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弟弟的姑娘雯雯以一本的好成绩被天津商业大学录取,这是值得我们全家庆贺的事情,也正是借送雯雯上大学这个既靠谱又充足的理由,弟弟两口子才得以请假外出。弟弟是1989年离开老家去新疆的,记得在乌市上学期间曾在1993年的春节和我一同回过老家,后来参加工作,结婚,到有了他们心爱的女儿雯雯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算起来有27年没有回过老家了。弟媳小邓的老家在江苏徐州,但她生在新疆,从小在新疆长大,是个比弟弟还地道的新疆人,听她说从来没回过江苏老家。</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和几个妹妹是1994年的秋天举家迁往新疆陆地面积最大,但人口最少的若羌县安家的,父母亲到新疆后,理所当然我们的家也就到了新疆,从那时起,弟弟妹妹们基本上很少有机会再回老家了。但我例外,虽然父母亲和弟弟妹妹都在新疆,但去新疆的次数也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我长期在部队工作。爱妻随珠是我高中时的同学,为了陪伴我,大学毕业后也来到我所在部队驻地医院上班。也就从那时开始,我们每年春节一起休假,开始了一年新疆一年宁夏老家的探亲模式。后来我们有了孩子,母亲像大多数家庭的妈妈一样,自然很高兴地来我家带孙子,父亲也闲不下来,承担了给大妹带孩子的任务,几年后父亲也来我家和母亲一起居住。父母亲到我们家后,妻回娘家时基本上每一到两年我们就能一起回老家住上几天。</p><p class="ql-block"> 这次提前做了计划,弟弟两口子安顿好孩子后,我们相约一起和父母亲回老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和弟弟最爱去的就是姑姑家,这次回来很想去姑姑家的老院看看,因为那里也有我们小时候的快乐记忆。这是在平凉姑姑家的塬上随手拍到的,这样的画面很是亲切,有种久违了的感觉。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的确很难再能见到了,看到眼前的糜子长势很好,随风轻轻摆动着成熟的身姿,似乎在用它独有的方式在向我们打着招呼。</p> <p class="ql-block"> 望着这片丰收在望的庄稼,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老家李白玉山梁上的秋田,老家的地基本都在山坡上,靠天吃饭,雨水多了收成能多一些,要是有一年天旱了口粮都难以保障,只能靠政府的救济来维系。</p> <p class="ql-block"> 姑姑家的地几乎都在塬上,平平的,一眼望不到边,绿油油的庄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桔色的柿子挂满枝头,这是姑姑家老宅的柿子树,柿子最好吃时是白露过后,满树的叶子变黄掉光,树枝上只剩下红彤彤的柿子像小红灯笼一样招人稀罕。</span></p> <p class="ql-block"> 静躺在夕阳下享受沐浴的塬坡,跟老家的山梁并没有什么两样。</p> <p class="ql-block"> 姑姑家的老宅前树木葱笼,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 记得是上中学那会儿,假期或春节都要去姑姑家,看到这几孔老窑让我想起小时候来姑姑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姑夫在城里上班,家里是姑姑边种地边操心三个上学的表妹,那时候谁家只要有一个给公家干事的,日子定不错,所以每逢暑假父亲说去姑姑家帮助干活时,我和弟弟都是挣着抢着要去,因为姑姑家的生活比我们家要好很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前姑姑家和村上的人都是住在塬畔,塬上除了大队部和学校再看不到其它建筑,村民们都是在塬畔将崖边取齐再挖上两孔窑用来居住,住在窑洞里很安静,而且是冬暖夏凉,出门上个坡就到了塬上。夕阳西下,山坡和树上披上了一层薄薄的余晖,显得格外安静祥和。姑姑拉着母亲和弟弟两口要在老院的坡上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昔日塬畔上这些住了几代人的窑洞现在都是空落落的,他们的主人二十年前开始陆续搬到塬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了,姑姑家也搬到城里当了市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缘故吧,老家的山总是那么让人着迷,看不够。</p> <p class="ql-block"> 一回到老家,最爱吃和最想吃的还是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家乡美食-暖锅了,还有老家的油饼,馒头,糖酥馍,这些美食一想起来就流口水。经朋友介绍我们来到县城南面龙城暖锅店。</p> <p class="ql-block"> 老家的秋天雨多,恰巧碰到隆德的雨季,县城在六盘山下,地势高气温低,受六盘山气候的影响隆德县城的雨更多,在我的记忆中,只要是秋天,老家的雨最多,一下起来没完没了,豪不吝啬。在我的提意下,饭后我们冒着毛毛细雨徒步登六盘山。六盘山的主峰米缸山在隆德县境内,这里<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气候湿润,环境幽雅,景色优美,自古就是避暑胜地。史载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在此避暑蓄锐,并建有亭台楼阁。至今尚有勒马石、柱墩、马槽、插旗座等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7日,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临风寄景,气贯长虹,遥想红军走过的艰难里程,展望革命的未来前途,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p> <p class="ql-block"> 秋天是六盘山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各种树叶陆续变黄变红,五彩缤纷,像枫叶一样的火红叶子挂满树枝,在细雨轻风中微微摆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蒙蒙细雨中,雾气缭绕,松树挺拔高耸,弟弟撑着雨伞和母亲拾级而上。</span></p> <p class="ql-block"> 雨水顺着小白果结成漂亮的水珠,像一颗颗银光闪亮的钻石。</p> <p class="ql-block"> 像这样在南方独有的和谐幽静的林间小道,是真正的天然氧吧,走在漂亮整齐的木栈道上,有种特别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桔红色的沙棘果挂满枝头,在雨水中晶莹透亮,母亲也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p> <p class="ql-block"> 沿途的人文景观很多,都是红军长征途中重大战役和重要事件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 挂满枝头的沙棘果在雨水中更加鲜艳欲滴,这种北方独有的沙棘树在老家的山上随处可见,一到秋天,挂满红果的沙棘树一片片,一簇簇满山都是,桔红色的沙棘果好看但不好吃,一抓到手立刻就会破,于是手上,嘴上都会粘光。