作用,安第斯山脉几百萬山民早已習惯古柯葉作爲生活的一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古柯葉中生物碱极低,但在不少國家仍然是作为麻醉品进行管制。美國海關就明令禁止,违者作带毒者論罪,</p> <p class="ql-block">Machu Piccnu</p><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山脉东南部古代印加帝国的古城废墟,位于库斯科城西北112 公里處,被誉为秘鲁的“庞贝古城”。</p> <p class="ql-block">​這古城由於隐匿于崇山峻岭之中,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後,近400年竟不爲人知,直到1911年才被发现。馬丘比丘城包括居住區、農業區、祭祀 禮儀區和墓葬區,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建成。考古发现城堡在16世纪末就無人居住了。至於它為何被遗弃?至今仍讓人難以理解,關於其功能也说法不一。</p> <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 一一云端古城</p><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城包括居住區、農業區、祭祀禮儀區和墓葬區,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建成。考古發現古城在16世纪末就無人居住了,至於它为何被遗弃,至今仍让 人難以理解,关於其功能也说法不一。1983年被联合國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産”</p> <p class="ql-block">印加文化的辉煌,在那些至今仍巍然屹立的巨石建筑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印加人没有铁器,没有尺子等测量工具,没有发明带轮子的交通工具,也不會制造吊车、滑轮之类的機械工具,完全以人力切割山岩,拖搜到目的地,并垒硼成雄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他們使用的叠石法,與我們今天配钥匙的方法很相似。先把巨石鲁压在一起,中間用木杠垫隔,再用一根竖直的小木棒在上下两个面間来回移動,一旦木棒受阻表明遇到了不吻合了。這種工藝相當於制作了無数个榫卯结构避免了滑動,比两块光滑的石面粘合起來的效果还要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們不利用任何的钢筋水泥,僅僅靠精湛的石頭打磨技術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房屋、寺廟。建成这些建筑的花岗石石块之間結合紧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却严丝合缝到連當今世界上最薄的刀片也無法插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陽門之谜</p><p class="ql-block">迪亚瓦纳科文化</p><p class="ql-block">以秘鲁南部为中心擴張發展的迪亚瓦纳科文化(Tiwanaku Culture)(公元300 年-公元1100年),已开始使用青铜器,并且拥有许多巨大的石质建筑和雕刻,其中闻名 遐迩的就是“太陽門”</p><p class="ql-block">“太陽門”是以一整块大石凿成,高约8米,宽约4.5米,重达百吨,是南美最富盛名的古代建筑遗迹之一。考古学家認爲門上雕刻的神灵是造物神,浮雕图案和符号是迪亚瓦纳科的曆法。當時的人們根据太陽照射在門上的不同位置确定月份時間,便於开展相應的農業生産活動。</p> <p class="ql-block">《黄金国》,這個長盛不衰的傳说在16世纪的歐洲廣爲流傳甚至被不断夸大。位於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的太陽神廟,就是西班牙人傳说爲 “世界上已知的黄金最多的地方” 之一,而令其遭到迅速入侵和毁灭,史料记载“从神廟内的墙上刮下的金板就有700多块,每块金板可以铸成两公斤的金錠。當年神殿祭祀主殿内供奉着金制圆盘形太陽神,墙面皆为金板镶饰,金碧辉煌,各种供品也由黄金制成,如今这一切都已荡然無存。</p><p class="ql-block"> 對於黄金的貪婪,探險者無法停下脚步,从太平洋、加勒比海沿岸,以及被征服的印加帝國所在的安第斯山區,他们不断涌入南美洲的腹地,而要寻找的黄金國似乎总是在他們前面不遠的某个地方。