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书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识乌镇大约是在十年之前吧,是出差路过,只有匆匆的一瞥。那是一个初春,烟雨朦胧中,乌镇似乎罩着一层薄薄的绿纱,羞答答地若隐若现。然,从此它便是我挥之不去的梦:青砖黛瓦,石板小巷,小桥流水,枕水人家……</p><p class="ql-block">2021年春天,跟随一摄影队,我终于走进了乌镇,走进了我的梦里。走在乌镇的石板小路上,抬眼望去,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河两岸翠绿的柳枝在水面上摇摆,不知名的花草一簇簇地怒放,我嗅着花香,陶醉在这水乡里。</p><p class="ql-block">我探究、拜访,在一家书店里,我满眼的惊喜和贪婪,——竟然是满屋子的小人书(像巴掌大、里面有绘画、有文字的书)!要知道,小人书在八九十年代以后,基本上从市场上绝迹了,可能再过多少年以后,孩子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小人书了,没想到,我会在乌镇与它重逢!对于从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小人书是我们童年时重要的精神食粮,为了看到一本精彩的小人书,小伙伴们争来抢去,有的甚至窃书,我的好多小人书就是在借或窃之间丢失了。为了放置我的小人书,当木匠的大伯特为给我做了一个木箱,它成为我最珍贵的宝藏,可我到外地求学后,被不懂事的弟弟拿去集市上卖了,当我得知消息后,心痛得竟如万箭穿心!对于绘画艺术,我很钟情于线描,虽然很多时候它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的艺术之美是耐品的,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场景、风光,都有它的神来之笔,不是真实却胜似真实,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再细看这些小人书,竟然还散发着墨香!别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名著了,就是我儿时看的《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应有尽有,若不是因为资金不足,我真想把它们统统运回家。</p><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时候,天上飘起了雨丝,瞬间,眼前升起花花绿绿的雨伞,竟像是万花筒。我从东栅的茅盾故居、立志书院、文昌阁、皮影戏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汇源典当……游览到西栅的手工制作坊、昭明书院、茅盾纪念馆、白莲塔寺、水上集市……,竟然也不觉得累,每处的精彩都让我兴趣盎然。下午三点左右,雨停雾散,太阳从乌云中露出柔和的光芒,走到兴华桥头,有招揽生意的照相师傅,虽说现在手机、单反相机的持有量冲击了他的生意,但许多人还是怀旧,喜欢立马欣赏到纸质版彩照的感觉,我也凑热闹让他拍了一照,拿过照片一看,技术不错,光芒在我的头顶上闪耀,背景是我梦中的乌镇,照片下题词:魅力乌镇,梦里水乡。</p><p class="ql-block">然,乌镇的精彩还是因为文学,因为茅盾。驻足在茅盾故居,恍惚间,茅盾先生就在眼前,他和蔼可亲地讲述他的幼年,讲述他父母开明的家教,讲述他十二岁“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讲述他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对他的栽培……在这里,他吸收了许多文学素养,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为《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优秀作品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林家铺子”还在,但没了林老板店铺里的“一元货”,也没了“大放盘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里面兜售的大多是乌镇的特产,譬如酱羊肉、姑嫂饼、乌酒之类的。</p><p class="ql-block">矛盾和乌镇,又让我想到了鲁迅和他笔下的鲁镇。鲁迅和茅盾,像上天安排好的文曲星,咫尺之间遥遥相望,不知道绍兴的鲁镇和桐乡的乌镇水路是否相通,但两位先生的思想却是相通的。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联合发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可见当时两人对共产党寄予了多么大的期望。鲁迅先生在《社戏》里和《祝福》里都提到了白蓬船,“迅哥儿”和小伙伴们是坐着白蓬船去看的戏,祥林嫂是被藏在白蓬船里婆婆家的人给抓走的,按鲁迅先生的描述分析,乌篷船是土财主家的私用船,白蓬船是渡船。而不知是水域关系还是经济水平使然,乌镇多是乌篷船。</p><p class="ql-block">一个让子子孙孙繁衍不息六七千年的地方,必有优越之处和繁荣景象,据记载:乌镇极盛时,“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丛塔宫观周布森列,桥梁阛阓,宛然府城气象。”历史发展到今天,乌镇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2009年乌镇荣获亚太地区旅游协会“生态旅游金奖”,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p><p class="ql-block">思索间,两条乌篷船从桥洞里鱼贯而出,前面船上几个年轻人不知谈论着什么高兴的事,笑声感染了船夫,在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后面驶过来的船完全不受干扰,专心叫卖着自己船上的新鲜果菜,临河的楼阁上,两个姑娘从窗户里探出头,招呼船家近前,点了几样水果和蔬菜,看船家秤好了,一姑娘用吊杆放下篮子,船家取出篮子里的钱,把东西放进篮子里,两个姑娘合力拉了上去。看到篮子里那些好吃的,我突然觉得肚子饿了。</p><p class="ql-block">先是到“林家铺子”(不管是不是旧主的后人,还是想照顾一下生意)买了一大包“姑嫂饼”,决定带回家给家人品尝,顺便讲一讲小姑因为嫉妒嫂子独占秘方,在嫂子的饼里偷偷加料,却意外制造了天下美味,从此姑嫂和睦相处的故事。走出“林家铺子”,我左挑右选,在一家窗户临水、窗格上挂着花盆的小店里落了座,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筒骨粥和鲜肉大馄饨上了桌,我不急着吃,用筷子轻轻搅动着美食,让香味一缕一缕地进入我鼻腔,进入我的肺腑里,然后再细细地品、慢慢地嚼,顿觉口齿留香,一个劲道、一个嫩滑,享用美食的同时,不忘享受外面的风光,浆声如琴,小桥如弓,对面是廊亭下的喧哗,水上是安静的古楼,似乎是两个时空的对接,各自讲述着不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黛瓦粉墙上笼罩着一圈霞光,小船行在霞光里,船家身上橙色的背心泛着红光,岸边的绿树向屋顶上空的落日朝拜,默默接受着晚霞的洗礼;很快,夜幕降临了,一串串红的灯笼亮起,楼阁和灯笼映照在水面上,与远远驶来的乌篷船,以及船上的大红灯笼遥相呼应,整个乌镇又生动了起来。刚想往回返,突然听到一阵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接着乐器响起,便顺着那声音寻去,却见一戏台上,一对才子佳人正合着乐拍唱着,想近前听个仔细,不料另处传来领队的催促声,我看看天已黑透,怕一人迷失了方向,便匆匆地去追赶队伍,却又是一走一回头,看那戏台如同在天际,戏台上的“古人”如同在梦里,疑是互联网联通了古和今。</p><p class="ql-block">一边赶着路,一边又恨这“匆匆”了。啥时候能慢下来,租一间临水、临戏台的楼阁,白天坐在乌篷船里,窜遍百余桥洞,观遍两岸风光,从此桥观彼桥,从桥下观桥上,遇到疑惑,虚心讨教船家,晚上推窗观船、观水、观天上的星星或月亮,观那戏台上才子佳人的戏文,躺在床上听浆声、听流水声,听远处的笛声,如同在乌镇的摇篮里,默念着“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然后慢慢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本名:徐坤,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手机:1509218976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写于青岛</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