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伯父刘志丹(八十五周年纪)—刘振彪

铭然

<p class="ql-block">  伯父刘志丹(刘景桂,字志丹),祖籍陕西志丹县金鼎乡楼子沟村。生于1903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四日),出生在金鼎金汤学堂。兄弟姐妹14人,祖母所生三男五女,刘志丹是长子,次子刘景笵(字志忠),三子刘景儒(字志珍),女儿桂芬、桂兰、桂菊、桂叶、桂芳,继祖母生二男四女,四子刘景星,五子刘景润。六女刘荣,七女春梅,八女玉兰,九女海燕。</p> <p class="ql-block">  (刘志丹纪念广场刘志丹将军塑像)</p><p class="ql-block"> 1934年冬,伯父刘志丹率主力红军与陕北地方游击武装会合,冲破敌人“围剿”,扩大陕北苏区。1935年先后粉碎陕甘宁晋数十万大军三次“围剿”,打通和巩固陕北与陕甘苏区,并扩大和发展了陕甘苏区、二十六及二十七军,广泛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当时伯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红军前敌总指挥。西北红军在伯父领导下,已成为强大之红军。35年秋与红25军会师,任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秋末由于当时党内主要领导者的错误路线与个人野心被拘陷下狱,几遭毒害。党中央经艰苦长征发现并来到陕甘陕北根据地后得知根据地的严重危机,立即组团前往瓦窑堡释放了被关押的伯父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 (谢子长 刘志丹 习仲勋 )</p><p class="ql-block"> 1936年春,伯父率部东征北出佳县吴堡,由神木府谷强渡黄河南下,击破黄河两岸阻挡红军抗日前进道路的国民党军队数十营团,英勇战斗攻坚摧鋭,前赴后继所向披靡。不幸于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观察部署强攻敌坚固工事时意外中弹牺牲,年仅33岁。伯父牺牲后,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老百姓悲痛万分,就像失去亲人一样难过流泪。4月24日,中共中央和陕北省委在瓦窑堡举行隆重的刘志丹追悼大会。伯母正在病中,边区政府通知我的父亲奔赴参加。听父亲说,会场聚集着密密的人群中袒露出悲戚的面容,一双双痛苦的眼睛,都凝视着远处会场台子上面的那张伯父绽露笑容的遗像。追悼会开始,周恩来副主席用手绢擦拭着发红的眼睛首先开始沉缓的讲话:“同志们,乡亲们,刘志丹同志在东征前线作战中光荣牺牲了。这是我们党、我们红军和我们中国革命的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西北人民失去了这样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我们感到万分悲痛。”周副主席不停地擦拭着眼泪,台子下面群众的哭泣声悠然而起,宛如暴风骤雨掀起波浪涛天的悲痛惊涛,摄魂动魄。</p> <p class="ql-block">  (和表弟路光辉在刘志丹广场合影)</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在伯父牺牲后的两个月,中共中央为永远纪念伯父,将我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县。其后决定在志丹县城建设“刘志丹烈士陵园”,于1943年竣工。在从瓦窑堡往我家乡志丹县迁灵时,我父亲一直相随扶柩护灵,部队指战员持枪护送,灵车途径子长、延长、延川、延安、安塞,几百里路上沿途老百姓到处自发组织焚香烧纸,叩拜路祭、泪洒送灵,灵车路途小憩停放时,村民自发公祭并加入护送队伍。在延安,党中央、边区政府、西北局、延安县府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当白幡素幛丛中的烈士遗像及灵柩出现在延安军民面前时,人们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个个捶胸顿足,霎时间,悲壮的哀乐伴着洪涛般的哭声直冲云霄。前来迎灵的领导人朱德、任弼时、林伯渠、邓发、罗迈等人看到这一场面,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轮换扶着灵柩,捧着伯父的遗像到公祭会场。灵车到达志丹县后,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早已等候在小县城和大路两旁、人们簇拥着灵车,泪流满面,哭声不绝于耳,哭喊着他们日夜思念的“老刘”,我父亲说,那场面真是感天动地。毛泽东主席在1943年8月8日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到:“联系群众这一条,也要用客观标准来衡量。比如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定论,要看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落不落泪。刘志丹同志牺牲后,西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p> <p class="ql-block"> (刘志丹家族合影)</p><p class="ql-block"> 1936年2月,伯父执行中央的决定,率领红28军东渡黄河,抗日东征,沿途老百姓听说刘志丹带部队东征,各村的农会组织秧歌队,敲锣打鼓吹唢呐,载歌载舞欢迎伯父的队伍,群众扶老携幼,提着装满红枣、蒸馍、鸡蛋、挂面的篮子看望伯父和他的战士。一天,东征部队来到清涧县,前来看望伯父的人络绎不绝,把红军指挥部营地围得水泄不通。伯父笑眯眯的走到群众中间,拉住一个个乡亲们的手问“新年过得好不好?”“现在生活怎么样了?”“春耕生产准备了没有?”句句都是贴心的话儿!伯父正在和乡亲们亲切交谈时,忽然从人群中传来一个显得苍老而十分有底气的声音:“你们给我让一让,叫我老婆子也看看咱们的老刘”大家让开一条道,只见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在孙女的搀扶下来到伯父跟前。