这些侈望注定祗是一埸瘋狂無果的幻想,卻成为南美洲本土文化和原住民的一埸巨大灾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太陽門巨石</p><p class="ql-block">神奇的是这些上百吨重的巨石如何搬移到此? 當時印加人并没有發明带轮交通运输工具,也没有驯养驮重牲畜比如牛、馬之類,而釆石埸却在五公里外。更为神奇的是每年9月21日清最太陽的第一缕陽光,會准确无误地照人太陽門正中央,迪亚瓦纳科人是怎样精细設計的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去到現埸看到這些奇怪的梯田,還以爲是古代運動埸?還是外太空人飛船着陆的埸地。</p><p class="ql-block"> 参觀這展覽聽到義務講解員的說明,才明白這是聪明的印加人懂得在高原地開辟這樣科學的梯田,每一级最高可達三米,底部先铺一層作爲排水用的碎石,碎石上铺一層粗质土做基底,最後是一層一米厚的表層土,這樣 可以使空氣持續進入士壤保持流通。在昼夜温差极大的環境中,這些石头白天吸取太陽的热量,夜間散發出热能保护農作物免受霜凍的侵害。梯田深度可達30米,在梯田底部,温度會升高,而且空氣流動少。所以梯田的顶部和底部温差达到15摄氏度,能形成20種微氣候。从顶部到底部温度的差异,意味着每一级梯田都代表着不同生态區,可以在高海拔地區种植更多的農作物,例如:番,茄、笋瓜、南瓜、各种类型的烟草,而這些品種原本無法在高海拔區正常生長的。</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利用梯田系统工程,通过改变地势、热量, 蓄水量,從本質上重新配置了生物地形,在如此寒冷恶劣的氣候下形成了一系列温暖氣候的土地,豐富了農作物的種類,又带来了两个优势,一是他們的飲食更健康且多样化;二是有助于减缓過去由于饑餓和灾害造成的不安,比如干早、洪水、虫害和霜凍。盡管印加人面對多種生存挑战,但他們也是問题的解决者,莫瑞梯田凝聚的,便是印加人民的生存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安第斯地區,包括海拔3000米的高原都種植着大量的玉米,玉米在秘鲁源遠流長,印加人的克丘亞語中,“秘鲁”就是“玉米之倉”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但是,仔细觀察原住民後代的日常飲食中,卻發現他們使用玉米的量并没有像种植的那么多。原来,安第斯高原種植的玉米主要是被当作酿酒的原料来使用的,當地称这种玉米酒叫吉开酒(chicha)。另外,他們也用紫色玉米榨汁成爲一種很受歡迎的飲品。</p> <p class="ql-block">土豆在我們的食譜中很常見,但你可知道它的原産地,其實就在遠在万里的南美洲安第斯地區。在安第斯地區,不同的海拔,即使是高原地區,土豆都可以适應不同的氣候存活下来,而且土豆可食用的部分,深埋地底,就算天公不作美,遭遇强風 冰霜、冰雹等極端天氣,土豆受到的影响和傷害程度也很輕。比起其它的農作物,土豆能确保更高的産量,對居民来說是一種非常可靠的重要農作物甚至是糧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馬拉斯盐田</p><p class="ql-block">距离印加文明首都庫斯科约40公里,有4000多个盐田,四面環山,交错分布。 从遠處看就像一盘大自然赠予的大地色“眼影盘”,這就是馬拉斯盐田。</p><p class="ql-block"> 每块盐池的面積不到几平方米,深度也不超過30厘米,每一块盐池的設計也不盡相同。盐田的浇灌借助了馬拉斯盐田的源頭蕴藏着豐富盐份的Qoripujio Spring 地下泉水,當地秘鲁人搭建起复杂的水流系统,經過多个纤细引渠将水源滙入馬拉斯盐田中。當盐池灌满盐水,當地人會將水渠關閉,讓盐池里的盐水慢慢晒干,盐體就會结晶停留在盐池表層或底部。</p> <p class="ql-block">把盐收走後,继續打開水渠注入泉水,继續晒盐。由于盐池的位置不同,所含矿物质不同,导致盐的颜色也不相同。主要以白色、粉 红色、浅棕色为主。从500多年前的印加时期,盐田至今从未停止過運轉,是當地秘鲁人食用盐的主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加人雖然工藝不错,但武器落後,還未見過馬,所以以土制武器來抵抗入侵者西班牙持火槍利刃的騎兵攻击,只能遭到人亡國灭的惡運。</p><p class="ql-block"> 印加人招至亡國灭种就是因爲被人睇中它的"黃金"。等於大象因被人類爲夺取它的象牙而被殺一樣。不過印加人亡得有點冤,事關秘鲁金礦并不豐富。倒是白银秘鲁银産量位居世界第一,铜和锌産量居世界第二,锡産量居世界第三。.</p> <p class="ql-block">陶器在安第斯文明中曾發揮重要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span>安第斯地區的制陶技術在整个美洲大陆堪称首屈一指。它不僅是储存食物和飲料的用具,也是祭祀用的禮器与陪葬品。