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汉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赵村中心校的组织下,2021年4月14日下午我校3-5年级师生赴茂陵历史博物馆进行了一次研学活动。</p> <p> 一路上,同学们欢歌笑语,满怀期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同时老师向孩子讲了茂陵的历史知识。</p><p>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基,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金字塔”。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汉帝国征募工匠、徭役数万人,在槐里县(今陕西省兴平市)茂乡开始修建陵墓,故称其茂陵。后元二年(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p><p><br></p> <p> 不知不觉,车辆顺利到达茂陵博物馆,在老师们带领下,同学们下车后自发有序地列队进入景区。</p> <p> 首先,导游概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名大将军歼灭和招降匈奴的英勇事迹。紧接着,他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文物陈列室,并详细讲解了每一件文物。陈列在玻璃橱窗中的每一件古董,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那遥远的2000多年前的故事。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汉文化的魅力,从课堂走向社会,看到了、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p> <p> 在参观景区的同时,孩子们为了感谢导游叔叔的详细讲解,也为了展示平时的读书成果,孩子们在景区进行了“晒诗”活动。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字正腔圆,声声铿锵有力的诵读深深的震撼了在场的游客,大家给孩子们送上了热烈的掌声。</p> <p> 在导游的专业讲解下,同学们一一驻足停留在石刻前,逐个欣赏: 跃马、马踏匈奴、卧马、伏虎、蟾、蛙、石鱼、熊与人、左司空、兽食羊、野猪、象、卧牛、城固张骞墓石虎等。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刻,简直就是闳放写意的神来之笔!</p><p> 汉初的石刻艺术,以其闳放、浑厚、大气及写意著称,如同当时社会那种盎扬向上的正能量,让人叹为观止。</p> <p> 最有名是“马踏匈奴”——一个满脸络腮胡须的匈奴仰面朝天倒在一匹张口嘶鸣的战马腹下,表现了汉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强决心和必胜的坚定信念。</p> <p> 参观完石刻间隙,进行了第二次“晒诗”活动,这次晒诗主要由四年级同学承担,他们连背了20首古诗!下面继续参观展厅……</p> <p> 鎏金铜马,国宝级文物。</p><p> 1981年5月在平阳公主墓南,西吴乡窦马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文物。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甚为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史书记载其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为原型而精制的工艺品。</p> <p> 集体参观结束,进行了第三次晒诗活动,这次主要是三年级同学展示,他们的表现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p> <p> 集体参观之后,分班自由参观,我们五年级同学拾级而上,领略自然风光,追寻历史遗迹。苍劲的松柏,翠色欲滴;古老的建筑,庄严肃穆。这一切愈发衬托出历史的悠久与深邃。</p> <p> 登高远眺,一切自然美尽收眼底!</p> <p>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同学们兴致未尽,但不得不结束此次活动。在博物馆门前集体合影留念后就踏上了归途!</p> <p>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研学活动是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在旅行中感悟、学习,学以致用,丢掉沉重的书包,用社会实践等方式“玩中学,学中悟”,这远比枯燥的书本知识更有意义。</p><p> 此次研学活动是一次校内知识和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弘扬了祖国传统文化。</p>