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满头银丝,脸上布满了皱纹,手里还提着一篮子大红枣。有人打趣的问道:“大娘,你的眼睛不好使,怎么看咱们的老刘呀?”大娘不高兴地说:“看不见,我还不能用手摸一摸呀!快叫大娘看一看啊!”伯父主动走到大娘跟前,扶住大娘,亲切地说:“大娘,我在这儿,我就是刘志丹。”大娘紧紧地握住伯父的手激动地无法自制,用发颤的声音说:“你就是我们的老刘呀,我终于见到你了!”然后伸出手摸伯父的脸,又摸了摸前胸后背,反复地捏了捏伯父的双肩,从头摸到脚,满意的笑了。这一幕,使周围的战士和群众都非常感动,不少的人为此流了泪。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新中国成立后,它曾多次回忆起这件事,高度赞扬说:“刘志丹和老百姓是真正的鱼水关系,他在陕北人民中很得人心,确实是群众的领袖。”</p> <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的一天中午,安定县杨家园子后山下来了胜利归来的伯父刘志丹和他的部队,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撂下老镢头,撇开耩子,一起迎了上去。一位老大爷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要找的人,焦急地向战士们打听:“怎不见老刘?他怎么没有回来?”一个战士向山坡上一指说:“你看,刘主席他来啦!”只见伯父牵着一匹马,马背上骑着一个小伙子。伯父来到乡亲们跟前,把马缰绳递给身边的一个小战士,要他好好照顾马背上的伤员,然后自己和大伙儿打了招呼,说笑了一会儿,从地上捡起一把老镢头,对战士们说:“时间还早,我们把枪架起来,帮助乡亲们干一阵农活好不好!”说着自己先抡起镢头干了起来。伯父刘志丹从1922年入榆林中学始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5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直至1936年英勇牺牲。在十五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他既处于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还要承受党内左倾路线的排挤打击和迫害,时时处处面临生命危险。但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幸福,他将个人的安危、利害、生死全部置之度外,一生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他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百姓的大胸怀、大志向和人格魅力,历久弥新,永远是留给后人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 伯父刘志丹同志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究其原因,我作为他的亲侄儿,粗浅的看法是:首先,我们从当时的大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来分析。刘志丹同志出生在当地的大户人家刘氏家族,他祖父刘士杰(我的曾祖父)是清朝拔贡,在当地办义学教书育人三十余载,为人耿直善良,勤劳节俭,常以“耕读传家”之《家训》教育子孙。他父亲刘培基(我的祖父)是清末的秀才,后被选为廪生,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好抱打不平,父子俩皆受到村民们的爱戴。他母亲聪慧娴熟,勤劳善良,诚实豁达,勤俭持家,是当地享有“贤妻良母”典范的人。伯父刘志丹受家庭的早期教育和熏陶,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以仁爱和民爱兼济天下的思想己融入了他的血脉。从小立志救国救民于水火的远大志向。而他所处的大环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清政府软弱无能的领导下,受西方各国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压,使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的凌辱,北洋运动后国民党统治的中华大地一片萧条,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土匪强盗出没,各官吏以己私利为重,不顾人民死活。因此产生了中国新革命的萌芽,刘志丹等一批年轻人看到祖国危难,匹夫有责。他想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实现大爱和大仁於人民,于是他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历史使命,使他更积极参地与到各种爱国运动中。他19岁在到榆林中学学习,以其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格,受到了大家的拥戴,被选为榆林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他受到了校长杜斌丞和教员魏野畴等影响,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教育,积极努力的成长为信仰共产革命主义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  (和刘志丹女婿张光哥、表弟路光辉合影)</p><p class="ql-block"> 刘志丹把为民请命和积极革命的热情投身到革命活动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当时榆林军阀景岳秀的儿子在学校横行霸道,因情感问题和他人发生纠纷,打伤打死同学,此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为维护正义,刘志丹组织领导学生进行了全校罢课游行,并多方呼吁得到社会响应。