安第斯人制作出了许多 動物、植物, 高品质的陶器,色彩丰富,光澤度高且注重细節。圖案和造型有超自然生物、植物人類、神灵等,這些元素在他們的生活中都具有举足輕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戰俘首级形 彩陶瓶</p><p class="ql-block">Effigy trophy head bottle</p><p class="ql-block">纳斯卡文化(公元300年-公元500年) </p><p class="ql-block">高14厘米,长15厘米,宽12.8厘米 </p><p class="ql-block">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這件陶瓶看似缺乏细節且風格简易,却形象地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戰俘首级的形象。嘴部两端平行的垂直线条表明他的嘴唇被刺穿并进行了缝合。通过睫毛来表示圆睁 的雙眼,瓶子後侧呈現的是一块颅底断裂後悬挂着的皮肤,底部繪制颅底的空洞。在纳斯卡文化中,有许多陶器和其他藝術品都描繪了戰俘首级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件武士形陶瓶,是莫切文化立体陶器艺术的典型代表。陶瓶呈一个跪着的战士形象,戴着精致的头部装备和巨大的耳饰,手持方形盾牌和木棍,盾牌和头饰上都有黑白相间的风车形徽章。</p><p class="ql-block">实际上,陶器表面的黑白装饰是经过精心雕刻并附着在表面的石头或沥青。武士手中的木棍是在陶器烧制完成后才插入的,制作可谓是非常巧妙了。</p> <p class="ql-block">神人形陶瓶</p><p class="ql-block">Bottle of funged spernataral with lan</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100年-公元700年) </p><p class="ql-block">​這件陶瓶描繪了一個重要的神话人物,他具有正常人類的身體比例,但嘴露大型猫科動物的尖牙,頭饰上装饰猫头鹰臉, 背部可能是猫的皮毛。猫头鹰是自然界中一種夜行動物和猛禽,人們通常将其与死亡(阴间)和黑夜联系在一起。它經常以自然或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在莫切藝術中,一些学者認爲,猫头鹰是莫切文化的主神。這個姿態似爲他正准备去往陰間。</p> <p class="ql-block">這個大型彩陶是納斯卡彩陶的典型器之一。它描繪了一個披着披風的人物形象,披風上装飾着戰俘的首级和各種拟人化的生物,这可能是一個贵族人物在葬禮上被捆绑好後的形象。用裹尸布将尸体捆绑成這種圆锥形是纳斯卡文化下葬前的一個重要過程。下部包裹着死者坐姿的身體及各种陪葬品,顶部是一个假脑袋。</p> <p class="ql-block">人臉形陶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00年,高295厘米,宽20脚米、厚15.5厘米</p><p class="ql-block">秘鲁国家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館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臉布满划痕,并以朱砂進行形繪,這雙眼睛表明此人可能已經失明。從這件容器可以看出莫切文化晚期陶瓷器逼真的雕塑風格源於早期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所有陶品肖像展品中</p><p class="ql-block">唯一显示正常人面的陶瓶</p><p class="ql-block">這件肖像容器描绘了一个一只眼睛失明的男人。工匠捕捉到了极其微妙的细节,如脸颊略微向上拉,睁开的那只眼睛的凝视等。莫切文化时期,这些肖像陶瓶只有真人头部大小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大,用模具制成,因此是可以复制的。从这个意义上講,莫切的肖像容器可能并不是为了描绘真实的个体或生物,而是为了记录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物,并通过制作他们的陶瓷肖像,来表达自己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p><p class="ql-block">除了琳琅满目的黄金制品外,在展厅的尾端,两具来自印加文明的成人木乃伊,也是展览中的亮点之一。印加文明的木乃伊来源目前还是个谜,而成年木乃伊大多是生前德高望重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比埃及的木乃伊还要早近千年,安第斯山地區的原住民早就发明了保存祖先遗體的木乃伊法。