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花红柳绿蝶初忙,陌上新犁破旧妆。四月美在春耕的身影,美在蓝天高飞的风筝。新燕归来,衔泥筑巢,明媚了岁月,芬芳了生命。人间最美四月天,小学数学和美课堂,如约而至。4月10、11日,伴着徐徐春风,带着满怀期待来到南昌,走进“和美”,走近名师。两天的学习内容紧凑,既有精彩的课堂,又有专题讲座,每位老师风格不一,但是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谈谈此次学习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一、关于了解学生起点</p><p class="ql-block"> 准备一节课时,怎么去了解孩子的起点。周卫东老师在讲座上说了他的“好课”观,其中一点就提到一堂好课,起点要适当。很多时候,我们上课往往是基于我认为,基于教材,基于教参。周老师认为,不应是这样的,我们更需要有课前前测,要真正去了解孩子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罗鸣亮老师为我们呈现的三年级《三位数乘一位数》中,整堂课围绕着淘气这样做对吗?让学生去发现探讨,踊跃发言。在随后的讲座中,罗老师简明扼要地点出了为什么要上这节课?是基于调研,了解到很多孩子包括老师,思维已经固化,所以上这节课是很有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罗老师指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师在课堂中要努力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在明白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进而让教学有更多互动的智慧,让知识有建构的过程;老师一定要少言,问少些,精设问题,善于等待,把完整的思考留给学生。这样的一节课,</span>才是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二、关于生活与数学</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词语描述“线”?粗细?曲直?长短?俞正强老师教授的四年级的《线的认识》一课,颠覆了很多老师的思维。甚至有老师在会场交流时直接说“我很抓狂,我快崩溃了”是啊,一直以来确定的观念突然推翻了,这怎么不让人思考。但听完俞老师的讲座,你又不得不承认:线本身是没有曲直的,是受外力所致;线本身是没有粗细的,如麻绳和棉线,它实际是体的大小。原来,曲直和粗细是线的伪属性,长短才是线的真属性,如同面的属性一样,轻重和长短是面的伪属性,大小才是它的真属性。我们只有把这些伪属性的根拔掉,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越来越顺,才会越来越轻松。</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感慨:行为正确的前提是认识到位。认识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俞老师的讲座幽默、风趣,简洁、明了,意义深远,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三、关于课堂形式指向学生能力</p><p class="ql-block"> 此次学习,感受很深的是关于上课形式,平常的课堂,多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即使有小组合作,也是时间较短。但是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的《整理与复习》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虽各有千秋,但都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 思维能力。例如教师以学生的导学单为抓手,投影展示,学生自主汇报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不是以本为本,而是以生为本。</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老师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会巧妙地处理,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设计简单,却又不简单。简单是指没有制作特别精美的课件,复杂的动画效果,高端的多媒体软件。不简单是指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那么自然而然,教育无痕而又让听课教师无不折服。</p><p class="ql-block"> 在返程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反思: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四溢,美在它的朴实自然。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数学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考验教师的课堂调控机制和应变能力,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但这也正是数学永恒的理想和期盼,是数学的真谛和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