当时陕北军阀井岳秀预派兵围剿榆林中学,在如此大的压力下,刘志丹领导学生会和青年学生不畏强权,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最终在校长杜斌丞和教员魏野畴等人和社会名流的协调下,井岳秀放弃了对榆林中学的进步学生进行镇压,将他儿子转入西安上学。刘志丹用智慧战胜了困难,第一次尝到了依靠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滋味,也学会了一心为民,领导人民群众共同组织起来干革命的本领。由于刘志丹奋发图强的优秀表现,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并派他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深造。在校期间他常常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积极的参与到北伐战争之中。在北伐战争中他作战英勇,多次获衔,转战中国大江南北。随着大革命运动的失败,刘志丹又被党组织委派回家乡来搞兵运。受此励炼的刘志丹,己不同于其他本土的革命人士,由於他多年来所受的教育和黄埔军校参加北伐的作战经验,使他所领导陕甘红军区别于其他全国各地的其他红军部队,更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思想战略体系。陕北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运动自成特色,刘志丹所领导的陕甘政府是给思想较进步的开明地主和富农也分部分口粮地的,然后让他们把所有的多余的土地拿出来充公,分给贫下中农,让大家一块儿参与到革命中,而不是赶尽杀绝。这样调动了更大的革命力量,使地主和富农也参与到革命中来,在当时来讲这是一种先进实用的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是革命组建过程中他提出了“三色”革命理论。红色是指培养自己又红又专的革命团队。白色就是改造的一部分白军,他在白军里面搞兵运,最后将思想较先进的国民党武装吸纳过来这叫白色革命。灰色是改良当地的哥老会、土匪等武装力量,使他们能够投身革命中来称为灰色革命。那么他的这个三色理论在当时中国动乱的时局具有革命的实用性,使革命的队伍能够团结各种力量孤立敌人而迅速壮大。他和习仲勋等陕甘领导人开始了渭北革命斗争以后,在解放区南梁还进行了类似于现在的改革开放政策。具体为在当地设了一个中间区域可以进行贸易,无论是国民党或是共产党都可以在此区域做生意,革命不忘生产发展,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队伍闹革命的特殊的方法和举措,这些是习仲勋后来在深圳搞经济特区的一个启蒙。刘志丹同志在党内具有很强的党性和很高的威望,他对党组织绝对服从。比如在“三嘉塬事件”中,他面对突发事件,沉着冷静、忍辱负重、胸怀坦荡,虽然部队被迫解散,但避免了部队内部的火拼而造成更大的伤亡。在劳山战役即将结束时,他作为前线总指挥,去后方瓦窑堡给党中央及中央军委汇报战况,路上他接到了总部派人送来的急电,电文要抓刘志丹进行审判,他没有逃避,也没有回去带领部队进行反抗。他劝警卫员回去,但是在警卫员一直坚持下,他们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一同纵马奔赴瓦窑堡后即被关押入狱。出狱后,不计前嫌,率部东征,英勇杀敌,直至战场牺牲。他对党组织的胸怀坦诚,是党内鲜有人做得到的。他的这种作风成为了影响一批党内干部的旗帜,因此他在党内具有很高的威望,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坚持正确的革命思想和军事谋略。</p> <p class="ql-block">   (刘力贞大姐和表弟路光辉合影)</p><p class="ql-block"> 在1933-1935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受到重创,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对红区围剿取得成功、大革命处于萧条的时候,刘志丹用他的革命思想在陕北连续解放七座县城,打下一片很大的全国独有的红色根据地。也就是说别的地方红区在不断缩小,根据地丧失殆尽,而唯独陕北解放区在继续扩大,根据地得到发展巩固。那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他的这种革命理论和军事谋略以及带部队的方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正确的。也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落脚,并以陕北为中心取得新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心系天下,胸怀人民群众,与老百姓有着深厚的“鱼水”情。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行军作战中,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伤病员骑,而自己和战士一样徒步行走。在宿营地为战士做饭、站岗。再比如:一件棉衣和一条棉裤的故事,一碗荷包蛋的故事等等。这些在当时的陕北民歌中充分得以体现。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陕北人以歌谣来传递信心,来表达抗争或者是对生命尊重的一种精神。那么信天游就成为陕北人民内心呈现的一个重要文化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300多首歌谣都是讴歌刘志丹的。被人民歌颂那说明他受到了人民的爱戴。这就证明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其中东方红前版就是很好的例证。伯父逝世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毛主席亲自为陵园题写“刘志丹将军之墓”,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总理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也说明人民群众对他深深的爱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