到印加文明時期,人们盛行将祖先的木乃伊放在自己领地或居室墙壁凹进去的壁龛里与自己共處,以便定期探视和膜拜。</p><p class="ql-block">制作木乃伊有两种形式:自然干燥和人工制作。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对尸體基本不加處理,因為地處高原,天氣寒冷干燥,尸體風干後不易腐烂。</p><p class="ql-block"> 人工制作木乃伊大致步骤为:首先,去掉尸體的内脏、骨随及大脑等器官,然後在体腔内填人香料,在外面涂上树胶,将尸體置于霜凍等环境中,待其自然風干、变硬后,再穿上华丽的衣服带上各种珠宝首饰,与各种精美的陪葬品一起下葬。有时還會爲木乃伊制作一个假的脑袋一一用贝壳做眼睛、 木片做鼻子,将其置于裹尸袋的顶部,并且加上假发、帽 子等饰物。木乃伊有时采取直立姿势,但大多数为坐姿。</p><p class="ql-block">与古埃及相比,印加的木乃伊更像一个大大的包裹一层层裹尸布里包裹着此人生前的纺织物等用品。</p> <p class="ql-block">被制成木乃伊把死者身體屈成這樣的型像最装入陶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人木乃伊 Partially wrapped adult mummy</p><p class="ql-block">印加查查颇雅文化(1300年-公元1550年) 高76厘米,宽27.9厘米</p><p class="ql-block">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成年男性木乃伊,出土于秘鲁西北部查查颇雅省附近的岩洞中。通过自然干燥,用棉布条包裹而成。这名男子人为扩大了耳垂,极有可能佩戴过大型耳饰。右手中指佩戴的戒指表明他的地位很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南美洲,安第斯人可供驯养的动物极少,只有二种:羊驼、骆马。羊驼作为美洲唯一一种本土产的负重动物,可以负重数百斤在海拔3500米到5000米的高原山地上跋涉。同时,它是当地人毛与肉的重要来源。印加人驯化了羊驼、它们性情温顺,不挑食,不容易死亡,易于饲养。</p><p class="ql-block">羊驼(Alpaca)生活在安第斯山脉, 被人誉为 “神兽" 的羊驼,目前数量已达300万只。其中90%的羊驼依旧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上。它属于骆驼科, 但是身上并没有像骆驼一样的肉峰,它的身体构造介于骆驼和绵羊 之间。被安第斯地区居民驯化,是南美洲重要的畜类之一。羊驼的毛比羊毛长,光亮而富有弹性,可制成高级的毛织物。</p> <p class="ql-block">秘鲁國寶羊駝出産的羊舵毛,柔軟度比普通绵羊毛高3倍,暖和度比其他綿羊毛高7倍,小羊駝的胎毛更是勝過“軟黄金” 般珍貴柔軟。帕拉卡斯文化和纳斯卡文化曾經生産了衆多精美的纺織品,它們同波斯一样,被認爲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纺織中心之一,印加文化時期,皇室贵族和上流社會喜歡将羊驼毛制成高檔的织物穿戴。</p> <p class="ql-block">這件斗篷,以刺绣手法刻畫了一係列薩满教人物形象,他們佩戴着面具、頭饰以及蛇皮皮带,有的還手持特殊的工具或装有小型生物的网袋。這件纺織品应该是裹尸布的一部分,死亡在帕拉卡斯文化中, 是生命的一个階段,逝者会继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帕拉卡斯文化时期许多精美的紡織品被用于包裹祖先的木乃伊。</p> <p class="ql-block">安第斯人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國满洲人同樣信</span>奉薩满教。</p> <p class="ql-block">睇来印加人雖然工藝不错,但武器落後,還未見過馬,所以以土制武器來抵抗入侵者西班牙持火槍利刃的騎兵攻击,只能遭到人亡國灭的惡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等於大象因被人類爲夺取它的象牙而被殺一樣。不過印加人死得有點冤,事關秘鲁金礦并不豐富。倒是白银秘鲁银産量位居世界第一,铜和锌産量居世界第二,锡産量居世界第三。</p> <p class="ql-block">秘鲁的銀幣很有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聞名世界的纳斯卡线刻在沙石上,占地约500平方公里。纳斯卡线有800多条,图案有300多个,有猴子、巨鸟和太空人等。为什么刻只有在空中才能看到的图案?