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格格指着那棵树说:“‘那不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吗?”</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棵树。</p> <p class="ql-block">●格格口中哼的是啥?原来是唐诗</p><p class="ql-block">最近经常发现,格格在独自玩耍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咿呀自语,听来好像还是有节奏的押韵的。因为她是随兴发挥,等你注意到了她已经说完了,再让她重复人家也不配合,所以很难知道她哼的都是什么。根据音调、句式和韵律,经过仔细辨别,我发现格格哼出来的多数都是五言和七言的唐诗。</p><p class="ql-block">被我分辨出来的有——</p><p class="ql-block">★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p><p class="ql-block">★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p><p class="ql-block">★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p><p class="ql-block">★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p> <p class="ql-block">这不?前几天在黄浦江边的后滩公园玩儿嗨了,又哼起唐诗来。</p> <p class="ql-block">●格格会背多少唐诗?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格格究竟能背多少唐诗?这个没统计,也无法统计。不过一些常规看来比较浅显易懂又上口易记的她倒是熟悉了。比如骆宾王的《咏鹅》,她就经常挂在嘴边,只是说到“红掌拨清波”时,非要把“拨”说成第四声“簸”。还有《登鹳雀楼》(王之焕)、《静夜思》(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咏柳》(贺知章)、《悯农》(李绅)、《江雪》(柳宗元)、《独坐敬亭山》(李白)、《山行》(杜牧)等。</p><p class="ql-block">格格熟悉的这些唐诗,大体上都是平时带她玩儿时即景生情随口说给她的。当然,我也是有意识地想给她一些启蒙。另外,我现在白天哄她睡觉时给她放的音乐,已经不再是《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而是《李昕融唱诗词》。</p><p class="ql-block">我其实并不主张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刻意追求让孩子会背多少唐诗宋词,并以此来界定孩子聪明与否。因为对一个两岁多的宝宝来说,即便会背也不大能理解意思意义;而且这个年龄月龄的孩子,记忆力应该还没发育成熟,即使现在能背下来,隔一段时间也会忘记。但是作为一种早期的启蒙和熏陶,适当的给予一些影响和引导,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这也就相当于让孩子学着背歌谣嘛,对于孩子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增强表达能力,提高联想、记忆和想象力,还是很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瞧咱们看的是什么书?这不就是唐诗吗?</p> <p class="ql-block">但是你再看视频,人家是看着书上的插图编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格格学唐诗的方法:润物细无声</p><p class="ql-block">教孩子学唐诗,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从来也没要求孩子正式地学背哪一首诗。这么大的孩子也不会好好地配合你坐下来学习。所以用唐诗里杜甫那句话来说,就是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在带孩子玩乐的同时,随时随地不着痕迹的影响她。比如看见蓝天白云和飞鸟可以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睡觉醒来听到窗外的鸟叫声,可以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几天有一个上午,我带她在小区里溜达,因为夜里下过雨,见地上落英缤纷,我就对格格说:“这不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吗?”然后就又把整首诗给她“科普”了一下。</p><p class="ql-block">格格最近表现出来一个新特点就是爱提问,有不明白的地方她会提出来。在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她就问我,什么是“花满蹊”?什么叫“恰恰啼”?在听杜牧的《山行》时她又问我,什么叫“枫林晚”?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浅显的语言来给她解答了。解答得好,就能进一步引起她的兴趣,激发她的探究热情。</p><p class="ql-block">格格还表现出一个小优点,就是很善于理解和联想,能把眼前所见和自己所学所会的东西联系起来,并知道用在什么场景。比如在爬楼梯或登高时,她会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到树上有两只小鸟,她会想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日前去共青森林公园,见到水边的拂堤新柳,格格马上兴奋地说:“这不就是‘万条垂下绿丝绦’吗?”然后又用小手比划出剪刀的样子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p> <p class="ql-block">好孩子看《好孩子画报》。</p> <p class="ql-block">●格格会自己“作诗”,你信不?</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许是听得多了,读得多了,会得多了,熟能生巧了,近来我发现,格格已经不满足于背诵那些现成的唐诗了,有时甚至会自己编“诗”。</p><p class="ql-block">那天,格格在客厅里一边自己玩着游戏,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我仔细一听,是五言诗的句式,但内容明显不是我们熟悉的唐诗,而是她自己随心所欲地在编词。我说:“哟,咱格格是在作诗啊!大点儿声,说清楚点儿,让爷爷听听。”格格马上提高了声调说:“雪花飘满地,地上铺红光……”第一句说的清清楚楚,第二句后两个字(红光)发音并不清楚,也可能是“红灯”或“红工”。关键是后面还跟着两句,虽然内容含混不清,但仍是五言的句式,而且和前面是压韵的。家人听了都感觉很惊奇,让她连续重复了几遍,内容都没有变化,还真是自己在编。第二天晚上我又逗格格:“宝宝,再给爷爷作首诗好吗?”格格马上摇头晃脑地给出一句:“阳光明媚进行曲!”嗬,这回改七言的了。</p><p class="ql-block">一个刚刚两岁零四个月(28个月)的孩子,虽说已经算是伶牙俐齿了,但要说会作诗,显然是天方夜谭,不过她学着人家的句式编着玩却是真的。尽管她“作”出来的那几句的确不能称为“诗”,不过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感觉到,因为经常听、读、背唐诗,宝宝对五言诗和七言诗在形式上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她可以随口编出这种句式来。这本身就说明学点儿古诗对孩子是有益处的。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并培养得当,假以时日,焉知不能培养出一个小诗人呢?起码会培养出一个小才女吧!呵呵😄😄</p> <p class="ql-block">在野生动物园里,和长颈鹿亲密接触。</p> <p class="ql-block">格格在玩儿旋转木马。</p> <p class="ql-block">格格在早教课上。</p> <p class="ql-block">和老师频频互动。</p> <p class="ql-block">瞧,这是咱的早教课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