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聚焦学科本质,推进深度学习课堂改进——第五届“逸夫之春”大讲坛

肺话连篇

<p class="ql-block">  逸夫小学推进“学习共同体理念下,深度学习课堂改进”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从以“倾听”为核心的教育生态重构,到基于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学习设计与改进;从基于学的课堂观察反思,到聚焦焦点学生关键事件的课例研究;从种子教师、种子班级、种子学校,到联盟协同,尊重儿童,尊重差异,互学互助,撬动学习方式和教研方式的改变,努力保障每一位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p><p class="ql-block"> 把握学科本质,促进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是深度学习固有之义,也是佐藤学提出的学习成立的三要件之一。回眸经典课堂,聚焦学科本质,在传承中发展,坚实深度学习课堂改进的脚步。 </p><p class="ql-block"> 草长莺飞,紫藤飘香,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在如此美好的日子,我们再度携手上海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学习共同体研究院浙江联盟、杭州市时代小学、嵊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莫国夫名师工作室、叶柱名师工作室、祝贵耀名师工作室举办“聚焦学科本质,推进深度学习课堂改进:第五届‘逸夫之春’大讲坛”活动。活动为期两天,分数学、语文专场。</p> 数学专场 语文专场 课堂观察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由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泗洲小学祝贵耀校长带着逸夫小学六(4)班同学一起学习《组诗:听一场春雨》。祝校长对六年级“古诗文诵读”单元进行了重构,借助“春雨”这一主题,带着孩子们品读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祝老师从季羡林的文字切入,引出“春雨”主题,以“听一场春雨”为驱动,带着孩子们关注作者的创作背景、品味三场春雨的不同滋味、体会春雨洒落的不同地点,通过组诗互文对比,层层深入,让孩子透过文字触摸到“相似的雨,不同的情”。最后,再次借助季羡林的文字,让孩子带着“品一场属于自己的春雨”走出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祝老师的课堂,学生不仅仅学了几首诗,更是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焰,让课堂成为一串令人回味的省略号!</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由杭州时代小学小语名师曹蔚婷老师带着逸夫小学二(3)班同学一起学习寓言《亡羊补牢》。曹老师立足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特色,把生字词的教学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在有滋有味地品读故事过程中一遍遍识字、一次次朗读,寓言中揭示的道理,随着学生的深入朗读,逐渐明朗。</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诸暨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庆同小学丁圆伟校长带着四(4)班的同学共读交流椋鸠十的《太郎和阿黑》。一上课,丁老师让孩子们分享“开心”与“揪心”的情节,巧妙梳理出故事的脉络,再借助“阿黑的人缘是否在村里一直好下去呢?”这个富有思辨性的议题,让孩子卷入深度学习,进行推理论证。在老师的不断反刍、串联下,在学伴们的互相协助、不断思辨中,孩子们最终领悟到“阿黑或许会被其他人遗忘,或许会被其他更强壮的狗所超越,但是与太郎而言,不管阿黑怎样,与它的关系不会变”!</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课由逸夫小学名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张萍老师带着她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小虾》。以“与同伴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打开话匣子,让孩子以读者的视角关注文本。随着交流的深入,聚焦第三自然段,再以“我”——作者的视角去关注不同的观察与表达方法。</p> 聊课沙龙 <p class="ql-block">  四位执教老师围绕“学科本质”这个话题,复盘了自己的学习课堂,针对在自己课堂上呈现的学习故事,反刍学科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p><p class="ql-block"> 通过聊课沙龙,不难发现,每一位上课老师都清楚自己“教什么”“将带着学生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遵循了取专不取杂,取易不取难的原则。“如何让学生展开有趣的学习经历?”是深度学习里最难解决的议题,四位老师根据内容不同,学段不同,都分别搭建了合适的支架,给学生留足学习的空间,追求深度的真实学习。</p> 专题报告 <p class="ql-block">  最后,莫国夫老师带来的《聚焦学科本质,推动课堂深度学习》专题讲座,把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他提出“语文不是目的,以学科育人”的观点,指明学习共同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落地的“三大要素”。并从“认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如何成为一名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师”两个方面,阐述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树立“学情”意识、“知音”意识、“文本自足”意识、“大概念”意识去推动语文学科逻辑与学生学习心理逻辑的融合,让学生有所进步,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成就自己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整个报告只有短短半个小时,但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叩响了与会老师心灵深处的共鸣,并为老师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让每一位老师坚信:只要前方有光,每一步行动终将会改变潮水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