它们是否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留做飞船导航的记号?对于图案的用途,人们众说纷纭。</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地畫坐落在干旱的秘鲁南部沿海平原,距离首都利马400公里 ,覆盖面积约450平方千米,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原气候干燥,几乎全年无雨,这些神秘的线条早在公元前200年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後700年,(相當於中國西漢至唐初年間)。</span>就已经被刻畫在地面之上。这些线条有的長几百米到几公里,有的是三角形和梯形,有的是动物和植物图案,有的是人形生物或超自然生物等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些都是帕拉卡斯文化的延續。爲世人留下未解之謎的纳斯卡地畫</span>所在的平原四處无高山, 而地畫的全貌则要从高空才可以完全看到。如此巨大的地畫纳斯卡人如何创作出来?创作的原因是甚麽?以及地畫的数量、类别、含义等等都是目前考古学上无法揭开的謎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站在地面上看到的只是一些堆成長長的石塊或土堆,只有乘坐小型飛機飛上两三千呎的高空望下來,才可看到圖畫的全貌。据了解租部4人或6人小飛机把你载到离地2200英尺到3200英尺高的空中看纳斯卡地畫,飛程约半个小時。不過左右盘旋的小飞机可能让人头晕、恶心、呕吐,所以最好空腹登机。机票一张是45美元,在5月到8月旅游旺季是60美元。机票可在纳斯卡镇的许多旅行社购买。</p><p class="ql-block"> 可惜那趟旅行,我們因為疏忽大意,出發時誤了飛机航班,後來自己想法子另取航线追上原來的團友,但也誤了自两天的行程。而納斯卡不在這趟行程内,我們也來不及自己去租飛機,看不到納斯卡地畫的現埸,非常懊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若乘飞机在纳斯卡上空俯瞰到下面连绵不绝的山脉上有许多幅巨大神奇的图案。这些巨型图案有的是非常精准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有的是动物和人物的图案。所有巨畫的轮廓清晰可见,每个图案都有几百平方米那么大。令人神奇的是在这种满是石头高低不平的荒野山丘上,那些直线犹如是建筑师的直尺画出来的,那巨大精准的图形在那种地形上放到现在也很难作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那里几乎没有强风,因此风蚀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纳斯卡平原是如此贫痔,如此与世隔绝,这些都为纳斯卡线条保留至今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巨畫外面满是沙粒石块,图案线条内部却是平滑整齐,在两千多年还没有文字的农业社会里,如此巨大之图形在没有空中鸟瞰之助如何能刻画出来?而且为什么要刻这些巨型图案?又是谁刻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人能得知,成为南美洲最令人不解的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第斯文明被称是世界六大古文明之一,并且是唯一一个产生在南半球的文明。与其他文明隔绝,安第斯文明又是所有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文字记载流传的文明。它的神秘而古老,吸引着人们去探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着一个十分著名而珍贵的陶瓷女性小雕塑。雕刻可能是出土自于现首都利馬的Curayacu海岸,在秘鲁中部海岸,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差不四千年前能燒制出如此精致的陶俑,比我們千年後的国宝秦俑還令人惊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第斯民族的圖腾是美洲虎,那我們中華民族的圖腾就是龍了。</p><p class="ql-block">這件玉器仍是我国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出土的《红山龍》,被人们称誉它为“中華第一龍”、“华夏第一龍”或“天下第一龍”。經考證,红山碧玉龍存在距今约有6600年~5000年歷史了,是中国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龍形玉器,已经具有了龍的基本形态。