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小礼堂 <p class="ql-block">文字:清泉</p><p class="ql-block">图片:清泉</p><p class="ql-block">后期制作:七秒的鱼</p> <p class="ql-block"> 滁县军分区大院的西侧,有一幢不起眼的大房子,从外表看像一座大仓库,这就是军分区礼堂。这座礼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最多能容纳600人。对现代人来说,可能不会去关注这样一座礼堂。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不仅是这个大院的人关注的中心,而且是整个滁城老百姓也都关注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曾经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电影、戏剧的戏中故事,也有人来人往的戏外故事。</p> <p class="ql-block"> 办公楼前的大合影</p><p class="ql-block"> 这座礼堂建于一九六二年,当时滁县军分区刚刚从蚌埠军分区分划回来,又值国家困难时期,建这样一个礼堂已属不昜,而且那个时候建的礼堂都是这种仓库式。里面的设施也很简单,建一个不大的舞台,观众的坐席也在不断变化,最初摆放的是长条橙,一条橙上能坐三、四个人,后来是那种带靠背的长条椅,再后来才是一坐一席的翻板椅。但无论坐得舒适与否,也从来没有影响到人们来这里观赏精彩节目的兴致。</p> <p class="ql-block"> 能放电影也能演出的琅琊剧场</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分区大院内外的人,把分区礼堂当作精神生活的寄托所在,有许多客观因素。首先,那时家庭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可娱乐的去处。其次,社会上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枯燥。而分区礼堂在当时占有一些优势,同时占着军、地两条线,尤其是电影放映频率比较高。那时电影实行供片制,分区除了地区电影公司供片外,还因为离南京军区机关近,被列入军区电影站直供单位,片源丰富,每周都有一、两场活动,所以总是深深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大院外上学的学生,在地、县机关和单位上班的家属亲友,晚上放学或下班回家,一进大院首先打听礼堂有没有活动,听到有电影或演出,就会兴高采烈赶回家去,早早吃过晚饭来到礼堂,等待精彩节目的上演。</p> <p class="ql-block"> 精彩的风阳花鼓表演</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在学演样板戏,军分区也不例外,排演了样板戏《沙家浜》。为了演好这个样板戏,分区广纳人才,从电信局借调了两名女文艺骨干,又从县人武部选调文艺骨干进分区机关,甚至从县里调来一名炊事员进演出队。这座礼堂就成了演出队的排练和演出的主要场所,礼堂里常常会传来嘹亮歌声、爽朗的笑声和动听的样板戏精彩唱段声,样板戏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又一场。</p> <p class="ql-block"> 分区战友们常走的文化巷</p><p class="ql-block"> 那时军政军民关系非常好,加之分区与地方工作关系密切,分区礼堂有什么活动,地方上很快就知道了,那些戏迷、电影迷,通过各种关系前来观赏。后来来的人太多了,礼堂容纳不了,只好实行凭票入场制,这样票就显得特别紧张。我就当过几次分票员,别人认为你有权分票,很吃香,其实太难做人了。分区大门虽是军营大门,但那个时候没有大栏杆摆到大街旁,阻挡外人靠近,而是只隔一扇钢丝网的门,所以一到晚上管理起来特别的难,遇到礼堂有电影和演出,有许多周围的群众都挤到门口,想进来观看节目,值班的同志只能磨破嘴皮子,给他们做疏导工作,碰到脾气不好的,甚至会发生口角冲突。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礼堂太小了,容纳不了太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 礼堂里上演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段时间,礼堂还成了大家看电视的场所。在家庭还没有普及电视机的时候,分区机关也只有一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收视靠高高的天线,效果也不好,但这也没有能阻碍大家的兴致。尤其是预告有新片播放,大家都会早早来到这里等着观看,记得一次放《青松岭》,礼堂里挤了许多的人,其实电视机那么小,只能听声音,根本看不见画面。即便这样,大家仍然看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 礼堂里上演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那时放映电影,常看的老电影比较多,一旦有了新片,更是让人期待。但有时片档很难调开,最好的结果是能跑片。所谓跑片,就是在同一个城市,几个电影院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错开时间,一般电影院之间先后相隔半个小时。但这种跑片经常也会衔接不上,只好中断等片子的到来。遇到这种情况那时的观众也不会起哄。有时连跑片也跑不了,特别令人失望,分区礼堂就遇到过一次。那次地区电影公司来了一部新片,是根据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改拍的黑白电影《侦察兵》,分区很多人都想看,但晚场片档调不过来,除非白天放映。而那时分区礼堂不具备白天放映条件。我们政治部的江滨主任也是个电影迷,他来到礼堂,问我们有没有办法?我对他说,我们招待所有很多旧棉毯,拿来钉到门窗上就可以。他一听,说是个好办法。于是他把管招待所的同志叫来,大家立即忙活起来,抱毯子,搬梯子,拿锤子,找钉子,一起动手,很快就完成了遮光的工作。其实,那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时正值夏天,气温很高,礼堂里面没有冷气设备,连吊扇都没有几个,那种热,可想而知。而且考虑到少影响工作,决定在中午午休时间先放一场。礼堂里挤满了观众,大家拿着扇子一边扇,一边观赏,一场电影下来,衣衫都湿透了,走出礼堂还喊过瘾。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观看到这部电影,接着又放映了第二场。自此以后,分区礼堂专门做了那种能遮光的门窗帘。</p> <p class="ql-block"> 青年演员</p><p class="ql-block"> 条件不怎么好的分区礼堂,还深得一些专业剧团的青睐,滁城的三个剧团都不止一次在这里上演过精彩剧目。改革开放以后,滁城三大剧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一九七八年,地区京剧团就把一场由青年演员担纲的演出,安排在分区礼堂,上演了京剧《碧玉簪》,优秀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受到省文化厅的关注,吸引了省、地有关领导前来观看,她们的精彩表演受到了在场观众的赞扬,场面十分火爆,礼堂都沸腾了!这也是这座礼堂最具影响力的演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气派的滁州大剧院</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那座礼堂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每当我路过那儿的时候,总是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情感,仿佛里面还在传出美妙的音乐声,这种声音在不断震撼着我的心!那一年分区迁走了,后来听说院子里的房子要拆了,我很留恋,我走过去站在那座礼堂边,眼中含着泪水,心,真的很痛,很痛!这就是时光的流逝,是客观规律,无法抗拒,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牢牢的记在心里,因为它曾经给了我们快乐,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更给我们家家户户带来温馨和甜蜜!</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俞达祥,1947年11月生,江苏大丰人,1965年10月入伍,在高炮66师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1968年随部队援越抗美,1972年调滁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任干事,1987年12月转业,先后任滁县地区司法局宣教科长、滁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市普法办公室主任,市检察院副检察长,2007年12月退休,现任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关工委主任。</p><p class="ql-block">(下篇预告《温暖的大家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