破了的沙棘果用舌尖轻轻一舔,那种酸马上会让你浑身打颤。</p> <p class="ql-block"> 这种呈中黄色的沙棘果还没有完全成熟,成熟后会由黄变桔红,等白露一过,天气逐渐变冷,在霜降的作用下颜色会由桔红变大红,于是树叶也经不住霜降的摧残,开始依依不舍的离开它的母体而在寒风中飘落到地上。冬天到了,沙棘果还牢牢的抓住树枝,在寒冷中由大红变为深红,远远望去,似一片片红云。</p> <p class="ql-block"> 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母亲的红头巾显得格外鲜艳,像一团火焰🔥,照的我心里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透过逆光,树杆呈现出剪影效果,这种色彩的光影对比更是神奇有趣,显得秋色更浓。</p> <p class="ql-block"> 冒着绵绵细雨,我们沿着木板栈道一路而上,这种红军雕像每隔几百米就能遇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路细雨中,边爬山边观景边拍照,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到了山顶。</span></p> <p class="ql-block"> 隆德县城变化很大,城中高楼林立,街道整齐宽敞,干净整洁,县城北面的榆河更是治理的精致美观,各种鲜花争奇斗艳,绿地,健步道,健身器材,音乐喷泉无不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兰青高速公路从县城南穿越而过,高架桥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老巷子成了隆德人的一张旅游名片,但凡来隆德的客人,逛老巷子成了他们首当其冲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只要陪父母亲回故乡,老家的主要亲戚是必须要走的,弟弟好多年没回来了自然也要看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沙塘镇董沟村的姑太太是一定要去看的,姑太太是前年过的百岁生日,也是李家寿命最长的老辈了,刚一进门,老人家就能叫出我的小名,眼不花,耳不聋,思路清晰,说话幽默。</span></p> <p class="ql-block"> 十月的老家,秋雨连绵,地里的玉米杆还绿,但天气开始变凉,山上长满了黄色,蓝色的野菊花争奇斗艳,一大早山头上就被云雾缠绕,预示着雨又要来了。</p> <p class="ql-block"> 弟媳小邓第一次来老家,对于长期在新疆生活的她来说,看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她说:老家像南方。</p> <p class="ql-block"> 五爷爷家老院前有颗老核桃树,听五爷爷说,这颗核桃树是我爷爷种下的,至少有70多年了,现只有这颗饱经风霜,厉经风雨的老树还在孤独的守望着家园,也只有它见证了我们李氏家族的发展,兴旺和变迁,如今主人走了,房屋没了,老院里只剩一堆堆烂砖碎瓦,破缸残碗和一些横七竖八的朽木椽,一片凄惨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随处可见的破窑张开黑洞洞的大嘴,像在诉说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 昔日的打麦场早已没有了围墙,杂草丛生,野鸡出没,场边上还堆放着几堆被雨淋的发黄发黑并散发着霉烂味儿的麦秸秆。</p> <p class="ql-block"> 我家老院里的这颗糖梨树上还有被人摘剩的糖梨,个头没以前那么大,但还有小时候的味道,只是酸甜中更多了一些苦涩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尽管已经找不到房子和院的踪迹,可母亲和弟弟两口还是在糖梨树下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二爷爷家门前的核桃树上还有没摘净的核桃,弟弟说要再找一下小时候上树偷摘果子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趟在地上的这些破玻璃木窗,是小时候既好看又亮堂的少有的时尚窗户,那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是木格纸糊窗,我家的也是。</p> <p class="ql-block"> 前年清明回老家上坟,很难得的一次相聚。</p> <p class="ql-block"> 二爷爷是个读书人,也是个经历丰富很爱讲究的人,我们家族中,好像只有二爷爷家一进大门就有一面用红砖砌的照壁,照壁前还种了一簇毛竹。如今这块照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被推倒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 眼前熟悉的面柜在故乡家家都有,这方被二奶奶用油抹布擦拭的又光又亮的面柜,早已失去了它的功能,被主人无奈的遗弃在老院中。</p> <p class="ql-block"> 良儿家门前的这条窄巷子,是良儿和他的哥哥花了好长时间才挖通的,记得当时架子车能随便出入,现在恐怕走过去一个人都难。</p> <p class="ql-block"> 山上的水泥路又宽又平,但显得格外安静凄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站在故乡的山梁上还是那么亲切,兴奋。</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老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亲,站在曾经的我家地边上,嘴里自言自语的念叨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张合影不知是哪位乡亲用手机拍的,像素不高,几经转手已是模糊不清,他(她)们是李白玉村最后的守望者。之后,又有一部分乡亲被移民到红寺堡,永宁,潮湖。愿生活在各地的李白玉人平安、健康、快乐,更加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 参加总部、军区组织的文化服务万里行活动时和基层官兵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李立言,宁夏隆德县人。1987年10月入伍,2017年12月退役,曾任西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张掖影视发行管理中心主任,陆军上校军衔,本科学历。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张掖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军及省市展览并获奖,百余幅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中国摄影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生活》、《甘肃画报》……等刊物;美术作品多次获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一、二等奖,五次荣立三等功,2012年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文化服务先进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