它象征了當时部落的图腾崇拜,可能是祭天、祭祖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神器。這是到目前爲止能够證明我中華文明有五千年歷史的僅有出土證物,可惜紅山文明也找不到出土的文字記錄。如今,它巳被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永久收藏的并规定不允出国的十件國家一级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廣東省博物館》参觀完《安第斯文明特展》後,覺得这个颇有意思的文明值得介紹也令我們思考。</p><p class="ql-block"> 雄偉的馬丘比丘宫殿建筑、壮美的庫斯科古城,神秘的納斯卡地畫,以及絢麗的纺織品、多彩的陶器和精致的金银制品...……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处处闪耀着古安第斯人智慧的光芒。</span> 令人迷惑的是這麽輝煌的安第斯文明爲何一直没有創造出文字和發達的交通(不懂用車輪) 這和中國的三星堆文明一樣,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史,發掘出几千件的文物,人們都奇怪為何没有半個文字的記錄?</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是落後便要挨打嗎?其實我不贊成贫窮落後便要挨打的說法。亚洲的東帝汶(西伊里安),南非洲的巴蘇陀蘭和斯威士蘭也足够落後了,到现時民衆都不穿衣服,可從未听有人打他们(他们自已内鬥不算);北歐諸國如冰岛、丹麦,中歐如卢森堡、聖馬力諾均很弱小,国家軍力筒直如同摆設,卻从未見有人得閑去打他們,爲甚麽?我以爲被打者一是犯衆憎,被打也没人同情;二是有財富或重要的地理位置被人觊觎,不懂得我們老祖宗教落:財不可露眼的教瞓。</p><p class="ql-block"> 印加人招至亡國灭種就是因爲有意把找到的黄金都打造成精美的頭飾和面具,就是要招瑶,用现代語言說就是显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怕人家不知道,</span>结果就是被人睇中它的黃金。而招至殺身之禍,等於人类為謀取象牙而把大象殺害一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實,歷史很有趣,祗要我們留意下,关心下,就可發现很多不解之謎引导我們去探究。</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目前的四大文明是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中国。事实上这4个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除了上面所談的《安第斯文明》之外还有一个诞生于6000多年前的《苏美尔文明》,而这个文明与华夏文明有着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苏美尔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是古巴比倫文明的前身,但他們并不是此地的土著居民,而是一个使用非當地語言的外来民族。 文字方面苏美尔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楔形文字,并且拥有良好的文字保存技術。還有着世界上最早成文法典《烏尔纳姆法典》。</p> <p class="ql-block">歷史和時間上,在古巴比倫文明出现之前,两河流域就有着了最古老也就是人类目前所知、考古可以考證最發達的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只是它的延续,它就是至今给人类留下很多謎團团的《苏美尔文明》。</p><p class="ql-block">看看這是6000年前,其他文明都在石器時代《苏美尔文明》出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看这个和三星堆面具、大立人是不是一样?两個相隔两萬公里互不交錯的古代文明的出土金属造像竟如此相似,不值得我們去探究嗎?</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還有《苏美尔文明》中産生的楔形文字,与后来中国的甲骨文非常相似,無論從哪一方面来進行考證,《苏美尔文明》都是人类有完整記载最古老和最最爲發達的超级文明,如果世界都共認這個事實,那麽"四大古文明"要否重新排序?也是歷史界,考古界的共同課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